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互動生成的課堂是新課改下教師所追求、所倡導的課堂。互動生成教學是一種能促進師生終身學習和發展的新的教學模式。實現高中化學課堂互動生成,激發互動思維空間。
關鍵詞: 化學課堂;互動生成
一、依據新課標,建立高中化學的新型互動教學觀
要建立突破傳統教學觀束縛的新型互動教學觀,就必須全面學習和深刻理解“以學生為主體,一切為了學生的全方位發展”為核心的新課程改革教育理念和教育精神。《普通高中化學課程標準(實驗)解讀》中提出“高中化學學習過程是一種科學學習的過程,具備學習的一般特點。新課程理念下的高中化學學習,提倡自主、探究、合作等互動性較強的新型學習方式,發展學生的實踐能力和創新精神。”因此,提倡新型互動教學觀,對轉變教師教學觀念和學生學習觀念,形成新型教學模式,增強高中化學學習的科學性和豐富性是具有重要作用的。
新課標精神與建構主義學習理論存在著相通之處,筆者以高中化學新課標作為精神指導,以建構主義學習理論作為策略引導建立了新型互動教學觀。即互動教學是一種復合活動,是教師、學生、中間體(包括自然環境、課程資源、課堂氛圍等)這三個因素以信息為載體的互動過程,是師生之間、生生之間、師生與中間體之間全方位相互作用的過程。在新型互動教學中,教師要由知識的傳授者、灌輸者轉化為學生主動建構意義的幫助者、促進者。讓學生成為信息加工的主體。互動教學的根本目的是讓學生在一種動態、立體、交互的信息環境中探究治學的方式,啟迪多元的思維,從而培養起從多角度思考問題的思維方式,形成對一個問題具有立體化、多元化的認識的意識習慣。新型互動教學觀在化學學科教學上的實踐有助于體現高中化學新課程改革的精神,將“愉快學習”,“全面教育”的口號落到實處,通過新型互動教學活動使學生不但能獲得知識、掌握技能,更能陶治情操,健全人格。
二、創設有梯度的問題情景,擴大互動空間
在教學實踐中,教師要轉變教學策略,讓問題成為師生互動的橋梁。在教學過程中可多創設一些問題情景,把學習內容設置到有意義的問題情境中,會激發學生的學習欲望和探究傾向,讓學生帶著問題去學習與探究,變被動學習為主動學習。例如在探究合成氨的適宜條件時,教師設計了一系列的問題,引導學生探究。①影響化學反應速率的因素有哪些?②從化學反應速率的角度分析如何選擇合成氨的適宜條件?③影響化學平衡的因素有哪些?④從化學平衡的角度分析如何選擇合成氨的適宜條件?⑤綜合化學反應速率和化學平衡兩方面,如何選擇合成氨的適宜條件?當教師把這些發散性問題拋擲給學生,就如把學生投置于一個偌大的陌生領域,學生可以放開手腳,但在茫然四顧之際又必須加強聯系找到救生之路。此即為師生、生生擴大了互動空間。
三、創設多樣化的學習情景,豐富互動內容
在生動、多樣的教學環境中,學生可交流的話題增多,情感體驗豐富,思路被打開,彼此間容易發生相互影響。例如在海水曬鹽的教學中可以提出這樣的問題:如果國家任命你去投資海鹽業,你將會將工廠建造在哪里?你會考慮哪些問題?
在課堂上除了老師準備豐富的材料、設計豐富的環境外,還要引導學生收集各種信息資料,帶到課堂上來,使課堂上的每個人都作為信息源,讓學生在充斥信息的環境中接受多方刺激、發生互動。例如在二氧化硅晶體和二氧化碳晶體的教學時,讓學生做課堂的主人,上臺交流查閱到的關于二氧化硅和二氧化碳的資料,讓學生共同體會到它們并不屬于同一類型的晶體,同時又極大地激發學生想探索其結構的欲望。
四、創設新奇的實驗情景,激發互動興趣
興趣是學習動機之一,它可以推動學生愉快主動地學習,而學習化學的興趣往往是由學生對實驗的好奇而引起的。利用新穎、有效的實驗,新奇的實驗現象,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求知欲,是引導學生積極主動探究化學規律,學習化學知識的重要方法。
一個精心設計的探究性實驗既能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同時又為師生互動提供了良好的載體。實驗情景的創設可以為師生互動教學創設了一個民主和諧、突現教師主導性和學生主體性的教學氛圍,為學生提供了一個鍛煉實驗操作能力,培養科學的探究精神和創新思維的空間。
五、營造安全課堂心理氛圍,激發互動思維空間
學習不僅是一種個體獲得知識和發展能力的認識過程,同時也是一種人與人之間的交往過程,是促進人格發展的內在機制。積極的情緒狀態是優質學習的首要特征,缺少交往的學習很難產生思維的碰撞和創造的火花。因此新課程教學設計要求教師更新教學觀念,教師要充分相信和尊重學生,給學生營造民主、開放、自由、寬松的教學氛圍,加強師生的共同活動,溝通情感,活躍課堂氣氛;鼓勵發表各自不同的見解,并善于引導和發展其有新意的部分或合理的成份,讓學生充分地享受自由的思考空間;喚起學生解決問題的欲望,使學生相信自己有提出問題的能力,敢于大膽質疑、發表意見、挑戰權威,真正體現知識的價值就在于它的問題而存在。教育學生在欣賞自己的同時,也要學會去欣賞他人。教師在保護學生參與學習活動的積極性與主動性的同時,還要引導學生尋求解題策略的多樣化。通過問題促進學生多種形式的交流互動,讓學生在發表自己的探究成果和方法、傾聽他人探究經驗的過程中進行客觀的比較和鑒別,從不同的角度改進自己的經驗和認識,克服原先獨立探索中的片面性和局限性,最終完成對所學知識意義的完整建構。
在課堂教學中注重互動生成,能夠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使學生主動探究知識的發生發展過程,體驗知識的生成和成功的快樂,培養出具有創造性思維的,良好科學素養的現代化人才。
參考文獻
[1] 劉書梅,張迎春.課堂互動的有效性研究[J].當代教育論壇(綜合研究,2011(04)
[2] 劉建德.實施互動教學的幾種策略[J].湖南教育,200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