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雅春
摘 要:小學生作業設計與評價方法不應該被看做短期內的教學行為,要將它時時貫穿于各個階段的學習中。
關鍵詞:作業設計;評價方法
中圖分類號:G622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2-7661(2014)06-288-01
隨著新課程標準的深入實施,小學數學教育的改革越來越引起人們的關注。那么,我們應該怎樣設計小學數學的作業及實施評價方式呢?開展作業設計與評價方法的探究,引導教師更新教育觀念開展課堂教學研究,提高課堂教學效率,激發和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促進教學質量的全面提升。作業是學科教學的延伸和補充,是對所學知識的復習和鞏固,是教師檢查教學效果,指導學生的教學手段之一。教師通過作業可以及時了解學生的學習狀況,并以此來調節自己的教學。
一、精心設計作業
1、設計趣味性的作業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所以,新課程標準指出:“從學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出發,選擇學生身邊的,感興趣的事物,以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與動機……”為喚起學生的學習興趣,作業設計要擺脫機械重復的、枯燥乏味的、死記硬背、無思維價值的練習。
2、設計層次性的作業
學生之間的數學知識與數學能力的差異是客觀存在的,因此教師在設計作業時,應盡可能照顧這種差異,因材施教,針對學生的個體差異設計有層次的作業,讓全體學生都有練習的機會,都能得到提高。可將作業難易程度分為A、B、C三個層次。思維能力、理解能力都比較強的學生可選擇C,中等學生可選擇B,稍差可選A。
3、設計開放性的作業
學生是數學學習的主人,應享有學習的主動權。在作業設計中應盡可能地給學生提供自主探究,獨立獲取新知的機會,盡可能多的讓學生體驗嘗試成功、探索與發現的快樂。為此,我們可以根據教學內容的特點和學生實際,放手讓學生對自己的作業進行自我設計,自我控制,自我解答。例如:王瑛老師在單元復習時,讓學生整理單元知識網絡,并根據整理的內容設計階段練習,分為三個階段:一段——基本題,可參照例題編寫;二段——變化題;三段——開放、實踐題。并建議自己喜歡做的可以自己獨立完成,也可以組成小組合作完成。
二、優化作業評價
1、作業評價在學生學習中的重要性
在數學教學中,作業是課堂教學的延續和補充,是教學的重要環節,它起著鞏固課堂知識,反饋課堂教學效果,了解學生對所學知識的掌握情況,尋求解決問題的方法的作用。而對學生的作業進行科學、全面的評價,能幫助學生發現與發揮潛能,認識自我、展示自我,促進學生生命整體的發展;創建一個富有個性化的作業評價體系,也能讓學生在作業評價中得到快樂,享受快樂。
(1)不同作業類型的作業評價方式
根據學生差異布置不同的作業,也要采用不同的評價方式。
①基礎型作業的評價:課堂中,集體評議,教師適時表揚;課后的老師全批改,適當的時候可學生互相批改。以利于教師對學生掌握情況的全面了解和學生對自己錯誤原因的深刻認識。
②思維訓練型作業:教師集體講解,讓好的學生將自己的思維方式和思維過程,為中間生和后進生打開思路,活躍思維,為今后的學習打下基礎。
③實踐型作業:集體交流反饋和家長反饋意見相結合。家校合作,效果明顯。
④學生自創作業:學生集體評價,教師適時點評,好的收進作業集。使學生漸漸理解每種題目類型設計的真正意圖。
(2)不同評價主體的作業評價方式
教師書面作業評價方式,批改作業是教師對學生學習效果的評價,也是獲取反饋信息。不斷創新的作業批改,能有效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從而使學生迅速改錯,進一步鞏固所學知識,使教學達到理想的效果。所以我們在數學作業中應該正確地進行評價,采用多種評價方式,各種評價語言以激勵學生的學習興趣。
2、學生參與的作業評價方式
把全班分組,成績稍好的作為組長,適當負責本組的作業。這樣有利于成績好的學生鞏固知識,加深印象,成績稍差的學生則會主動去問組長自己做錯的原因,學生與學生之間的知識交流,更有利于對知識的掌握。學生參評體驗教師的工作,促進師生的感情。當然,教師不能完全脫離作業,因為作業反應的是學生掌握知識的程度,所以最后一步教師要檢查、總結學生作業情況。課堂上作業能及時反饋教學質量,能讓老師及時了解學生對知識、技能的掌握情況。
(1)學生自評后同桌互評
一些比較基礎的練習,先讓學生自評,然后同桌互評。有利于學生與學生之間的交流,在交流中悟出真理。
(2)小組互相評價
對于一些書上拓展思維的題和同步練習上數學萬花筒的題,先讓他們獨立思考,然后在小組內進行交流,互相評價學習結果,然后老師在對個人和小組進行評價。這樣不僅激勵個人要積極思考,更激發了他們的集體榮譽感,使優生帶動差生,增強學生見到交流,在交流中感悟真理。
3、家長參與的作業評價方式
新課程改革后實踐活動增多了,為了增強實踐活動的有效性,一部分是布置回家做的,這類作業就要求家長評價,并將評價意見反饋給教師,以便教師的檢查和指導。
小學生作業設計與評價方法不應該被看做短期內的教學行為,要將它時時貫穿于各個階段的學習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