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不讀史無從愛國,欲知大道必先知史。只要我們滿懷對祖國的愛,利用課堂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 定能激起學生愛國之情、報國之志、建國之才、效國之行。
關鍵詞: 歷史教學;滲透愛國;提升素養
江總書記曾經指出,“愛國主義是一個歷史范疇,在社會發展的不同階段、不同時期有不同的具體內容。”在我國現階段,愛國主義主要表現在加強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爭取實現包括臺灣在內的祖國統一,反對霸權主義,維護世界和平。在歷史教學中,愛國主義教育是永恒的主題,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的目的是培養學生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民族自豪感,培養熱愛祖國的感情和為祖國獻身的精神,并將這種精神轉化為奮發學習,振興中華的實際行動。
一、以歷史功績為典范,激發學生民族自豪感
我國是人類最早的發源地之一,有著上下五千年的悠久歷史,同古埃及、印度、巴比倫一起被稱為世界四大文明古國。然而,中華民族又帶有自己的特點,中華民族不但以刻苦耐勞著稱于世,同時又是酷愛自由、富于革命傳統的民族。在我國歷史發展的長河中,中華文明此起彼伏,一個高峰接著另一個高峰,從很遠的古代起,我們的祖先在天文、數學、醫學、紡織、建筑、航海等方面都做出了重要的貢獻。四大發明更是我們民族對人類文明的重要獻禮,對全人類歷史的發展起著重要的作用,東漢張衡制造的地動儀是世界公認的最早的地震儀器。南朝祖沖之計算的圓周率在當時領先世界近一千年,北宋畢升的活字印刷比西方早400年;元朝郭守敬的《授時歷》與現在公歷周期相同,卻比它早300年……隋朝的趙州橋跨度大,造型美觀,七百多年以后,歐洲人才建成類似的橋。明朝的鄭和前后七下西洋,到過亞非三十多個國家和地區,比歐洲航海家的遠航早半個多世紀。醫藥學家李時珍,他各地考察,遍嘗百草,歷經27個春秋,寫出藥物學巨著《本草綱目》。我國的萬里長城,秦始皇兵馬俑、云崗石窟、莫高窟等名勝古跡舉世聞名。在向學生進行祖國悠久歷史和輝煌燦爛文化的教學中,令學生感受到古老的中華民族的勤勞智慧,使學生增強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
二、以歷史事件為引導,激發學生愛國熱情
中華民族發展史也可以說是一部可歌可泣的民族獨立、奮斗史。從漢朝霍去病的“匈奴未滅,何以家為?”岳飛的“精忠報國”;顧炎武的“天下興亡,匹夫有則”,到康熙時期擊敗沙俄對我黑龍江流域的侵略,康熙時期平定噶爾丹分裂勢力和大小和卓的叛亂,從驅逐倭寇的戚繼光、收復臺灣的鄭成功,到虎門銷煙的林則徐、血灑疆場的關天培,他們的民族氣節是何等的忠貞;從與艦共存亡的鄧世昌下令向日本吉野號撞擊,中魚雷沉沒,全體官兵壯烈殉國以身殉國,到甘愿為變法而捐軀的譚嗣同、農民階級的領袖洪秀全提出了“天國”理想;“為天下人謀永?!倍⒂芦I身的林覺民,他們的愛國義舉是何等的豪壯;朱自清寧死不吃美國救濟糧,藝術大師梅蘭芳抗戰期間毅然留起了胡須,拒絕為日本人、漢奸演出,表現了崇高的愛國氣節;孫中山先生提出的“三民主義”理想社會使國人為之奮斗,為救國奔波于海內外,奮斗終身,等等,從而有了震驚中外的辛亥革命。到了現代,毛澤東、周恩來、朱德、劉少奇等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為推翻帝官封三座大山領導中國人民進行了艱苦卓絕的斗爭,建立了和平、民主、煥然一新的社會主義新中國,實現了幾千年來中國人民建設富強、民主、文明的國家的愿望。正是因為有了他們這種不畏強權、不甘屈服、百折不撓的愛國主義精神,中國才沒有在歷次面臨的嚴重危機中亡國;正是因為有了他們的前仆后繼、拋頭顱灑熱血的精神,才有了我們的今天;也正是這種愛國主義情感,成為我們今天實現騰飛,躋身于世界強國之列的精神支柱。
三、結合近代史教會學生“落后就要挨打”的道理,讓學生立志于祖國建設
在近代,中國曾飽受外來侵略,猖狂的帝國主義國家在中國劃分勢力范圍,妄圖把中國四分五裂。外國資本主義用堅船利炮打開了古老中國的大門。鴉片戰爭、中法戰爭、中日甲午戰爭、八國聯軍侵華,一場場強加給中華民族的災難,強迫中國簽訂了數以千計的不平等條約。1935年,日本發動華北事變,中日民族矛盾上升為全國主要矛盾。1937年日本帝國主義發動七七事變,中華民族全面抗戰從此開始。中國人民經過八年浴血奮戰,終于第一次取得了近代以來反侵略戰爭的徹底勝利。如果沒有維護國家統一的強烈愿望,如果沒有全國各族人民的堅強團結,近代的中國就會完全陷入帝國主義的魔爪之中。正是在我國歷史上形成了這種維護統一的強烈愿望,從而把全國各族人民緊密地聯系在了一起,全國人民的共同努力終于粉碎了帝國主義列強妄圖瓜分中國的美夢。
四、抓住教育特色,加強愛國情感的培養
加強以毛澤東思想、鄧小平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和黨的基本路線的教育,加強祖國四個現代化、改革開放的教育; 加強維護國家和民族利益的教育;加強一個中國的教育。加強促進祖國統一事業的教育。我們的國家和民族仍面臨許多困難,國力不夠強大,經濟、政治、文化等方面仍屬發展中國家的水平,仍不斷遭到帝國主義國家的壓制,現代化建設也任重道遠,使學生們認識到正所謂“多難興邦”,要有“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責任感,不斷改革進取通過我們的艱苦努力,趕超世界發達國家。
魯迅先生曾經說過:“歷史上寫著中國的靈魂,指示將來的命運。”歷史、現實、未來三者具有不可分離的關系。不讀史無從愛國,欲知大道必先知史。只要我們滿懷對祖國的愛,利用課堂內外多渠道多方位地進行愛國主義教育,定能激起學生愛國之情、報國之志、建國之才、效國之行,并樹立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責任感,使愛國主義在職校學生的心中生根、開花、結果。
參考文獻
[1] 肖萍.毛澤東財經干部隊伍建設思想與新中國財經干部隊伍建設[J].阿壩師范高等??茖W校學報
[2] 鄒頡.堅定的憲章派領袖人民的桂冠詩人——紀念艾·瓊斯誕辰180周年逝世130周年[J].安徽大學學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