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學前教育的教學活動中,通常是在學前教育規范的指導下,由教師和孩子共同參與的一項雙邊活動。在教師的“教”與孩子的“學”的雙邊活動中,如何處理好教師主導作用與孩子主體作用之間的關系顯得尤為重要。對此,從哲學辯證的角度對學前教育中教師與孩子之間關系的處理進行探討。
學前教育教師主導孩子主體關系處理
隨著學前教育在教育體系中地位的不斷提升,社會各界對學前教育質量的關注也在不斷提高,這時教師專業教育素質上的缺陷很容易暴露出來,尤其是在與孩子關系的處理上,由于有的教師的專業素質不強,在教學過程中容易受到傳統教學思維的影響,不太重視同孩子之間雙邊關系的科學處理,沒有激發出孩子在學習活動中的主體意識。孩子雖然是學前教育的對象,但是不應當在教育活動中處于從屬地位,那樣不利于調動孩子在學習中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更不利于孩子主體意識、自主意識和創新意識的培養。因此,如何正確發揮教師的引導作用,確保孩子主體作用的充分發揮就顯得尤為重要。
一、教師是教育活動的引導者,要重視引導作用的正確發揮
(一)引導孩子將理論知識學習同現實生活緊密相連
在學前教育階段,各項教育活動以啟蒙教育為主,幫助孩子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和思維習慣是主要的教育目標,所以教師在教授理論知識時,應當充分發掘現實生活中的教學資源,引導孩子在現實生活中多理解、多體驗、多實踐,將抽象、枯燥的理論知識形象化、具體化,這樣不僅可以調動孩子在學前教育活動中的積極性和主動性,還可以增強孩子在生活中獨立解決現實問題的能力。例如,在認識數字的教學中,教師不僅要讓孩子們認識數字,還要教會孩子怎樣數數,對此既可以讓孩子數一數教室外面有多少棵樹,也可以讓孩子數一數家中有多少玩具,通過提出的這些現實問題,引導孩子掌握正確的數數方法和解決問題的步驟,這樣不僅加深了孩子對相關理論知識的理解,也容易最終內化為自己的基本素質和能力,使孩子切實感受到學有所獲、學有所用。
(二)創造多種教學活動,激發孩子的學習熱情
對于學期教育階段的孩子來說,好奇、貪玩是孩子們的主要特征,所以很多孩子的學習熱情和積極性并不高,如果教師只是進行單純的理論知識灌輸,或者過多的使用壓迫式、單向性的教學手段,不僅會造成課堂教學氛圍的沉悶,更會給孩子們帶來學習上的壓力,難以激發孩子們的學習熱情。因此,教師可以結合學前教育階段孩子們的主要心理特征,組織和創造多樣化的教學活動,將孩子們的注意力吸引到教學活動上來,啟發和引導孩子進行主動的思考,這對教學效率的提升將是非常有幫助的。例如,教師在引導孩子做拉鋸游戲時,很多孩子覺得沒有意思,還不如自己家的玩具好玩,這時教師可以結合孩子的學齡特征,設計一首兒歌:“拉鋸,拉鋸;你來,我去;一頭高,一頭低;一頭粗,一頭細;齊心,用力;來來,去去;一二三,三二一;噼里啪;兩頭齊?!比绱艘粊?,不僅實現了教育活動在組織形式上的創新,活躍了活動的氛圍,也激發孩子們的主體意識和參與意識,更有利于教學目標的順利實現。
(三)注重與孩子雙向反饋
教育教學工作是教師的“教”與孩子的“學”相互互動、雙向反饋的活動,所以教師只有在學前教育活動中同孩子多交流、多互動,給孩子更多展示自我和表達自我的機會,才能準確把握孩子們的學習狀況,減少教學活動的盲目性和低效性。因此,在學前教育活動中,教師在發揮自身引導作用時,要堅持開放性教學的策略,對孩子的學習過程進行更多的考核與關注,及時了解孩子在學習中出現的不足和行為習慣上的缺陷,采取更具針對性的教學策略,執行更加科學的學前教育方案。
二、孩子是教育活動的主體,要激發孩子的主體意識和學習積極性
(一)發揮孩子學習的主動性,讓孩子主動參與教學活動
由于學前教育階段的孩子自我意識不是很強,不太懂得學習方法的正確應用,還沒有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所以其主體作用的發揮格外需要教師的引導與幫助。借助教師教學中引導作用的正確發揮,可以對孩子的學習活動進行有效的啟發和帶動,將孩子的學習熱情和探究欲望充分激發出來,讓孩子真正成為教學中的中心。例如,在培養孩子們的環保意識時,單向的知識教育很難能讓孩子明白環境保護的重要意義,這時教師不妨領著孩子來到戶外,讓孩子自己尋找現實中的生態污染問題,然后再同孩子一起尋找解決方案,或者利用廢棄物制作簡單的小物品,這樣都可以充分激發孩子的主體意識,增強孩子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二)孩子學習要有計劃、有目標,引導孩子進行自我學習
在學前教育階段,如何讓孩子端正學習態度,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顯得尤為重要,否則即使教師再努力,也難以實現良好的教學效果。因此,教師在教學活動中,要幫助孩子制定科學而縝密的學習計劃,讓孩子學習起來不至于找不到方向和正確的方法,實現孩子從“不愿學”、“被動學”向“我愛學”、“主動學”的積極轉變,只有孩子樹立了自我學習的意識,養成了良好的自我學習的習慣,才能真正體現孩子在學前教育活動中的主體地位,確保其主體作用的有效發揮。
三、教師主導作用和孩子主體作用的關系是辯證統一的
在學前教育活動中,孩子永遠是學習的主體,教師的“教”是外因,外因要通過內因才能起作用,外因能夠形成對內因的有效促進,所以二者之間的關系并不矛盾,是辯證統一。正是基于學前教育階段孩子自我學習能力、自我管理能力和主體意識的弱化,才更能體現教師引導作用的重要性。無論孩子的學習基礎、學習天賦怎樣,孩子德、智、體水平和學習態度才是決定教學效果最根本的因素,教師應當首先明確孩子的主體地位,激發出孩子的學習興趣和主動學習的欲望。教師的教學是一種創造性的勞動,只有將其引導職能進行正確的發揮,給孩子更多思考和主動實踐的空間,幫助孩子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掌握正確的學習方法,才能增強孩子學習的內在動力。
四、結語
綜上所述,在教育活動中,教師的主導作用與孩子的主體作用是辯證統一的關系,二者缺一不可,都不能被削弱或替代。在評價教師主體作用的發揮時,可以以孩子主體作用的發揮水平作為衡量標準,因為只有教師懂得如何正確與合理的發揮自身的引導性作用,才能為孩子的學習創造更好的環境,營造更好的氛圍,實現更好的教學效果。
參考文獻:
[1]李玲.學前教育師資存在的問題與對策——以遵義仡佬族地區為例[J].社會科學家,2012,(12).
[2]唐艷霞.初探語言環境對幼兒語音發展的影響——一例川普影響下三歲九個月幼兒語音發展情況案例簡析[J].才智,2013,(22).
[3]郭亦勤.幼兒園教師專業標準:專業化幼兒園教師隊伍建設的依據[J].學前教育研究,2012,(12).
[4]張濤,王振存.論我國學生主體性缺失的文化背景及教育的應對策略[J].河南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6,(03).
[5]趙藝.課堂教學中培養學生主動探究的策略研究[J].教育教學論壇,2012,(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