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麗純子
摘 要:人從誕生到成年直至死亡需要很多的發展進程,在發展過程中由于某種因素影響將使人們行為發生改變。人們發展過程中小學教育尤為重要,由于小學生在某種程度上講不具備深刻思考的能力,因此家庭環境教育與小學低年級學生學習行為具有直接影響。本文將對小學低年級學生學習行為與家庭教養方式進行相關研究。
關鍵詞:小學低年級;學習行為;家庭教養方式
中圖分類號:G632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2-7661(2014)06-280-01
前言:小學生在成長教育方面,家庭是學生的第一任老師,因此人的一生與家庭教育有著直接關系。小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存在許多問題,并且在學習過程中往往出現厭學、逃學等現象,因此需要合理的家庭教育方式來改善小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存在的問題。
一、小學低年級學習行為
1、小學低年級學習的重要性
人們在生活過程中將有四分之一的時間需要在學校中度過,孩子在成長的過程中,家庭教育與學校教育具有重要作用。家庭教育應從孩子自身出發,在家庭教育過程中家長應與孩子建立良好的感情,并在交流的過程中加深兒童對學習的濃厚興趣。
小學低年級的學習是學習生涯中重要時間,小學在學習的過程中不僅是學習文化課的重要時間段,同時小學也是學生綜合素質教育的最佳時段[1]。相關研究人員通過實驗證明兒童早期產生的行為問題,到青春期后產生變化的可能性很小,因此兒童早期教育影響著一生的成長。兒童在早期教育中,學校與家庭成為重要的教育群體,兒童在成長過程中,家庭影響尤為重要,首先在兒童成長過程中,家長應為兒童提供一個溫馨、舒適的家庭環境,兒童成長過程中嚴禁出現由于家庭因素產生焦慮現象,家庭的美滿與兒童學習起著重要作用。
在臨床試驗中,越來越多的研究者發現,家庭教養方式不僅與兒童心理存在高度相關,同時對兒童健康人格的養成與建立良好社會適應能力也同樣重要,因此家庭教育與兒童一生的成長有著重要關系。
2、家庭教育與學校、社會教育三者關系
兒童剛入小學時,家庭教育、學校教育、社會教育的比重開始發生變化,小學低年級在入學時,由于年紀的問題仍然存在對家庭的依賴,幼小的心理上不能完全適應學校生活,主要體現在生活上還不能完全脫離家長的照顧與幫助,入學時兒童往往變現出失落、無助的心理,這種現象需要家庭教育與學校教育聯合在一起。
家庭教養在入學時家長有義務為兒童講解學校學習的重要性,并讓兒童充分了解學校是人生中不可缺少的重要部分,并且讓兒童從心理上完全接受學校的學習生活。學校教育在對小學低年級教育方面,首先應從兒童心理入手,不要盲目的進行學習教育,應建立兒童對學校教育的信任,其次應全面了解兒童的心理想法,并且與兒童家長進行及時溝通。小學低年級教育是學習生涯中的重要環節,兒童對學習產生的興趣主要來源于低年級教育中,因此在小學低年級學習過程中,家庭教育與學校教育起著重要因素。
二、小學低年級學習應為與家庭教育關聯
1、家庭教育在小學低年級學習過程中的重要影響
兒童在學習過程中問題行為主要體現在學習問題,學習問題主要體現在課堂上精力不集中、學習過程中學習困難,情緒問題、品行問題、不良習慣、青春問題五個方面。學習問題主要體現在課堂是經歷不集中、學習過程中學習困難,這種現象的發生需要與兒童進行溝通,及時找出學習過程中存在困難問題,學校與家庭及時解決學習困難問題。兒童在學生期間出現的情緒問題主要來源于家庭因素,家庭在兒童成長過程中應及時了解兒童的情緒變化,并及時解決兒童產生的情緒,減輕兒童心理上產生的負擔,為兒童提供快樂的成長環境。
兒童在成長過程中出現的品行問題、不良習慣與青春問題應受到家長的格外注意,低年級兒童在生活中已具有一定的模仿能力,對身邊發生的新奇事件,存在好奇心理,并將追求與模仿[3]。低年級兒童較容易出現打架斗毆、逃學。離家出走等行為,如發生其中行為家庭教育尤為重要,學生品行發生改變時已對教師產生一定的抵觸心理,而家庭是兒童最為信賴的環境,因此家庭教育在品行改變過程中尤為重要。家庭教養模式不應采用家庭暴力解決方式,應采用說服教育模式。
家庭暴力只能使兒童表面表現出更改壞毛病的想法,其實在內心并沒有接受家長的教育,因此家長應從根源入手。兒童在產生錯誤現象時應進行說服性教育,使兒童心理認識到錯誤,并改正錯誤行為。因此可見家庭教育是兒童成長過程中的重要環節,家庭教育方式直接影響著兒童學校生活,家庭教育過程中家中每一位成員應時刻要求自己,在兒童成長過程中起到良好教育作用。
2、兒童問題行為的發展具有差異性
兒童行為發展過程中由于性別因素,在形成兒童問題行為的發展中具有一定的差異性,兒童行為問題在性別分布、地區分布、年齡或年級分布上的具有一定差異[4]。相關研究人為兒童在成長過程中,男童產生問題行為現象將高于女童,可能與社會化過程和社會期望水平等因素對性別的廣泛影響,男孩、女孩在家庭與社會待遇和要求不同有著直接關系。同時男童與女童在問題行為的表現方式方面也存在差異,因此家庭教育過程中家長應根據性別因素進行兒童教育。女童低年級教育過程中,對家長與學校教育接受能力較強,并且能積極改正問題行為,而男童在家庭及學校教育過程中,存在一定的抵觸心理,因此家長與學校對男童教育過程中,應按照兒童性格采取相應方式。
參考文獻:
[1] 方建移.家庭教育與兒童社會學發展[J].浙江教育出版社,2012.5(01):102-25.
[2] 王小寧.創造大未來學齡兒童的家庭教育[J].中國紡織出版社,2013.9(01):211-69.
[3] 申繼亮.處境不利兒童的心理發展現狀與教育對策[J].經濟科學出版,2012.6(03):56-78.
[4] 葉廣新.兒童社會性發展[J].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3,8(03):254-3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