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陽
無論是專業的基金經理,還是普通的投資人,心里時刻都要裝著一本賬,那就是一年到頭究竟掙了多少錢?多少裝進了兜里,多少還浮在賬上?弄清楚了這些問題,基金經理能夠更好地審視自身的長短處,而投資人則能夠在選擇基金產品時更加游刃有余。
有鑒于此,《投資者報》已經連續5年推出“基金經理賺錢榜”,今年又特別增加了“基金公司賺錢榜”,讓基金們的賺錢賬單水落石出。
《投資者報》數據研究部統計發現,2013年,557只股基合計賺錢1048億元,其中,就基金公司而言,華夏、景順長城、嘉實、上投摩根、廣發、易方達等表現突出,他們視投資利益最大化為己任,力爭將凈值增長落到實處,值得廣為傳播。就基金經理而言,有14人賺錢超過10億元,成為名副其實的“基金經理賺錢王”,他們分別是華夏張劍、景順長城楊鵬、上投摩根王孝德、景順長城王鵬輝、嘉實陳勤和張弢、農銀匯理曹劍飛、匯添富齊東超、易方達宋昆、上投摩根馮剛、廣發劉明月、興業全球傅鵬博、景順長城張繼榮、交銀施羅德管華雨。
人們已經知道剛過去的一年基金凈值的表現不錯,人們不知道的是,隱藏在凈值背后、到底基金經理和基金公司賺了多少錢?誰又是“賺錢王中王”?
2013年中國股票市場冰火兩重天。一邊是上證指數無奈地下跌6.75%,另一邊則是深綜指高歌猛進上漲20.03%,還有創業板“力拔山兮”上漲82.73%。在明顯呈現結構化特征的“有機可尋”的市場中,股票型(偏股型)主動操作基金也大放異彩,年內凈值上漲50%以上的基金不在少數。
然而,考察基金經理的水準,不能只停留在凈值上漲幅度上,還應觀察其是否有能力將因股票價格上漲所產生的利潤兌現,即把“賬面浮盈”轉化成“真金白銀”。因為只有這樣,才能不會因為后續股價調整而導致賬面利潤回吐,白高興一場坐了“過山車”。
顯然,基金的賺錢能力,說白了就是基金經理的“落袋為安”能力。我們常聽普通投資人感嘆:“哎呀,我曾經賬面上賺了好多錢,但是沒賣出,又跌回來了!后悔呀!”其實,對于基金經理,這也是個難題。尤其是基金體量大,進出不方便,何時獲利了結,更是一門學問。太早,煮熟的鴨子飛了;太晚,船大難掉頭。因此,能夠登上《投資者報》賺錢榜前列的那些基金經理和基金公司,勝出實乃不易,值得廣為傳播。
《投資者報》推出“基金經理賺錢榜”已有6年之久,每年都引起很大影響和廣泛關注,今年我們增加了“基金公司賺錢榜”。
我們的賺錢榜,是基于基金年報中“本期利潤扣減本期公允價值變動損益后的凈額”一項,來準確地反映基金“落袋為安”的賺錢能力。因為基金在股票投資上獲得的利潤,通常由兩部分構成:一是已經低買高賣完畢的利潤;二是雖然現價高于買入價,但仍舊持有,差價未兌現,只能算是公允價值變動。所以,將年度利潤減掉公允價值變動,就是真正“落袋為安”的錢,是真正賺到手的真金白銀,而不是賬面財富。如果次年兌現,會在我們次年的賺錢榜中體現。
《投資者報》數據研究部依據上述指標,對2013年基金經理主動操作型普通股票基金、混合型基金(以下統稱股票基金,本文“基金賺錢能力”也僅限于股票基金類型)進行了統計。結果發現,2013年,557只股基合計賺錢1048億元,比前兩年賺錢值明顯提高(前兩年分別是-1439億元、-815億元)。其中,,賺錢最多的5家基金公司分別是華夏、景順長城、嘉實、匯添富和上投摩根。
26家小公司不及華夏一家賺錢多
過去,華夏在規模和基金業績上表現可圈可點,多年都是市場老大,在賺錢榜上也力拔頭籌。2013年賺錢超過80億元,相當于最小規模26家公司股票基金賺錢之和。
華夏旗下規模超過百億的股票基金有3只,2013年凈值增長在12%至25%,其中華夏回報、華夏優勢收入,都是賺錢貢獻大戶。華夏成長、華夏行業精選規模分別是89億元、65億元,貢獻賺錢數值都接近10億元。對于賺錢來說,精兵強將很重要。景順長城基金公司總規模538億元,排名第六,2013年合計賺錢卻超過了76億元,位列亞軍。能夠奪得亞軍,主要源于景順長城內需成長及內需成長貳號,兩只基金規模都接近百億,合計貢獻的賺錢值,占到該公司總量一半。
興業全球基金公司雖然2013年賺錢合計只排名第10,卻是近3年累計賺錢值的冠軍。這家公司每一年都將“落袋為安”放在首位,也成就了3年賺錢值累計領先。該公司旗下5只股票基金中有4只表現搶眼,在賺錢榜上,有3只累計3年排名在前1/5,一只在前1/3。東吳基金公司虧損1.73億元,排在賺錢榜倒數第一。主要因為東吳行業輪動基金虧損6.36億元,將公司其他7只基金賺的錢全部吞噬,還留下1.73億元的窟窿。這只所謂的輪動基金規模超過10億,抱著下跌股票死不松手,2013年在同類基金中墊底。今年1月14日,該基金增聘了新經理;10天后,原經理任壯離任。
頒發完團體獎項,就該輪到基金經理賺錢榜了。畢竟聚水成河,聚河成海,團隊的杰出,離不開個人的奉獻,只有小河的水量充足,大河才能洶涌澎湃。
14人賺錢超過10億
在統計基金經理賺錢榜數據時,如果幾個人同時管理,則按人均數計算賺錢數據。管理時間超過一年的353名基金經理中,有14人賺錢超過10億元,成為名副其實的“個人賺錢王”。
14人當中,景順長城基金公司有3人,分別是楊鵬、王鵬輝、張繼榮;上投摩根基金公司2人,分別是王孝德、馮剛;另外9人是華夏基金張劍、嘉實基金陳勤、張弢、農銀匯理基金曹劍飛、匯添富基金齊東超、易方達基金宋昆、廣發基金劉明月、興業全球基金傅鵬博、交銀施羅德基金管華雨。這些賺錢大戶,或者是一人同時管理多只基金,或是在一只基金上賺足了錢。
個人賺錢,拼的是規模大、收益高,兩者缺一不可。最賺錢的14人中,管理基金規模在50億元以下的有廣發劉明月和景順長城張繼榮、農銀匯理曹劍飛3人,其余11人管理規模都超過50億元,華夏基金張劍一人管理華夏回報及二號,規模204億元,賺錢23億元。景順長城楊鵬和交銀施羅德管華雨、嘉實張弢3人的管理規模也是超過了百億元。這說明要給基金賺大錢,管理的基金還真得有一定體量,單純依靠小規模、騰挪快,能讓小基金凈值增長高,未必能給基金賺多少錢。景順長城基金經理楊鵬賺錢位于第2名,卻已達20.7億元,這個數字,甚至超過了“基金賺錢榜”上后36家公司一年的賺錢總額。楊鵬同時也是最忙碌的基金經理,他同時管理著3只基金,分別是景順長城內需增長、內需增長貳號、景順長城中小盤。這3只基金,2013年初,都是和同事王鵬輝共同管理,2013年9月,王鵬輝不再管理景順長城中小盤,此二人分別奪得“基金經理賺錢榜”亞軍和第四名。
上投摩根的王孝德賺錢20.3億元,位列季軍,是典型憑借一只基金勝出的案例。上投摩根內需動力第一任經理是孫延群,2008年王孝德開始共同管理,2009年孫延群離開后,王孝德開始一個人面對市場風雨,2011年、2012年都在同類前1/3,2013年沖進同類前1/10,確屬不易。
羅馬不是一天建成的,基金賺錢也是每天、每季慢慢累積所得。從2013年情況來看,第二季度市場跌幅最大,如能在二季度初將股票獲利了結,手持更多現金,才能在市場下跌后撿到便宜貨,為全年勝出打下基礎。
賺錢最多的50只基金中,近六成在第二季度賺錢額占比四個季度之和超過30%,在1/4的時間內完成1/3的活兒,并且是在下跌的季度內及時賣出做到的,他們對時機的把握絕對獨到,他們成為贏家絕對有道理。
2013年,單只基金賺錢超過10億元的基金共有20只,分布在12家基金公司,其中景順長城、嘉實、華商各3只;興業全球、匯添富各兩只,剩下分布在華夏、廣發等公司。這一數據高過2012年,當年賺錢過億的基金只有4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