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楊
關于“反壟斷”的逆向思維
徐楊
在人類社會進入工業化時代以后,社會不斷發展進步,壟斷也伴隨著愈演愈烈,從農耕社會脫離不久的人們,基本是處于信息不交換的靜態世界里,在這種情況下,一旦有少數人壟斷了資源必然威脅到其他的人的生存。所以,反壟斷在那個時代是必須要做的事情,而我們看看信息如此發達技術更新如此快的今天,已經沒有哪個企業還可以在哪個行業中完全操作著市場,不僅如此,這些所謂的壟斷者們還必須不斷地創新、降低成本、服務好顧客來保住自己的壟斷地位,因為經濟的發展,使得人類社會進入了動態世界,這樣的市場格局,只會加速競爭者的有效競爭。所以文章的目的在于強調我們應該換一個角度來看壟斷的問題,不能再把大量的時間和精力放在怎么去“反壟斷”這些十分耗費體力但同時收效甚微的事情上。
壟斷 價格 服務 傳統 思維 逆向思維
從傳統的經濟思維考慮,“壟斷”似乎不是什么好事,300多年的經濟發展史上,許多經濟學家都絞盡腦汁的出主意來幫助政府打壓或者制止壟斷。并且,傳統經濟學教材中,在影響市場失靈的主要原因里,首先就會提到“壟斷”。在我國,因為壟斷而帶來了低效率的例子比比皆是,比如能源類的國有企業,移動通信行業、金融服務行業等等,由于對資源的控制,自身即使“行動緩慢”,“反應遲鈍”,在這樣一個環境里也能很好的生存并且有所發展。所以,你常常會聽到客戶抱怨他們的效率低下,價格又高,最后的總結總是這一句話:還不是因為他們壟斷嘛,要不怎么可能這樣對待自己的客戶呢?
筆者承認并且相信這幾百年來反壟斷的理論和方法是有道理的,并且知道壟斷在許多的管理領域都會帶來低效率,但從另一個角度講,如果我們的眼光不要立足于我國經濟的發展現狀,而是立足整個世界經濟的格局,也許你會發現,壟斷并沒有我們想象的那么“壞”。
在19世紀,以美國為代表的國家十分熱衷并且不遺余力地反壟斷,不是沒有原因的,并且在19世紀的反壟斷,是十分合乎美國的國情的,看看美國的發展史,正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后,美國在各個列強國家中脫穎而出,朝氣蓬勃的發展,至今在世界上仍是勢力第一的超級大國。但是,美國在崛起的過程中,野心勃勃的資本家們也想方設法地壟斷資源,一個又一個的合并、收購,使得許多國家的資源在短期內迅速的聚集在個別公司手中。比如,在1901年,摩根以5億美元的價收購了卡內基的鋼鐵公司,組建了世界上第一家市值超過10億美元的美國鋼鐵公司;洛克菲勒的標準石油公司,曾經在一個月內并購了它26家競爭對手中的22家公司,幾乎完全壟斷了美國的石油行業;由摩根和洛克菲勒共同控制的公司——北方證券公司,控制著美國的鐵路運輸,涌現出了像詹姆斯希爾這樣的鐵路大王;看看這樣的格局,國家的命脈資源都被少數人操控,那么政府還是真正意味上的政府么?他們說的話又能算多少呢?正是這樣的不安籠罩著政客們,也就有了他們對于壟斷的打擊,比如,西奧斯羅斯福,美國第26任總統,在他的強力支持下,北方證券公司被1890年通過的《謝爾曼反壟斷法》強制解體。按照美國那個發展階段的理解,壟斷對于自由經濟、市場競爭和消費者的利益都是巨大的阻礙,所以,反壟斷是堅決并且要持續的。
對反壟斷的逆向思維一:傳統的經濟學思想普遍認為壟斷必然帶來了壟斷高價,或者說普通的消費者只能是既定價格的接受者,這樣的觀點只是在理論上存在,而在現實中難以有太多的旁證去支持。
傳統經濟學思想的解釋:
這是一幅壟斷廠商的長期均衡圖,在長期均衡中,壟斷廠商仍然可以獲得很大的利潤,即圖形中P2B之間的陰影部分,而對比于完全競爭市場的長期均衡,是無法同日而語的,完全競爭廠商的長期均衡,出現在長期平均成本的最低點,在這個價格水平上,廠家既無利潤,也不虧損,只是獲得了正常利潤。那么我們似乎可以得出結論,完全競爭行業的價格一定比壟斷價格低,所以,壟斷帶來高價。

圖1 壟斷廠商長期均衡Fig.1 Long term monopoly
那么現實當中又有多少壟斷企業在占領了市場以后通過高價格來操作市場,愚弄消費者的例子呢?我無法找個幾個這樣明顯的案例,反而從價格的走勢上,卻呈現了逐漸走低的態勢,舉一個古老和現代的例子:洛克菲勒的標準石油公司在19世紀曾經一度壟斷了美國市場煤油資源的95%,但從接下來的10年間,它的煤油價格卻是不斷走低;微軟公司我們再熟悉不過了,從上世紀90年代至今,受到美國多次壟斷訴訟,但是我們來看看w indow s操作系統的售價,在通貨膨脹的歷史背景下,它仍然是一路走低的,即將發布的w indows 8系統,它的國內定價已經跌破1000元人民幣。它真的因為把握資源而抬升價格了嗎?反而引領著價格一路走低呢?
對反壟斷的逆向思維二:壟斷企業不會把消費者放在眼里,靠著資源的壟斷來愚弄消費者。而擺在我們面前的現實是,許多大型的壟斷企業反而在費勁心思地討好消費者。
說起“壟斷企業不看重消費者”這個現象,也許很多人都深有體會,比如在金融領域放開進入門檻之前,作為普通消費者你會覺得去銀行辦事很難,而銀行的態度也不好。因為原有的銀行在我國是壟斷性企業,那么我們現在可以看到的是,各式的銀行在中國遍地開花,他們不僅效率高,并且服務好,在巨大的沖擊下,原來的國有銀行還能穩如泰山的一成不變么?這十幾年的發展正印證了它的改進,雖然仍有許多陋習,但整體的趨勢不可擋。再看看我們的互聯網市場上,比如,百度、阿里巴巴和騰訊幾乎占據了中國互聯網市場的大份額,你看到他們懈怠了么?不僅沒有,還想盡招式來創新,拉攏消費者。記得馬化騰先生曾說過,如果微信不是我們發明的,我們現在該有多危險!
為什么壟斷企業也是這樣的看重消費者呢?其實道理很簡單,壟斷者們作為既得利益者,他們出于對自己的保護,是不會輕易再讓競爭者有機會同他們競爭的,這些壟斷企業實質是處在市場競爭的風口浪尖上所以,任何有實力新加入市場的競爭都可能對它造成威脅,所以,降低價格并且做好消費者的工作,對于他們來說,是公司發展的第一要務。那么,傳統做法中打擊大企業的壟斷,就能提高消費者的利益,在今天的市場行情中是說不通的。
綜上所述,對于反壟斷這個問題,我們不應該總是把注意力都集中在如何限制和打擊這些壟斷企業上,因為這真的是一個曠日持久的戰爭,耗費大量的人力、物力、財力。從歷史上的反壟斷官司上看,有哪個企業的反壟斷訴訟不是一打再打,一拖再拖。而圍繞的問題不外乎這幾個方面:什么是壟斷?壟斷的范圍或者邊界在哪里?壟斷性價格?掠奪性價格?合謀性價格?等等這些沒有太多標準的問題,而這些問題,因為一時難以說清楚而耗費時久。同時,我認為,在今天這樣一個信息、技術更新如此之快的網絡時代,已經沒有哪個企業可以真正地去壟斷市場或者操作市場了,只要有競爭者的存在,他們就不會安心地去享受,而是不斷地改革、創新,讓自己的企業去保持著生命力繼續前進。
說到這里,也許許多人會想到,我們國家的這些行政性壟斷企業呢?他們難道不需要改進么?其實,從2002年我國入世以來,已經在一點一點地改進了,在國際經濟發展的大背景下,中國已經不可能作為一個獨立的經濟體存活,我國的這些行政性壟斷企業,都面臨著這樣的問題,如果不改進,市場競爭的挑戰會讓他們活不下去。近幾年來,我們在許多文件中都能見到“產業結構調整”、“產業升級”、“公司整合合并”等等字眼,這些做法不都是把企業和企業捆綁在一起形成超級航母級公司來整合資源,提高國際競爭力嗎?比如說,煤炭資源的整合,國家在一年內關閉了多少個規模較小的煤炭企業而把他們整合進了少數幾個大企業當中,如果從這個角度來講,國家還支持了這樣的壟斷過程,效果難道不好嗎?關閉小產能企業對環境的治理帶來了好處,同時,合并后煤炭的價格卻低了。也許短期有負面影響,但這只是一時的。
在信息和技術發達的大數據時代,沒有誰可以做某個行業的主人,沒有誰可以任意的操作市場,愚弄消費者,因為每個企業面臨的競爭都是強大的。所以,強強競爭的結果必然是向著有利于消費者的這個方向發展的。我們的注意力不應該總是集中在如何制止大企業的行為,而應該考慮如何才能讓市場更有活力。
[1]Robert H.Frank,Ben S.Bermanke.李明志譯.微觀經濟學原理(3版)[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7
[2]宋鴻兵.貨幣戰爭(1版).北京:中信出版社,2007
[3]汪莉麗,王安建.世界石油價格歷史演變過程及影響因素分析.資源與產業,2009(5)
(作者單位:太原學院管理系 山西太原 030000)
(責編:賈偉)
F038.2
A
1004-4914(2014)10-048-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