喬紅學
[摘 要]隨著經濟全球化的不斷推進,產業集群憑借其自身的內在優勢,從區域的角度直接參與國際市場的競爭,并表現出強勁的國際競爭力。紹興的紡織業在全國紡織業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并形成了強大的產業集群。通過對基于產業集群視角的紹興紡織產業現狀及國際競爭力的績效評價,提出了政府宏觀層面應加強產業引導,促進集群整體協調發展,營造區域創新環境;集群產業微觀層面優化營銷渠道,加強自主品牌建設,企業與科研院所高校的聯合合作等提升紹興紡織產業集群國際競爭力的對策。
[關鍵詞]紡織產業;產業集群;國際競爭力
[中圖分類號]F061.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283(2014)03-0056-04
一、紹興紡織產業集群發展現狀
(一)紹興紡織產業集群分布與專業化分工
紹興素有“紡織之鄉”之稱,經過多年的發展,紡織產業已經成為紹興的支柱產業,在全市經濟中占有重要地位,對紹興經濟的發展、出口創匯和勞動就業等方面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2012年,紹興規模以上紡織企業工業總產值3234億元,同比增長10.3%,增速高于浙江省平均水平4.4個百分點;紡織產業總產值占浙江省31.9%,比2011年提高1.2個百分點。其中,紡織業(2084億元)、化學纖維制造業(810億元)、服裝鞋帽制造業(340億元)分別增長12.0%、10.5%和1.1%,增速分別高于浙江省相應行業增速的3.2、5.5和0.7個百分點,產值占浙江省相應行業比重的38.8%、30.8%和16.0%。
紹興紡織產業集群由若干子集群集合而成,各個子集群集中在不同的區域鄉鎮,基本上形成了市區以化纖產品為主、諸暨以襪子和襯衫為主、上虞以棉紡織和染料為主、嵊州以領帶為主、新昌以毛紡和紡織機為主的塊狀集群分布。紹興的紡織產業在全國紡織業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已擁有“化纖布的生產量、領帶的生產量、襪子的生產量、紡織品的成交量”四個全國第一。同時,紹興擁有健全的專業市場,在國內外頗具影響力,中國輕紡城就是一個典型的代表。依托專業市場,紹興紡織產業形成了大區域范圍的產業集群。強大的產業集群形成了區域內相互配套、共同發展的新優勢,集群內的工業企業產銷聯動,互促互進,有力地促進了紹興經濟發展。
(二)紹興紡織產業集群的特征
1.集群內企業生產經營狀況良好
紹興紡織產業集群經過多年的發展,總體規模不斷擴大,自身的聚集度不斷提高,集群內部規模以上企業主要經濟指標良好,資產總額與利潤總額也逐年增加,如表1所示。
2.產業鏈較為完整,區際分工明確
紹興紡織產業經過多年的集聚發展,塊狀經濟已經形成規模,逐步成為了當地支柱產業。紡織產業有化纖、毛紡、棉紡、絲紡、麻紡等多個門類,各個門類又有紡紗(絲)、織造、印染、家紡、服裝等多個環節。紹興紡織產業從化纖起步,通過橫向拓展及縱向延伸,目前已經形成了上游的化纖原料,中游的織造、染整,下游的服裝服飾的完整產業鏈,并圍繞該產業鏈出現了紡織機械、印染助劑、技術服務、紡織軟件等輔助性行業。完整的產業鏈、配套的產業與中國輕紡城、錢清原料市場、嵊州領帶城、大唐襪業城為代表的專業市場,以及浙江紡織科學研究院、中紡院江南分院、大唐襪業研究所為代表的專業服務機構相配套,形成了國內最完善、最具規模優勢的紡織產業體系。
3.產業集群與專業市場相互依托,相互推進
產業集群有利于形成專業市場,而專業市場的形成反過來又會促進產業集群的發展。在紹興,紡織產業集群與配套的專業市場同步發展,主要有柯橋的中國輕紡城、錢清化纖原料市場、越城區輕紡城原料市場、嵊州領帶城、大唐襪業市場、上虞傘布市場、紹興(中國)染料城、新昌兔羊毛衫市場。這些專業市場是眾多同類紡織企業銷售產品的總窗口,也是紡織企業采購原材料、輔料的公共營銷平臺。正是這些專業市場的形成吸引了更多的同類企業,使紹興的紡織產業集群不斷發展壯大。
4.紡織產品出口規模較大
從1998年開始,紹興紡織產業集群的產品開始大規模出口。據統計,2013年上半年全市紡織品服裝出口86.4億美元, 同比增長5.8%,較上年同期上升3個百分點。占全市出口比重達66.6%,分別占全國、全省出口總額的6.8%和28.4%,增幅分別低于全國、全省6.3和4.6個百分點。其中,紡織品出口66.3億美元,同比增長6.2%;服裝出口20.1億美元,同比增長4.5%。
二、基于產業集群視角的紹興紡織業國際競爭力評價
(一)評價指標
產業集群具有多樣性和發展動態性的特點,因此,難以通過具體數值對其國際競爭力的強弱予以界定,只能依據相關的統計數據,采用指標分析的方法進行評價。本文以出口評價法為依據,從產業競爭力、創新競爭力兩個方面構建了評價紹興紡織產業集群企業國際競爭力的指標體系,具體指標見表4。
(二)評價結果與分析
依據前文所構建的指標評價體系,分別對紹興紡織產業集群的國際競爭力進行績效評價。
1.產業競爭力分析
綜合評價紹興紡織產業集群國際競爭力的指標體系,(1)2006—2012年的7年間,紹興紡織品出口額除2009年受全球金融危機的影響有一定下降外,基本保持逐年遞增發展趨勢,國際市場占有率逐年提高,保持了良好的發展勢頭(見圖3);(2)集群紡織品出口一直保持順差態勢,基本處于逐年提高的狀態,特別是2011年,順差額達到了127.41億美元,集群紡織品的出口創匯能力較強(見圖4);(3)紹興紡織品的貿易競爭力指數都在0.9以上,表明紹興紡織產業和紡織品在國際競爭中的優勢明顯;紹興紡織品的顯性比較優勢指數較高,2012年達到32.47,說明紹興紡織品在國際市場上具有較強的競爭力(見表5)。總體來看,紹興紡織品的顯性比較優勢指數基本呈不斷增長的趨勢,表明了紹興紡織產業在激烈的國際市場競爭中,競爭力不斷提高。
2.創新競爭力分析
(1)人才競爭力分析
紹興紡織產業經過多年的發展,已經涌現了一批善于經營、精于管理、技術水平較高的紡織人才隊伍,他們能自如運用現代化設備,借鑒與應用先進的管理模式。但制約其發展的仍然是專業人才缺乏,目前,紹興紡織企業專業技術人員少,檔次低,各類技術人員占員工比例僅為3%左右,并且大多是知識面很窄的技術師傅,真正具有開發能力的能貫通原料、織造、印染、面料的高級專業技術人員鳳毛麟角。
(2)科技競爭力分析
雖然紹興紡織產業形成了完整的產業鏈體系,但是在科技創新能力方面,與國際先進水平相比依然存在較大差距。主要表現在高性能、功能化纖開發能力不強,產品附加值較低;面料開發滯后,很多紡織企業停留在模仿階段;紡織機械和機電一體化水平相對較低等。科技創新能力不高的一個很重要的原因是紡織企業研發投入比重偏低,科研經費投入相對較少。目前,大多數紹興紡織企業科研投入與銷售收入比為1%,低于國際水平的2%~5%。
(3)信息競爭力分析
與人才競爭力、科技競爭力較低的現狀相比,紹興紡織產業集群的信息競爭力則相對較強。裝備的信息化方面,紹興紡織企業購進國外先進設備的同時配套上了先進的信息化系統,運用最多的是CAD技術。同時,紹興擁有多個比較成熟的軟件產品,紡織通網上貿易平臺、紡織原料搜索與服務、印染企業管理執行系統等軟件在紡織企業中有較廣的應用。90%以上的紡織機械裝備采用嵌入式控制軟件,裝備的信息化程度較高。企業管理方面,紹興骨干企業業務流程管理集成度達到60%以上,正逐步建立完整的供應鏈管理(SCM)系統。電子商務平臺建設方面,紹興地方政府投資建設了“網上輕紡城”項目。截至2013年6月,網上輕紡城訪問量高達200萬次,會員注冊數超過了165萬人,共建立網上商鋪40萬家。
三、提升紹興紡織業國際競爭力的對策
紹興紡織產業在國際市場上已經占有一席之地,已完成了最初的市場拓展,但創新能力不強導致了集群內部產業鏈檔次偏低,高附加值的服裝設計和品牌運作能力較弱,制約了紹興紡織產業在國際分工中所處的地位。當今國際市場的競爭并非以價格為主,紹興眾多紡織企業在競爭中相互壓價直接導致了其利潤空間被壓縮,整個紡織業的利潤微薄。如何快速發展,提升集群的國際競爭力是集群企業持續發展的關鍵。
(一)政府層面
產業集群的形成與發展是市場競爭和企業選擇的結果,但離不開政府的指導與扶持。從紹興紡織產業集群看,正是在政府指導下發展壯大起來的。進一步提高紹興紡織產業集群的國際競爭力,紹興各級地方政府還應在以下幾方面進一步發揮作用:
1. 合理界定政府角色,加強產業引導作用
紹興紡織產業的發展離不開政府的政策引導。針對紹興紡織產業集群快速發展,但又是傳統的產業集群這一現實,政府應制定合理規劃,完善產業政策體系,指導產業集群的發展。同時,政府應積極運用財稅政策,引導集群內紡織企業加大技術改造,推動產業升級;在現有發展的基礎上,引導集群內的優勢企業、龍頭企業向國際化方向發展,參與國際市場競爭。
2.關注中小紡織企業,促進集群的整體協調發展
紹興紡織產業集群以中小企業為主的特點決定了政府在制定政策的時候不能忽視廣大中小紡織企業的發展。中小紡織企業的規模和實力雖然較小,但對整個集群的發展具有不可替代的支撐作用。政府要采取有效措施,拓寬中小企業的融資渠道,加大對其金融支持的力度。
3.營造區域創新環境,鼓勵企業加強科技創新
政府部門要提高人員素質,深化審批制度改革,提高行政效率、完善法制環境,形成良好的區域創新環境。在產業集群內部,政府要鼓勵先進紡織技術的研究開發與成果的轉化,鼓勵紡織企業的科技創新,在集群內部形成向科技要市場,向科技要利潤的良好競爭局面。
(二)企業和行業協會層面
1.優化營銷渠道
優化營銷渠道是提升紹興紡織產業國際競爭力的關鍵。集群內的紡織企業應加強信息化建設,完善互聯網交易,通過網絡使生產商與消費者聯系起來,省略中間銷售環節,降低成本。同時,以終端市場為中心進行營銷渠道的管理,使渠道內各成員的關系由交易型轉變為伙伴型,通過傳統的單一渠道向多渠道銷售轉變,提升集群整體的競爭力。
2.加強自主品牌建設
在國際市場上品牌至關重要,也是決定紡織品售價的關鍵因素之一。加強自主品牌建設是紹興紡織企業提高產品附加值,增強國際競爭力,保證整個行業可持續發展的必由之路。
3.加強與科研院所、高校的聯合與合作
集群內的紡織企業要積極引進國外先進的生產技術、經營管理理念和營銷理念,整合集群的內部資源,提升集群內部的產業鏈檔次;加強集群內紡織企業之間、企業與科研院所高校之間的聯合與合作,建立完善的區域創新系統,提升集群內紡織企業的核心競爭力。
4.充分發揮行業協會的作用
紡織行業協會要建立有效的聯系溝通機制,加強與紡織企業的溝通,開展與各國紡織工業組織之間的對話與交流。同時擴大其在紹興乃至全國的影響力,使之成為企業、高校(科研院所)、政府和專業技術部門間合作的平臺。
[參考文獻]
[1]何曉英.金融危機下紹興紡織企業面臨的問題及發展建議[J].消費導刊,2010(5):67,205.
[2]俞皓.紹興市紡織產業集群競爭力及發展研究[D].上海:東華大學,2003.
[3]李生校,趙梁紅.紹興紡織產業集群發展和競爭力提升的對策[J].企業經濟,2008(9):75-79.
[4]江愛情.紹興紡織業的國際競爭力分析——基于出口評價指數的視角[J].科技信息,2012(7):54,27.
(責任編輯:梁宏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