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遠干
摘 要:科學理解和實施“知識和能力”、“過程和方法”、“情感態度和價值觀”, 把三個維度有機地結合起來,積極探索,認真實踐,從而使每個學生的個性和能力都得到充分的發展,語文素養得到全面的提高
關鍵詞:科學理解;三個維度;有機結合
中圖分類號:G622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2-7661(2014)06-198-01
“知識和能力、過程和方法、情感態度和價值觀”是語文新課標中提出的“三個維度”,簡稱“三維”。維度本是幾何學及空間理論的基本概念,即構成空間的每一個因素叫做一維。比如,直線是一維的,平面是二維的,普通空間是三維的。因此,將知識和能力、過程和方法、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緊密結合起來,構成互相配合、相互依存的有機整體,就是在課改語文新課標中所強調的三個維度。那么,如何在教學實踐中去理解和實施這三個維度呢?筆者從多年來的教學體驗中,對此淺談以下幾點認識。
一、科學理解和實施“知識和能力”
在以往的語文教學實踐中,教師們只重視工具性這一基本特點,偏重語言、文字、詞匯、語法、修辭等知識的講解,由此派生出大量枯燥的、繁瑣的、重復的而效果不佳的機械性訓練,而對培養學生閱讀、寫作、口語交際等能力的訓練重視不夠,形成了上課灌知識、下課背知識、考試考知識的狀況,這樣嚴重扼殺了學生的想象力和創造力。由于教師的教學是機械灌輸,學生的學習是死記硬背,其結果是教師費時費力教學效率差,學生費時費力學習能力弱。而新課標強調以知識為基礎,以培養語文能力及語文綜合素質為目標,淺化語法修辭知識,強化能力培養,實現從知識型向能力型轉化。不過這里強調的不是反對學習知識,而是反對學習死的、不切實用的知識。因此,我們在理解和實施“知識和能力”的過程中,切不要有所偏廢。語文教師們都知道,與理科相比,語文學科本來就缺少必要的、高效的知識體系。所以,在今后的語文教學中要加大探索力度,構建新的實用的知識體系,否則會架空語文。在教學第一線的語文教師都有這么一個共識——會“語法、修辭、邏輯”的人的語感要比不會的人強得多。所以說,有些語文知識新課標雖已明確不考,但不是說不教、不學,而是要把它教活、學活。
二、科學理解和實施“過程與方法”
課改前,語文教學過程往往忽視了學習過程的檢查,忽略學習方法的指導,一味片面的重視學習結果,即學習成績,導致不少學生死讀書。如學習詩歌,教師讓學生機械記憶,只要考試能默寫就行,而忽略了對詩句的體驗和鑒賞,讓學生覺得詩歌乏味無趣,從而導致厭學情緒。這些屢見不鮮的事例再度警示,如果學習成為學生的一種負擔,就成為扼殺童心,扭曲人格的兇手;如果把苦讀、死學、機械訓練作為培養人才的途徑去提倡,我們的教育就會走向死胡同。其實,學生的學習過程不僅是一個接受知識的過程,而且也是一個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這個過程一方面是暴露學生產生各種疑問、困難、障礙和矛盾的過程;另一方面也是展示學生發展聰明才智、形成獨特個性與創新成果的過程。所以,我們在教學實踐中應該充分注重“過程與方法”,給予學生探索新知識經歷和獲得新知的體驗。
學生學習的過程應該是一個享受快樂的過程,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去體驗、去感悟應該是一個重要的方法。新課改強調以學生為主體,倡導學生主動、自覺、直接地參加教學過程,不要把眼睛盯在標準答案和考試分數上,要改變學習方法,積極參與討論式學習、探索性學習、合作性學習、綜合性學習,在各種學習方式中學會掌握科學的、實用的、靈活的學習方法。
三、科學的理解和實施“情感態度和價值觀”
新課標指出人文性也是語文學科的基本特點之一,而以往的語文教學偏重于知識的傳授、理性分析,而忽視情感的體驗與感悟。知識的教學,不僅要使學生獲得對自然事物、社會和人的理性認識,而且要使學生形成處理與自然、與社會以及與自我關系的道德認識、道德情感和道德行為。“情感態度和價值觀”時刻伴隨著學生的認知過程,所以,教師在教學活動中要充分挖掘和展示各種道德因素,積極關注和引導學生在認知過程的各種道德表現和道德發展,從而使教學過程成為學生一種高尚的道德生活和豐富人生體驗。這樣,知識增長的過程同時也就成為人格的健全與發展的過程。隨著學科知識的獲得,學生變得越來越有愛心,越來越有責任感,越來越有教養。語文教材中大多數是文質兼美的文章,通過優秀作品的教學,不僅要使學生在認知能力上得到提高,而且能在思想上受到感染與熏陶,潛移默化的移人性情、提升人格,從而培養學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審美情操。
總之,我們在語文教學中要把三個維度有機地結合起來,積極探索,認真實踐,從而使每個學生的個性和能力都得到充分的發展,語文素養得到全面的提高。
參考文獻:
[1]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版)》
[2]黃甫全.《現代課程與教學論》.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5)
[3] 張大均.《教育心理學》.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4] 李山林.《語文課程與教學論案例教程》.湖南師范大學出版社,2006
[5] 張春明 等.《有效備課·小學語文》.光明日報出版社,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