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年老之后,你會發現自己的雙手能解決很多難題,一只手用來幫助自己,另一只用來幫助別人。 ——奧黛麗·赫本
許多人對奧黛麗·赫本的記憶,都來源于《羅馬假日》中那個清純高貴的公主。
如果能將喜歡的電影看做戀人,那么《羅馬假日》一定是很多人的初戀。
可能你不敢相信,或者你沒去仔細算過,這部公主與紳士的浪漫愛情電影,
上映至今已有了60年的歷史。
60年,足夠一個咿呀學語的兒童長成胡須潔白的古稀老人。
掉落人間的天使
我已經不記得看過多少遍《羅馬假日》,每當想起這部影片,閉上眼睛,就能依稀看見黑白光影里的安妮公主,看見她留著俏麗的短發,穿著白衣長裙,慵懶地倚靠在羅馬廣場的石階上,打量著新奇絢麗的世界;看見她雙手輕摟著世界上最紳士的男人,坐在老舊的小摩托車上穿越羅馬古老的街道;看見她與心愛的人在無奈的分別中四目相對,眼睛里充滿倔強的深情……
很難相信,這是奧黛麗·赫本第一次出演女主角。那美麗的樣貌、迷人的微笑、清澈的眼眸、天真的表情、跳躍的身姿,她與安妮公主簡直就是一個人,集高貴和天真于一體,外表看上去像優雅的天鵝,其實內在頑皮得像只小鹿。
她的演出真誠自然,毫無矯揉造作,猶如一朵在野地里自由生長的郁金香,不懼挑戰,濃烈綻放。正像《羅馬假日》的導演威廉·惠勒說的那樣:“她身上有我想要的一切!迷人,天真,以及天分,她同樣非常有趣,見到她的人就像被施了魔法!”
是的,見到赫本的人都像被施了魔法。一夜之間,她成為巨星,更多的人開始叫她的名字,喜歡她甚至深深地迷戀她。人們驚訝于她的優雅與高貴,這朵被雪藏的美麗之花,終于在全世界面前盛情綻放。
如果說真實親切的安妮公主是赫本的本色出演,那么在之后的電影里,我們便看到了赫本作為專業演員所具有的不俗實力。在《蒂凡尼的早餐》中,她將一個貧窮女孩對上流社會的向往刻畫得惟妙惟肖,從細微之處展示出拜金女們不為人知的辛酸凄楚;可一轉眼,她又成了《修女傳》中那個自我壓抑和救贖的修女,雖保持沉默,卻飽含著對大地蒼生的愛意……
有人說,赫本原是上帝身邊的天使,天使愛玩,貪戀人間的美好,上帝不忍拂她的意,便將她派到了人間。或許真的是如此吧。
美麗與魅力之間
對女人而言,美麗從來不是她們保持魅力的唯一法寶,尤其是身在美女輩出的演藝行業。
赫本成名時正值好萊塢文化開始流行,當時,以瑪麗蓮·夢露為代表的無數女星都是以性感聞名,然而年輕的赫本卻獨樹一幟。她總是留著黑黑的短發,穿一身普通的白衣長裙,或者長褲、平底鞋,給人一種很舒服、剛剛好的感覺。女人們驚訝地發現,在滿街的金發碧眼中,這種大方簡潔的裝扮更顯得人氣質脫俗。
毫無疑問,赫本重新詮釋了美女和時尚的定義,將女人們從簡·羅素式的蓬松卷發、緊身毛衣、緊身窄裙和高跟鞋的束縛中解救出來。她的端莊、優雅,更多地從女性的視角探討美麗,豐富了大眾文化的審美,也意味著女性不再作為男士的欣賞者和性對象而存在。“她是第一位不以性感取勝的人”。
50年代的好萊塢,就像一個風氣污濁的大染缸,演員們私生活混亂,經常在燈紅酒綠中迷失了自己。而赫本卻從未被這片風氣破壞過。與其說她是演員,不如說是一個路過好萊塢的“有緣人”,既能毫無保留地表達對電影的熱愛,又能波瀾不驚地拒絕各種誘惑,其個人魅力已經勝過任何演技。除了拍戲,她基本不在美國逗留,而是遠赴意大利或者瑞士,享受與家人朋友在一起的美好時光。
愛可以治愈一切
當那個年輕如明珠般的少女赫本成為一名歷經風霜的老年婦人時,很多人建議她寫一本自傳,將她傳奇的一生留給后人閱讀,她卻并沒有這么做。她認為自己的生活平淡無奇,遇上幾個貴人,拍了幾部電影,如此而已。外人眼中的成功,在她看來比不過家庭的溫馨。
有時候我們不得不相信信仰的力量。被感情折磨得傷痕累累的赫本,始終堅信愛可以為別人療傷。1988年,她成為聯合國兒童基金會的親善大使。5年里,她親赴拉丁美洲、非洲等地的多個國家和地區,為那里的孩子奔走呼吁,送去希望和愛心,要知道,這對于一個從不放棄捍衛隱私權的人來講有多大難度。時光在她的臉上留下神圣的洗禮,她親切地擁抱著失去親人的孩子,帶去母性的光輝。她的笑容里有一種悲天憫人的情懷,她用女性最美好的品德,治愈了孩子們的傷疤。
然而天使再美,最終也是不屬于人間的。
1993年,63歲的赫本獲得奧斯卡人道主義獎。可新年伊始,她卻因為闌尾癌的折磨而陷入病榻。
當諾貝爾和平獎獲得者特蕾莎修女得知赫本病危時,竟呼吁全世界的修女為她徹夜禱告,以求能感化上蒼讓她康復。
然而上帝并沒有聽從我們的愿望,他想念天使,還是把天使召回了身邊。1993年1月20日,赫本安然去世,她在瑞士的家中度過了最后一段時光。
“我沒有遺憾,只是心痛世界上還有這么多苦命的孩子。”
這是赫本彌留之際說出的最后一句話。她走得恬靜淡然,仿佛像櫻花飄落,無聲無息。
“天使回天國去了。”女影星伊麗莎白·泰勒這樣說。
“上帝都想親吻她的臉頰。”導演比利·懷爾德這樣說。
赫本留下了兩個兒子,也留給我們無盡的財富。她用親身的經歷教會了人們謙和與胸懷、寬容與慈愛、淡泊與奉獻。
我想赫本之所以不被人們遺忘,不只因為她的清純貌美,更因為她至善至美的靈魂和與生俱來的優雅氣質,就像是一抹光芒,不醒目刺眼,卻真實恒久。
當《月亮河》的熟悉曲調再次響起,抬起頭,我們似乎能看見,在圣光環繞的云頭,一位像極了赫本的天使,拿著當初的那把木吉他,用甘醇從容的嗓音在低吟淺唱……
“織夢的人啊,那傷心的人。無論你將去何方,我都會追隨著你……”
原來,天使從不曾離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