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課程改革形勢下,促進學生有效學習就要求教師把學生當成一切教育教學活動的主體,必須讓學生積極參與學習的全過程。因此,教師應該及時轉變教育教學觀念,積極創設符合學生發展水平的教學情境,從而實現課堂教學中的學習活動真正轉變,以全面提高教育質量,優化教學過程,促進有效教學的實施。
教師角色學習內容邏輯思維能力問題情境有效教學一、小學數學教師要重視自身角色的轉變
課程改革要求小學數學教師應該成為引導學生自覺學習、主動參與學習活動的組織者,因此,就必須小學數學教師能及時轉變以往的教師主導一切教學活動的教學觀,積極營造一個符合學生身心發展認知規律的和諧的、融洽的寬松而自然的學習氛圍,創設能引導學生主動參與的學習環境。教師的作用主要是引領學生學習,由原來的對知識內容的學習者轉變為對學習過程的參與者、研究者,就必須積極創設一切以學生主動參與、積極實踐的教學環境,使學生在體驗、探究、合作、交流的過程中尋找數學規律、總結數學學習特點,從而開發學生的數感,激發學習數學的創造力,做到對自己的學習行為負責。
二、小學數學教師應該使學習內容與社會生活實際緊密結合
其實數學知識源于社會生活,生活中處處有數學。因此,小學數學教師必須認真關注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學習體驗,善于整理和收集符合學生認知規律和學習發展水平相一致的教學素材,深入挖掘生活中的數學原型,巧妙預設教學環節,精妙運用生活中的數學事例來引導學生積極參與生動有趣的數學學習探究活動,從而使學生因為覺得數學學習問題熟悉而產生濃郁的學習興趣和探究欲望,繼而把學過的數學知識運用到解決生活中數學問題的過程中去。也就是說,小學數學教師必須把教學情境和學生的社會生活接軌,能創設適合學生發展的教學情境(即再現生活情境),繼而引導學生回歸自己的生活空間,并運用已有知識經驗來實踐,在實踐過程中感知數學知識,并自覺運用已有知識經驗來解決生活中相關的問題,最終提高學生解決數學問題的能力。
在小學數學課堂教學過程中,數學教師必須有意識地創設或者說還原數學知識的生活背景,把數學問題知識生活化,從而體現數學來源于生活并用于生活,引導學生把已掌握的數學知識和經驗運用到自己的生活實踐過程中,在探究數學問題的過程中體驗、感受數學原理的運用,從而充分認識到數學來源于生活勇士解決生活中數學問題的基本工具,最終達到數學學習探究活動說話的目的。
三、小學數學教師要培養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
小學數學學習在很大程度上是培養學生運用數學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尤其是培養學生的數感,即學會用數學的思維來思考問題,這就要求小學數學教師必須重視對學生邏輯思維能力的培養。首先,小學數學教師要正確理解并恰當解讀數學概念,在指導學生循序漸進的學習數學知識的同時,適當介紹有關學習邏輯學的初步知識,讓學生結合自身特點來領會、理解并嘗試掌握這些邏輯思維的基本形式與方法,從而盡量保證會運用數學思維來正確、科學合理的思考問題并解決問題。其次,在數學課堂教學過程中,小學數學教師應經常運用邏輯思維能力來培養學生分析問題并解決問題,重視學法指導尤其是邏輯思維能力的培養,充分利用分析法和綜合法等教學方法來引導學生思考數學問題,使學生學會抽象與概括,形成概念、獲得命題、建立和問題相關的公式或者歸納法來思考問題。再次,小學數學教師可以通過日常的數學解題訓練來培養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提高他們的分析推理能力。尤其是引導學生分析時采取畫圖分析、寫數量關系式分析等方法引導學生表述自己的分析解題思路,繼而培養學生良好的表達能力和邏輯思維能力。
四、小學數學教師應善于創設問題情境,以促進課堂教學的有效開展
心理學認為,問題情境一般由活動主體、活動對象和為實現主體活動目的所遇到的困難和障礙等組成。教師應該積極創設適合學生認知水平發展的教學情境,使學生“跳一跳摘桃子”。那么,怎樣創設合適的教學問題情境呢?首先,小學數學教師可以創設興趣問題情境,以故事、懸念等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喚起學生積極參與,引導學生思考,以增強學生感知對象的印象、豐富想象力、穩定學習注意力并深化學習思維立,最終提高學習的積極主動性。其次,小學數學教師可以創設生活模擬實踐問題情境,使學生在模擬的生活場景中經歷數學知識的形成過程。因為數學源于生活,有時候,一個小小的道具或者模型,就可以引導學生參與學習過程,在動手操作和親自實踐的過程中來感知和理解數學知識點的形成過程,使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與動手實踐能力有機結合起來。學生在自己感覺熟悉的場景中參與數學學習活動,從而激發對數學的學習興趣及學好數學的愿望。再次,小學數學教師可以創設與學生實際認知經驗相反的矛盾問題情境,以激發學生積極參與,通過積極參與、大膽實踐并猜想驗證來有效調動學生學習思維能力的積極性,從而激發學生創造性思維的火花,使學生最大限度地參與探索數學知識的形成過程。學生通過親身參與并參與認知的內部矛盾,以形成強烈的內部學習動機,從而有效地調動了學生思維活動的積極主動性,在猜想、驗證的過程中發現問題,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完善自己的猜想和解決能力,最終培養學生的參與意識和創新能力,為以后學生的學習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參考文獻:
[1]教育部.走進新課程——與課程實施者對話[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1.
[2]韓立福.新課程有效教學行動策略研究[M].北京:首都師范大學出版社,2006.
[3]吳修杰.構建區域性有效教學理論與實踐探索[M].北京:曲阜師范大學出版社,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