同理心是溝通方暫時放棄自身的主觀參照標準,嘗試設身處地地從對方的參照標準來看事物,使我們能夠從對方的處境來體察他的思想行為,了解他因此而產生的獨特感受。人際關系溝通理論指出,同理心是建立良好人際關系最重要的一個條件。在學校教育中,同理心能幫助老師有效地實現師生溝通。
同理心師生交往溝通古人說:“親其師,信其道”,說明良好的師生關系對于教育教學所起的關鍵作用。近些年常聽一些教育專家說:“教育,是心靈溝通的橋梁”,更說明了教育是師生實現相互溝通的過程。人際關系溝通理論指出,同理心是建立良好人際關系最重要的一個條件。在學校教育中,同理心能幫助老師有效地實現師生溝通。
一、什么是“同理心”
同理心是溝通方暫時放棄自身的主觀參照標準,嘗試設身處地地從對方的參照標準來看事物,使我們能夠從對方的處境來體察他的思想行為,了解他因此而產生的獨特感受。
同理心有三個要求:(1)站在對方的立場去理解對方。(2)了解導致這種情形的因素。(3)把這種對對方設身處地的了解讓對方了解。(引用自《師生溝通的藝術》)
二、案例分析
某班學生陳某,是家里的獨生女,嬌生慣養,自我意識強。在美術課上,她讓同學代其畫畫,并撒謊、欺騙美術老師。老師發現后,批評了陳某并責令其道歉,陳某非但沒有道歉,反而對老師說話時態度不好。美術老師很生氣,罵了一句“滾出去”。陳某非常委屈,她覺得從小到大父母都沒有罵過自己,老師憑什么罵自己。不管怎樣,老師都不應該罵學生。事后她找到了老師,師生先后進行了兩次談話,一次失敗,一次成功,具體過程如下:
(一)缺乏“同理心”的師生溝通
生:(敘述事情的經過后)美術老師憑什么罵人?
師:(我當時在想怎樣維護老師的權威)這件事情我會去了解的。
生:老師,您不感到氣憤嗎?作為老師怎么可以這樣對待學生?
師:你要想想,這件事情是你先錯,才讓老師生氣而犯錯的。老師不是有意罵你,是在極其生氣的情況下,沒有控制好情緒。
生:我就知道你們老師肯定幫老師說話。這件事不能就這么完了!
師:那你想怎么樣?要知道是你先錯的。
生:是我先錯,可他也不該罵學生,他要向我道歉。
師:那不可能,你犯錯老師要管,老師犯錯有學校管,不是你說怎樣就怎樣。
生:那好,我不和您說了,我去找校長。
結果,師生第一次溝通以失敗告終。矛盾非但沒有得到解決,反而越發尖銳。
(二)富有“同理心”的師生溝通
師:怎么樣?現在還那么生氣嗎?
生:還是很生氣。
師:想想,的確很讓人生氣,我能理解你的感受。
生:就是,從小到大沒人這樣罵過我……
師:其實我知道你并不想怎么樣,只是覺得很委屈。但是你有沒有想過,假如你是美術老師,你能不能容忍一個學生的欺騙行為?
生:……
接下來,我給她分析老師為什么會批評她,老師的這種做法是負責任的表現。當然,老師讓學生滾出去是不對的,而她的做法更是錯誤的。
通過這次談話,陳某認識到自己在這件事情中的錯誤,原諒了老師的錯誤。在后來的美術課上,她基本上能做到認真畫畫,積極完成老師布置的任務,而且在課外見到美術老師也能主動問好。
案例表明,缺乏同理心的情況下,老師很容易以自己的主觀意志為轉意來處理學生的問題,從而導致師生關系溝通失敗。在師生溝通中,老師把自己的主觀意志強加給學生,必然會使學生的心靈受到傷害。
三、如何用“同理心”實現師生有效溝通
(一)“愛是‘同理’的別名”,愛學生,才能“同理”學生
陶行知先生說:對于學生來說,教師的愛是一種神奇而又偉大的力量,是除了母愛之外,世界上又一偉大的愛。但師愛不同于母愛,師愛是一種理智與心靈的交融,是溝通師生心靈的橋梁。師愛可以引導學生產生巨大的內動力,去自覺地、主動地沿著老師指出的方向邁出。只有當給學生以真摯的愛,給學生以親近感、信任感、期望感,學生才會向教師敞開內心世界,我們才能“對癥下藥”,收到期待的效果。因此,必須用自己的愛心去感化學生,做到動之以情、曉之以理、寓理于情、情理結合,才會產生動情效應,從而收到較好的“同理”的效果。
(二)“了解學生”是“同理心”運用的基礎
要想很好地運用“同理心”原則,使師生間相互接納、尊重,形成雙方良好的溝通,了解學生是必不可少的一個重要工作。了解學生的方法很多,如聆聽、善問、巧談、善觀等方法。聆聽。積極聆聽能夠幫助我們更準確地了解學生的真實狀態,更加了解學生、理解學生,隨之帶來更好的溝通效果。積極的聆聽主要表現為專注的行為、言簡意賅的復述等。教師用簡明扼要的語言把學生的主要觀點和對學生語言的理解、認同復述出來,可以讓學生了解教師的態度傾向,讓學生感受到教師的接納和信任。
善問。在工作中要善問,在接觸一個新的班級時,應問問他們有什么新的打算,會不會適應新班級和新環境,學習上是否有困難,他們的興趣與愛好等。
問的目的是為了幫助教師從更全面地角度去了解學生,給學生一個自我和內省的啟發。
善觀。要有一雙善于觀察有慧眼,不僅要觀察學生集體的變化,更需要透過每個學生的細微表現發現其思想本質,真正做到知微見著。這樣才能及時發現問題,妥善處理,把工作做在前頭。
巧談。和學生談話可以在正式場合,如課堂、辦公室,也可以在非正式場合,如課間、操場、勞動場地,或在宿舍、放學回家的路上等,不管在什么場合談話,尤其在后二種場合,要談得好、有收獲,關鍵的是選準交談的突破口,從學生最熟悉、最感興趣的話題入手,使他們解除顧慮,打開心扉。
(三)以文傳情,拉近距離
情感是維系教師與學生關系的紐帶,教師一道道真誠的目光,一個個燦爛的微笑,一句句諄諄的教誨,一行行娟秀的雋語,都傳遞著信任和尊重,給學生以溫暖、鼓勵和力量,加深了雙方的感情。因此,在作業本上、試卷上都不能吝嗇一個個的“優”字、一句句衷心的評語。
(四)經常打電話,加深了解
電話互訪是校內溝通的一種延伸和互補??梢粤私鈱W生在生活上、學習上遇到什么難以解決的困難;了解學生當前的思想狀況;了解學生在家的表現;了解學生的交友情況;了解家教情況等。建議學生在哪些地方可以做得更好,怎樣才能做得更好;建議在家開展些什么有益的活動;建議讀些什么書等。還可以在發現學生有了進步時及時告訴家長,以激勵學生繼續努力。
同理心這種理解和體驗他人內心世界的過程,對教師來說不僅僅是一種心態、一種感覺、一種理念,也是一種技巧、一種能力、一種修養。
參考文獻:
[1]唐思群,屠榮生.師生溝通的藝術.教育科學出版社.
[2]周紅五.同理心:師生交往的能力和修養.人民教育,201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