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東方明
民國最牛“官二代”的學生生涯
文/東方明
1927年,蔣介石出任軍事委員會委員長、“中華民國”國民政府主席兼國民革命軍總司令、中國國民黨總裁,掌握著中國的最高軍政大權,蔣緯國因此也成了當時最牛的“官二代”。本文現向讀者披露這個最牛“官二代”是怎樣度過他的學生生涯的……
蔣緯國的童年是在奉化度過的,由蔣介石的侍妾姚冶誠負責撫養。姚冶誠帶著蔣緯國在溪口鎮簟墻弄王姓人家居住,后遷往奉化縣城西街嶺墩周家房子。
蔣緯國六歲時,入奉化縣城培本幼稚園接受正規啟蒙教育。這家幼兒園只有一個班級,才十多名學生,都是奉化的富家子弟,也有“官二代”,但跟蔣緯國這樣其時中國第一的“官二代”相比,只能是芝麻與西瓜的比較了。
從資料記載看,培本幼稚園的教學比較寬松,對孩子是以通過游戲玩耍來達到開發智力的目的。蔣緯國和他的那班同學在那里,除了看圖識字,就是游戲玩耍:搭積木、騎木馬、玩沙土、摔跤之類。學齡前兒童在一起,難免要發生矛盾,蔣緯國有時會闖禍,弄倒同學搭的積木、騎木馬超時不肯讓給別人,摔跤弄假成真成了打架之類。每到這時,老師就不管他是哪號“官二代”了,打手心、立壁角什么的照樣實施。有時蔣緯國吃了別人的虧,老師也同樣懲罰肇事者。
幼稚園還會對識字和口算成績不佳的學生進行上述懲罰,不過蔣緯國倒是一次也未曾被懲罰過,因為這些最簡單的啟蒙內容難不倒他。
蔣介石對蔣緯國甚是寵愛,只有一次,蔣緯國遭到了蔣介石的嚴厲訓斥,只差一點就挨打了。那次,蔣介石回鄉掃墓,帶上了蔣緯國,父子同坐一乘轎子。不料轎子抬至縣城的源和錢莊門口時,蔣緯國看見幼兒園一起玩耍的周姓哥們站在路邊,二話不說便從轎子上跳了下來。疾行的轎子是什么速度,這一幕之驚險可想而知。幸虧轎夫反應靈敏,急停,沒傷著蔣二公子,蔣介石卻被那股慣性推離了轎子,不是轎夫擋住,只怕這一跤摔得不輕。蔣介石的火爆脾氣天下聞名,當下就把蔣緯國痛斥一頓,還讓蔣緯國從自己積蓄的壓歲錢里拿出伍元給轎夫壓驚。
蔣緯國八歲那年,按照蔣介石的安排,姚冶誠攜其前往寧波上小學,居住于江北岸花墻弄錢家房子。蔣緯國從這時起至1936年大學二年級出國留學,都使用“蔣建鎬”之名。四年后蔣緯國又隨姚冶誠前往上海居住于浙江財界大亨張靜江的別墅,在上海完成了高小學業。蔣緯國的小學時代,沒留下什么記載,估計比較低調,未惹出過“我爸是某某”之類的傳聞。1928年初秋,蔣緯國在上海完成高小學業后,隨姚冶誠前往姚的老家蘇州,進入東吳大學附屬中學讀書。
東吳大學附中設有初中部、高中部,學生進入初中后如果每年的期末考試成績都達標,可以一路升至大學。蔣緯國就是這樣一路升級,八年后讀到大學二年級時,出國留學去了。這八年,是蔣緯國從少年到青年的成長階段,其行為最能體現他作為最牛“官二代”的真實思想。
根據當時國民政府教育部的規定,全國所有學校的適齡學生都必須參加童子軍。蔣緯國入學伊始,即參加了童子軍,他是由其所在的班級統一報名加入該組織的,沒有其他選擇。而學校也好,童子軍江蘇總團部也好,也并不因為他是蔣介石的公子而給予任何優待。
性格活躍好動的蔣緯國很喜歡參加童子軍訓練,操練、禮節、紀律、旗語、急救等專項訓練,他都完成得很好。而游泳、爬山、露營等活動則更符合他的興趣,那更是非常積極。童子軍對違紀成員有一套責罰制度,蔣緯國曾因在露營時和另外三個同學晚上擅離營地去附近小鎮吃餛飩而違紀,四人一并受到相同的處罰:隊前檢討,休息時間去伙房幫廚兩小時,開飯時給大家端菜打飯送湯,待別人用完餐后方才吃點殘羹剩飯。
東吳大學每個學期都要舉辦幾次運動會、音樂會、聯歡會、文藝演出、游藝會等大型活動,每到這時,學校就會把童子軍派往現場服務。具體所做的工作是守門、檢票、引導入座、維持秩序。蔣緯國初時對這種有點出風頭的事兒干得很起勁,一個學期下來,他盯上了另一個更拉風的崗位:通訊傳遞。
所謂通訊傳遞,就是田徑運動會上的100米、200米和跨欄等比賽項目開始前,選手們要抽簽決定每人所在的跑道,抽簽后,必須立刻把每一跑道上的選手的號碼送往終點,以使終點裁判和計時員在評判名次時不致發生差錯。這個承擔送達號碼的人,就是通訊傳遞員。少年蔣緯國對這個崗位很感興趣,在初一下學期的春季運動會上,就向主管的體育老師要求把這項差使派給他。體育老師說這事你去跟管童子軍的老師說吧,我一向不管你們童子軍的事兒的。蔣緯國于是去向主管童子軍的老師說了,那老師說要求做通訊傳遞員的同學有好幾個,凡事都有個論資排輩,童子軍也不例外,你才初一,如果派你做通訊傳遞,不符合這個慣例,你還是先把站崗的事兒干干好吧。
這樣,蔣緯國一直到初二下學期才終于當上了通訊傳遞員。他很珍惜這份來之不易的差使,在每年兩次運動會舉行前,特地把私家自行車送到修車攤去檢修一番,以保證屆時不會發生問題,影響賽事的正常進行。一直到高二時,他才主動讓出了這個崗位,但還是讓接替他的同學使用他的自行車。
蔣緯國在初一階段,還是個虛齡十三的少年,男孩子難免頑皮。初一年級的教室在底樓,蔣緯國的座位靠窗口。他貪圖方便,下課時干脆就從窗口跳出去。此舉引起了一些男同學的仿效。班主任發現后,二話不說采取措施,先把蔣緯國的座位從窗口調到另一側靠墻壁的那頭,又宣布:自即日起,一旦發現蔣建鎬等同學再犯跳窗錯誤,即時立壁角!一家伙就把蔣緯國嚇住了。
但接著蔣緯國又發生了問題,這次他沒逃過學校的處罰。事情是這樣的:當時,一部進口大片《人猿泰山》風靡全國各大城市。該影片中的主角“人猿”泰山一時間成為中國觀眾尤其是青少年心目中的“洋孫悟空”。蔣緯國對泰山極為崇拜,甚至覺得比孫悟空更可信和現實。因為可信現實,于是就有意模仿泰山的有些動作。校園里的樹林子成了他經常光顧的地方,不但利索地攀爬上去,還學著泰山的樣子從這棵樹上晃蕩到另一棵樹上。終于有一次,把一棵樹的樹枝折騰斷了。蔣緯國摔在草地上,沒受傷。可是校方卻不想白白放過他,于是就有了蔣緯國八年東吳求學中唯一的一次家訪。
用現在的說法,當時姚冶誠就是蔣緯國的監護人。校方派人帶著蔣緯國前往蔡貞坊蔣介石為姚新置的住所,說了情況,姚冶誠哭笑不得,只好承認“管束不嚴”,掏了伍圓錢作為“損壞校產”的賠償。
東吳大學(含附中)對于學生的學習成績抓得很嚴,為督促學生努力完成學業,開創了把及格成績提高到六十五分的全國先例。蔣緯國在奉化幼兒園時曾受到老師夸贊的“過目不忘”優勢在蘇州不復存在,據當年“東吳”方面的老師、同學后來回憶稱:“他在校時的學業,總的講屬于中等。在眾多課程中,有幾門可能得八十分,多數是七十多分,有的剛夠六十五分及格。”
后來蔣緯國自己回憶學習成績時對此的解釋是:我不想為多考分而影響自己喜愛的課外活動。蔣緯國喜愛哪些課外活動呢?除了前述的童子軍訓練活動,他還喜愛體操、游泳和拳擊。練習體操為了練出一身肌肉,用現在的說法就是健美,以及鍛煉靈活性和平衡能力。練習拳擊則是為掌握防身自衛的本領。蔣緯國從初三下學期開始跟人學習中國武術,學了半年多師傅只是讓站樁,這使他不理解也不耐煩。高一時的寒假,他被蔣介石派人接到南京去度假。在南京,蔣緯國遇到了剛組建的復興社骨干之一、特務科科長戴笠,與戴笠探討防身格斗術時,戴笠建議他:“如果你不求成為一代國術宗師,而只是為了自衛的話,可以去學西洋拳擊,那可以速成。”
蔣緯國于是在開學后即參加了學校的拳擊訓練班。不過,他好像不是這塊料,經常被一起練習的同學打得鼻青眼腫。學了兩年,蔣緯國的拳擊水平有所提高,一次訓練時把一個新手給打傷了,有一個多星期不能上學。蔣緯國覺得內疚,當天就攜了禮品前往探視。回家跟姚冶誠一說,姚說得賠醫藥費,遂問明住址后,次日親自前往,送去了伍拾圓。
蔣緯國在文娛方面的愛好是演話劇,幾次演出后,就有女生對蔣公子產生了想法。有幾個女生給蔣緯國寫了情書,或郵寄,或以求教作業中的問題為名當面遞交。巧得很,蔣緯國第一次收到情書時,正好蔣介石路過蘇州,在車站派人把他接去見面。父子談話時,蔣介石自要問及在校的一應情況,蔣緯國于是就把那封情書給老爸看了。蔣介石指出里面有兩個錯別字后,問蔣緯國你對此有何想法,蔣緯國答稱:“我沒有興趣,把信和照片退還。”蔣介石說:“很好!不過,你應當悄悄地退還,不能讓第三人曉得,否則小姑娘面皮薄,受不了的。”蔣緯國依言而行,以后每次收到情書都是這樣處理的。
后來到了高二時,蔣緯國參加圣誕晚會彩排,演出話劇片斷后,有女生家長受其女委托往后臺給蔣緯國送了一個大花籃。當時蔣緯國正好臨時離開,由一起演出的同學收下了。同學發現花籃里還有一張該女生的照片和一封信。于是,該女生追求蔣公子的消息不脛而走,很快就傳遍了全校。最后的結果是:該女生轉學去了上海,蔣緯國從此就不再參加任何演出。
蔣緯國在東吳大學(含中學)讀書期間,曾參加過兩次去國民政府首都南京的請愿活動。
一次是蔣緯國剛升入東吳大學高中部一年級時發生了“九一八事變”。全國震驚,血氣方剛的學生們更是怒不可遏,東吳大學的大中學生也不例外。學生們自發停課,前往南京請愿,要求政府出兵東北,抗擊日寇。
到了南京,上千名學生下車后,在車站前的廣場上站隊,步行前往國民政府。隊伍還沒排好時,忽然來了兩個男子,在人群里找到蔣緯國后,給他看了一張條子(估計是蔣介石寫的)后,蔣緯國就跟著他們離開了。當時,同學們也沒留意。后來到了國民政府前,大家呼喊口號要求蔣介石出來接見未有反應時,有人想起了蔣緯國,想請他出場去跟門官交涉,這才發現人已不見。
后來,請愿隊伍返回蘇州后,同學發現蔣緯國已經比他們先回學校了。聊下來,得知是蔣介石派人前往車站把他接去的。蔣緯國也沒見到老爸,去官邸跟宋美齡見了面。宋美齡也沒問他來請愿的事兒,聊了一會就按照蔣介石之前吩咐的派人送他去車站,直接進站臺上了一輛過路列車返回蘇州了。
這樣的事情在蔣緯國升入東吳大學大一后也有過一次:1935年的12月9日,北平大中學生數千人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舉行了抗日救國示威游行,反對華北自治,反抗日本帝國主義,掀起全國抗日救國新高潮,史稱“一二·九”運動。該事件發生后,全國各地學生紛紛以游行、請愿等方式予以聲援,東吳大學自然也不例外。12月12日,北平學生舉行第五次示威游行,東吳大學學生會決定以實際行動予以聲援,遂赴南京向國民政府請愿。蔣緯國積極響應,還參加了學生會制作橫幅標語、旗幟等準備工作。
可是,這次蔣緯國還是未能隨同學到達國民政府門口。情況跟高一那次一樣,也是剛出車站就有人來接他離開。這次來的那位,蔣緯國認識,是蔣介石侍從室的一位副官,所以也未出示蔣介石的手諭,只是轉達了蔣介石的“口諭”。這次蔣緯國見到了老爸,還在官邸過了一夜才回蘇州。蔣介石跟他說了些什么,那就無人知曉了。
蔣緯國在東吳大學讀書期間,還有過一樁校史留名之舉:捐款。
東吳大學作為美國在華的13所教會大學之一,所獲經費屬于比較少的。因此,校內的主要建筑大多是以發行學校債券和向國內外募捐的方式獲取資金建造起來的。1934年,楊永清校長決定通過募捐為學校建造一座體育館,他向眾多教友、在校師生和社會各界人士提出了一個勸募口號:“人人出力,個個有份”,廣泛開展勸募活動。蔣緯國參加了勸募宣傳,還以姚冶誠的名義向學校捐了伍仟元。據校史記載,當時捐款金額在千元以上的有六戶,姚冶誠名下捐的最多。體育館正好有六個進出口,楊永清校長于是決定把這六個門以捐款人姓名予以命名,其中一門就是“冶誠門”。
從1933年開始,國民政府規定在全國大學、中學增設軍事訓練課程,最初是指派軍事教官前往各校執教軍事課。后來又改為各省的高一、大一學生除了正常完成規定的校內軍事課程外,還須在每年的五月底六月初開始前往省城參加為期兩月的集中軍訓,過正規的軍營生活。東吳大學所在的蘇州屬于江蘇省,該省學生屆時都應前往省城鎮江參加軍訓。
蔣緯國大一時因故未曾參加軍訓,到大二學期結束后隨大一同學前往鎮江補訓。集訓期間,東吳大學校方按例會派教師組成參觀團前往鎮江學兵營地參觀和慰問本校學兵。1936年7月中旬,東吳大學參觀團前往鎮江參觀時,據負責帶教東吳學生的軍事教官介紹,說蔣緯國“是一名能遵守紀律的士兵”。該教官還請參觀的老師去檢查了蔣緯國的內務,所有東西都按規定放得很整齊,床上的軍毯也折疊得有棱有角。
不過,蔣緯國卻在這次軍訓結束前發生了“嚴重違紀行為”,事情是這樣的:軍訓結束前的那個星期日,蔣緯國和幾個同學相約前往鎮江市內游玩。不曾料想到的是,次日剛要離開營地時,學兵營突然宣布一項緊急通知,稱“委員長今日來鎮江公干,所有學兵一律不得外出,違者將受處罰”。蔣緯國等人覺得很是掃興,幾個人商量下來,決定由蔣緯國出面去向中隊長請假。蔣緯國去中隊部一說,中隊長當然得買蔣公子的面子,立刻批了條子。
于是,蔣緯國幾人如愿以償,去市內游玩了大半天。哪知,當他們返回學兵營后,卻迎頭遭到了小隊長的一頓發作。蔣緯國等人解釋說已經獲得中隊長的批準了,小隊長卻更加惱火,說越級請假也是違紀。這就沒法說了,只好接受處罰:每人舉一支步槍以半蹲半站的馬步姿勢折騰,直到中隊長聞訊趕來解圍才得以罷休。
這次軍訓結束也意味著蔣緯國東吳大學八年學生生涯的結束,1936年9月,蔣緯國前往德國留學。
(作者聲明:謝絕轉載,違者侵權)
編輯:薛華 icexue032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