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職業學校語文教學中,以“以學定教,以教促學”理念為教學依據,結合具體教學實踐,就如何讓學生成為課堂教學真正的主人,打造精彩中職語文課堂進行了研究。
中等職業學校語文教學“以學定教”“以教促學”“以學定教”,就是教師要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確定恰當的教學方案;“以教促學”,更是要求教師采用的教學方法要有利于學生的學習。如何讓中職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打造精彩的語文課堂,這就更需要中職教育工作者積極探討、實踐。
一、以學定教,選擇適當的學習內容
新課標要求“以學定教”,強調學生的主體地位,不但要在課堂上給予學生更多的思考、討論、分析時間,在整個教學過程中也要牢記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理念,即從備課開始就要轉變自身理念,真正做到以學生為主體。教師要從傳統的備課模式中走出來,不但要關注教材,更要關注學生,認識到學生的學習真正需求;在此基礎上,遵循學生的認識規律實施教學,從而提高學生的語文水平。盡管目前中職語文教材的編寫已充分考慮中職學生的學情,但我們仍須結合任教班級的學生學情,對教材的重難點做適當的調整。
1.高深處蜻蜓點水,讓學生輕松走近文本
優秀的古詩文,向來以意蘊深邃、文辭優美,深受人們喜愛。《琵琶行》,雖然是我國古代敘事詩和音樂詩中的“千古絕唱”,但自主預習中發現:中職學生對以琵琶女演奏為線索的曲折情節略有梳理;對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也能初步感受;而對本詩“音樂的形象生動描寫”這一亮點卻倍感陌生。針對“亮點變難點”的現狀,筆者只好將“多方設喻、以聲傳情、準確運用動詞”把無形之物的音樂表現得淋漓盡致的寫作技巧只做“蜻蜓點水式”的解讀。此調整,無疑是降低詩歌鑒賞為欣賞的要求,這樣才能讓中職學生輕松走近古典詩歌的文本。
2.興趣處精雕細琢,讓學生愉悅走進文本
欣賞古典詩歌,體會名家寫作技巧,晦澀難懂;欣賞現代詩歌,“分析意向”也存在舉步維艱。《雨巷》一詩,中職學生們對“丁香姑娘”象征詩人理想愛人的化身尚能理解,卻對其象征著詩人所追求的其他理想則并不茍同。顯然,中職學生對現代詩歌“意向”象征意義的理解存在困惑。但我悄然發現:學生們對油紙傘、雨巷兩個意向很感興趣。于是,我突發靈感:周末自主組隊,帶一頂油紙傘、“聘”一個“丁香一樣的姑娘”模特,在路橋十里長街的小巷里,拍攝一段符合《雨巷》意境的DVD!本次的作業,學生興趣盎然;上交的DVD,令人賞心悅目。此后,我又開展就DVD評選點評,再結合寫作背景,學生這才真切感受戴望舒在孤寂中咀嚼著大革命失敗后的幻滅與痛苦,從而領會他心中充滿迷惘的情緒和朦朧的希望。不然想象,抓住學生對“油紙傘、雨巷、丁香一樣的姑娘”感興趣的意向進行教學活動,則更能讓學生愉悅地走進文本!
二、以教促學,選擇適當的教學方法
“教是為了不教”。葉圣陶先生早就提出:教的真正目的是為了促進學生的學習。“以教促學”更需要中職老師通過有效的教學方法促進學生的學習。因此,教師在選擇教學方法時,應首先考慮中職學生的實際情況,圍繞學生主體,選擇合適的教學方法,真正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只有能促進學生發展,就是好方法;如果學生得不到任何發展,即使花樣再多也無濟于事,只能浪費課堂時間。
1.尋找生活切入點,探求接近文本之捷徑
“牽一發而動全身”,閱讀教學需要尋找合適的切入點來貫穿全文的學習活動。好的切入點,能在最短的時間內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引導學生快速融入文章意境。因此,在中職語文教學中,教師不妨以學生的生活為切入點引入新課。例如,在教學《一碗清湯蕎麥面》時,就可以通過“感動”一詞作為文章的切入點,通過引入學生所熟悉的“感動中國”人物,來吸引學生眼球,通過植入感人的故事和事跡,在學生心底播下“感動”的種子,引導學生自主閱讀文本,讓“感動”的種子生根發芽,直到開花結果。實踐證明,好的切入點,往往能夠緊緊抓住學生的目光,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促使學生較快融入文本情境。從心理學角度來講,文學鑒賞課是師生雙邊互動的過程,主要體現為三個階段:心理接近—心理建構—心理領悟,創設情境導入法目的在于,讓學生從心靈上接近文本,消除學生對文本的陌生感,正所謂“沒有接近,就沒有領悟”。
2.運動動作呈現法,創設體驗閱讀之磁場
晦澀難懂的文言文又如何讓中職學生輕松解讀呢?不妨試試“動作呈現法”——教師要善于引導學生抓住文章中關鍵性的動作,并將其呈現出來,以加深學生對文本內容的理解。《鴻門宴》學習時,學生普遍反映人物塑造栩栩如生,但其性格卻很難把握準確。為此,教師可以引入動作呈現法——模擬“說書”表演。如分析樊噲,則緊抓其“闖帳”過程的“撞”“披”“立而飲”“啖”“嗔目”“目眥盡裂”等動作、神態進行模擬說書表演。表演者聲情并茂、手舞足蹈,觀眾們興致盎然、身臨其境。動作呈現法,不但創設了體驗閱讀之磁場,更是在一番表演中領悟樊噲既勇敢、不卑不亢,又粗中有細、有理有節的性格。寥寥幾個動詞再現,不僅緊緊吸引了學生的眼球,創設了閱讀的磁場,更讓學生自主體會其人物鮮明的特點!
3.采用課本劇表演法,激發個性閱讀之異彩
戲劇表演法,意在調動學生對語文的學習興趣。“我是導演?我是主角?”中職的學生們因有機會展現自己個性解讀而欣喜!自主分配角色,自主揣摩文章中人物的神態、動作、心理,并加入自己對角色的認識和理解,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表現。例如,在教學《雷雨》時,戲劇中“言中有言、意中有意、弦外有音”的潛臺詞頗有難度,而讓學生表演后理解則輕松自在幾許:魯侍萍“(大哭)這真是一群強盜!(走至周萍面前)你是萍……憑——憑什么打我兒子?”“我是你的——你打的這個人的媽。”魯侍萍的憤恨、痛苦、失望、悲哀……百感交集的情緒,又豈是教師解讀所能體會!倘若在表演后再來個“師生共同點評”,則更是對文本個性化解讀的最高境界的詮釋。以課本劇表演的形式開展教學活動,不但可以讓學生身臨其境,把握文章的主旨內涵,而且也拓展了學生的想象思維,對學生創新思維的發展也起到了促進作用。
總之,“教學有法,但無定法”,合適于學生的就是最好的。“以學定教、以教促學”的教學理念,不但符合中職語文教學的規律,而且更符合學生的實際需要,能夠大大提高中職語文課堂教學效率,全面提高中職學生們的語文素養。因此,我們老師應在認真研究學情的基礎上,合理設計教學內容和方法,滿足學生的學習需要,提高中等職業學校語文教學的實效性,讓中職語文課堂變得更加精彩!
參考文獻:
[1]俞冰.營造中職語文教學的碧海藍天[J].湖南農機,2007,(09).
[2]陳栓娥.中職語文教學的幾點體會[J].考試,2010,(11).
[3]范慜.新形勢下對中職語文教學的幾點思考[J].新課程研究,2007,(09).
[4]徐淀芳.為學生的學而教[J].現代教學,2011,(Z1).
[5]伍軍.新形勢下如何開展“先學后教,以學定教”活動[J].中國科教創新導刊,2009,(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