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東慧
摘 要:在新的時代,新的歷史條件下,思想品德學科設置了心理健康教育的內容,同時也對思想品德教師提出了新的挑戰。那么,心理健康教育對思想品德教師究竟提出了哪些具體要求呢?本文結合教學實踐就此進行了論述。
關鍵詞:加強;心理健康教育;思想品德教師
中圖分類號:G632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2-7661(2014)06-021-01
一、當代中學的心理健康現狀
首先,當前由于中學生學習壓力大,在加上社會方方面面的影響,造成精神上的萎靡不振,最終會導致產生厭學情緒以及考試焦慮癥,這些負面情緒會讓學生對學習失去信心,以至于更加無心向學的心理問題。其次,人際交往方面存在的心理健康問題。中學生處于這個特殊的年齡階段,各方面發展都不成熟,做事情容易沖動,處理同學之間的矛盾也容易情感用事,因此會給自己帶來傷害,從而影響心理健康。再加上,中學生正處于青春發育期,他們對于自己的成長有著好奇而敏感的心理,一方面他們想要找人傾訴秘密,可另一方面他們碰到父母或老師卻又沉默不語,這種情況如果得不到理解,便會出現壓抑心理,出現焦慮與抑郁。
二、心理健康教育在思想品德課上的必要性
1、思想品德課上加入心理健康教育是新課標的要求
中學生品德形成的過程,是知,情,意,行的過程。這個過程遵循著由外化到內化再外化為行動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的幾個心理素質之間是相互聯系,相互影響的,每個過程都充滿著矛盾。一個人的品德只有內化為穩定的心理品質,他才擁有良好的行為習慣,生活方式,交往方式,才能擁有健全的心理,健康的人格。在當今快速發展的現代社會,對初中生心理素質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因此,新課程標準加大了心理健康教育的力度,試圖通過整合心理健康學習的內容,使學生養成積極向上的人生態度和良好的生活信心,把優良的品德轉化為良好的行為習慣和心理品質,始終保持樂觀的精神狀態。
2、心理健康教育迎合了素質教育的要求
據有關部門進行的心理調查表明,學生的厭學障礙和人際關系問題相當突出。用學生自己的話說,終日過著“單調而緊張,煩躁而抑郁”的生活。多達近30%的學生有不同程度的心理問題,任性,偏激,冷漠,孤獨,自私,嫉妒,自卑等。近年來,中小學生由于病態心理而導致心理與行為上的失誤,甚至犯罪現象時有發生,危害了家庭,危害了社會,也葬送了自己的前程。由此可見,心理健康教育影響其他素質的發展速度和發展水平,應居于素質教育的核心地位。
三、思想品德教師加強中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徑
1、提高教師的教育教學能力
加強教師學習,提高教師心理健康素質及心理健康教育水平。生活緊張和繁忙,給人們帶來許多心理變化,面對激烈的競爭,使一些教師自身產生了過度的緊張和焦慮感。教師不良的心理狀態,可能會導致不適當的教育行為,對學生產生不良影響。因此在思想品德教學中滲透心理健康教育,首先要求任課教師有一個健康的心理狀態,有健全的個性;性格開朗、樂觀、有朝氣、有毅力、有恒心,敢于面對挑戰,面對困難和挫折,做生活的強者,要有涵養,情緒穩定,不浮躁,不任性,善于自我控制和自我調節,能自覺防止和克服不良嗜好。做學生的“人師”,使學生佩服,只有這樣,才能教育學生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質,以適應現代社會生活的需要,達到更好的教學目的。另一方面加強教師理論學習,提高自身中小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水平。
2、不斷學習來提高教師的專業水平的能力。
首先,積極設計開放的教學目標。開放的教學目標,按新課程理念可分為知識與技能目標,過程與方法目標,情感態度與價值目標。因此,在教學中,教師應根據《課程標準》的要求更加關注學生學習的過程與方法,尤其是伴隨這一過程而產生的積極的情感體驗和正確的價值觀。其次,善于發現和利用課程資源。教師要用好教科書。創造性地使用教材,讓教材為師生的教與學服務。同時要指導學生閱讀有益的課外書,引導他們關注生活,讓他們從生活中,實踐中汲取豐富的營養,感悟人生的真諦,找到做人的尊嚴和生命的支撐點。除此以外,教師要充分利用好光盤,教育軟件,多媒體設備,自然和人文景觀燈教學資源,使學生全方位地掌握課堂上要求學習的內容。最后,是對教法的準確定位。在教法的選擇上,一定要依據課程標準要求,扣住教材的內容,緊密聯系學生知識,生理,生活等實際,不拘一格,突出一個“實”字,抓住一個“情”字,凸顯一個“活”字,力求一個“效”字。在教育教學中,教師要根據教學實際,放棄居高臨下的灌輸式教學模式,巧妙設疑,運用多種教學媒介,合理運用多種教學方法創設最佳的反思情境,讓學生在自主的空間中,帶著問題對自己的學習態度,學習方法,學習過程,學習能力進行深刻的質疑反思。從而達到很好的教學效果。
3、在課堂教學時要注意培養學生抗挫折能力
教育家盧梭說:“人要是懼怕痛苦,懼怕疾病,懼怕不測事件,懼怕生命的危險和死亡,他就什么也不能忍受。”因此,針對當今學生意志薄弱、抗挫能力差這一現狀,我們應加強對初中生的意志品質的訓練。通過對學生進行耐挫教育使學生明白挫折是人生的一部分,所謂“心想事成,一帆風順”等等只是人們的美好愿望;要使學生認識到挫折對個體的影響具有兩重性,教育學生以樂觀的態度、靈活、理智、現實的對待挫折,特別要對成績較好的學生,進行耐挫教育。
總之,處于21世紀,社會不僅需要身體健康、智力水平高的人才,而且還需要心理素質好,社會適應能力好的人,因此培養學生的心理素質,是初中思想品德教學的重要任務。同時在初中思想品德教學中滲透心理健康教育,也是思想品德課程發展的一個方向目標,使學生身心全面和諧發展得以實現。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