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和人關系密切,可以說是人類的好伙伴。自古以來,人馬之間就有講不完的故事、寫不斷的詩歌、唱不盡的傳說……有了電影,人、馬就又有了一個新的空間去演繹離合悲歡,馳騁放歌。因此,以馬為主角的電影拍得相當多。其中,地大物博牛仔多的美國,自然是生產“馬片”的大戶,中國、英國、澳大利亞、甚至阿富汗,也拍攝過一些以馬為主角的佳作。
這些描述“人馬情”的電影故事看起來都很浪漫,但是拍攝過程卻讓導演和演員苦不堪言。雖然多數電影里的主角馬匹都是出鏡經驗豐富的明星,但也難逃“動物戲難拍”的定律圈。導演也只有找專業的馬術師來充當部分鏡頭的替身。關于馬主題的電影佳作不少,本文選出其中數部加以推介,讓大家看馬片,迎馬年——馬上有福。《玉女神駒》1944年本片是伊麗莎白·泰勒年僅12歲時主演的成名作。她在片中飾演極愛騎馬的女孩維拉,偶然遇到退役騎師米奇,邀他回家用餐。布朗先生讓他留下來工作,維拉希望他幫忙訓練愛駒參加馬術大賽。然而布朗家并無足夠的錢支付報名費,直至母親給她一筆在多年前贏得的游泳比賽獎金才得以解決問題。
這是一部水準很高的家庭電影,溫馨感人的倫理故事后,是一場壓軸的精彩馬術大賽,將觀眾情緒帶至高潮。年輕泰勒固然表現出少女的朝氣和夢想,童星出身的米基·隆尼在指導另一個新童星時也渾身是戲。
三十年后,另一位童星出身的泰坦·奧尼爾主演了本片的續集《玉女奪標》(International Velvet 1978年)。這部影片描述了女主角希望追隨姨媽的腳步,進軍奧運會馬術比賽的故事。雖然英國導演布萊恩·福布斯拍得中規中矩,但馬術場面還是頗有看頭。
《電光騎士》1979年
西德尼·波拉克導演的此片,是一部企圖以個人反抗制度為主題的電影。主角是一名土生土長的冠軍牛仔,馬術高明,不料到了城市之后,竟被人要求全身纏上閃閃發光的電燈泡,變成一個活動廣告“電光騎士”。他不甘心淪為大公司的推銷商品,于是不顧一切逃到荒山解放自己。一名電視臺女記者前往追尋真相,兩人因此產生一段戀曲。
全片技巧流暢客觀,羅伯特·雷德福和簡·方達的演技自然生動,不過故事沒什么新鮮感,缺乏吸引人的劇情。
《黑神駒》1979年
該片是日后以《伴你高飛》(Fly Away Home 1996年)揚名的導演卡羅爾·巴拉德的一鳴驚人之作。本片以戲劇化的抒情風格,描述一個男孩在船難中跟黑駒同時漂流在荒島上,兩者建立了非凡感情的故事。后來他們都重回人類社會,巧遇馬術教練,被訓練成出色的賽馬和年輕騎師,并在馬術比賽中獲得冠軍。
全片的攝影極為優美,尤其是童星凱利·里諾在沙灘上跟黑駒玩耍的場面,在視聽場面上彰顯大自然之美。曾出演《玉女神駒》的米基·隆尼飾演的馴馬師在片中地位顯著,一老、一少、一駿馬的三角互動關系擦出感人的火花。
四年后,凱利主演了續集《黑神駒歸來》(The Black Stallion Returns 1983年)。
《牧馬人》1982年
根據張賢亮小說《靈與肉》改編,是謝晉在改革開放初期執導的名作,頗具時代意義。男主角許靈均因出身豪門,在1957年反右時被劃分為右派,從一名教師下放到牧場勞動,成為一名牧馬人。1979年,他的政治身份得到改正,生活有了新的希望。已經成為美國大企業家的父親重返國門,希望兒子能夠子承父業,而他卻不得不面對人生的抉擇。
《黑駿馬》1994年
本片改編自安娜·施維爾的名著《黑駿馬》,該小說曾多次被搬上銀幕。最有名的還有1972年的英國電視劇《黑駿馬歷險記》(The Adventures of Black Beauty)。電影版由黑駿馬的視點出發,講述他一生多次易主而經歷的愉快與不幸,逆境與順境。本片以細膩平實的手法道出了黑駿馬有情有義的一生,故事感人至深,能明顯看出多年后斯皮爾伯格的《戰馬》受到了此片不小的影響。
《馬語者》1998年
這是羅伯特·雷德福自導自演的愛情片,改編自暢銷小說。一名十四歲女孩因墜馬受傷,心理陰影揮之不去,她的母親將女兒和馬匹送到蒙大拿州的牧場,讓馴馬師同時治療受傷的人和馬,而這名來自大城市的母親也在大自然的召喚下找到了愛情。
一個簡簡單單的故事,卻用了差不多三個小時的篇幅來展現,可見影片的節奏相當緩慢,不過卻不沉悶。反倒能讓觀者靜下心來體會田園生活的詩情畫意,以及伴隨主角的心境變化感受一段中年人的成熟愛情。
《奔騰年代》2003年
本片以大蕭條時期為背景,講述了來自三個不同生活背景的男人,通過賽馬完成各自美麗的轉身。查爾斯買了一匹個頭很小的馬——海餅干。他和瑞德、湯姆組成了一個小組訓練賽馬。海餅干和它的三人小組開始了一個傳奇的旅程,而三個人的人生路也從此改變。
改編自暢銷小說,故事源自一個真實歷史事件的本片,立意顯得有些食古不化了,但實在難以否定它所代表的美國精神。當不起眼的千里馬遇上伯樂和真正的愛馬人,就締造出一個傳奇。憑借沖破命運桎梏、頑強求勝的主題引發觀眾的共鳴。蘭迪·紐曼的配樂亦非常經典。
《戰馬》2011年
影片講述了一個男孩與一匹馬之間非同尋常的友誼,他們被分離的命運因為第一次世界大戰又重新交織在了一起。
這部改編自英國作家邁克·莫波格的兒童文學作品,曾多次被改編為舞臺劇和廣播劇。然而斯皮爾伯格的電影版有些刻意煽情,情感不及《黑美人》充沛。片中的人物也如走馬燈般轉瞬即逝,只是用一匹馬將故事串聯起來,缺乏誠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