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潮光 董三仁 張睿軼
提要:2013年博鰲亞洲論壇已是第十二屆,其全球性影響,也日益從務虛走向務實。3天時間里,13位外國政要、54場專題討論、1470多名政商界知名人士參會交流。作為當地省級門戶網站,南海網用好全媒體資源,將信息量極為龐大的大型國際會議報道做得句句落地、聲聲入耳。
關鍵詞:博鰲亞洲論壇南海網全媒體
南海網在“傳播效果第一”的導向下,通過“中央廚房”、話題驅動、“實務運動”的三步走報道策略,分別以做多、做深、做實為目標,實現了博鰲亞洲論壇報道的轉型升級。
中央廚房與全媒體機制
從報道資源的覆蓋面上看,南海網自身具有主流新聞網站、行業及政府網群、專業頻道群、視頻網站、互動社區、電子雜志、手機報、官方微博微信、有線電視頻道等平臺。為實現“全媒體、全覆蓋”的整合傳播,從2009年開始但凡重大報道活動,都聯合同屬于海南日報報業集團的《海南日報》《南國都市報》和戶外傳媒。這樣就整合了區域內影響力均排名第一的網站、視頻(含電視頻道)、黨報、都市報、戶外傳媒五大媒體,基本可以做到從線上到線下各類終端人群的全覆蓋。
在采前策劃會上,為了防止“全媒體只不過是媒體全”的問題,細化了新聞信息的采集、加工、分發、反饋、復采等流程上“中央廚房”式循環處理機制。
首先,南海網、《海南日報》《南國都市報》共派出記者20名,其中文字10人、攝影4人、視頻2人、主持人1人和攝像3人,每一個上會記者雖各有側重分工,但基本上都是“全能型記者”,能寫能拍能出鏡,短可編微博,長可寫通訊。同一則信息由當事記者最多分別寫成140字配圖微博、300字摘要式快訊、1分鐘視頻、綜合消息或通訊等4種基本形式,統一傳回全媒體公共稿件庫,全媒體編輯部內各個媒體可以根據自己的用戶群、編輯定位自行選稿予以再加工。
其次,指揮中樞設在位于海口市的編輯部,負責選題策劃、指令發布,尤其是加強對習近平演講、海南機遇等重點話題的采編督導,但編輯部當中需要快速反應的比如網絡專題、官方微博等職能,前移到博鰲亞洲論壇的記者駐地瓊海市,便于提高報道決策的效率。同時前方安排一名業務領導負責現場協調、應變處理和反饋。除了稿件傳輸、編輯和發布外,日常的即時溝通一般通過QQ群和RTx統一平臺進行,直接打電話等作為輔助手段。
再次,倡導同一信息的不同平臺分發,也倡導同一平臺的多媒體表達,尤其是在網站、手機、戶外傳媒上,盡量使用照片、文字、視頻、圖解四位一體的新聞,在報紙、電視上廣泛使用“博鰲碼”(博鰲亞洲論壇全媒體報道專用系列二維碼),用戶掃一掃“博鰲碼”就可以參與互動。編輯部根據用戶意見及時調整報道重點和形式,讓記者對他們關注的問題予以追蹤。這樣,哪怕是在一條新聞的微觀層面,也實現跨媒體傳播、跨人群互動,讓用戶獲得不同傳播樣式、傳播梯次綜合刺激的信息獲取體驗。
最后,為嚴肅報道紀律和完善激勵機制,規定哪一家媒體采用了公共稿件庫的稿件,就必須按照日常標準計發稿酬。記者采寫一則新聞,可能獲得五六重稿費,而且傳播量大、轉載率高的新聞還要追加獎勵。但同時為了體現網絡傳播的快捷優勢,稿酬標準向網站、手機端傾斜,對發稿量排前十名的記者,承諾給予每人一部iPhone5的獎勵。以半天為一個報道時段,每名上會記者在每個報道時段均要完成至少2條微博、1條網絡快訊的基本任務,多發予以獎勵,遲發、少發、留稿和門戶主義各自為戰等現象,均要面臨扣罰稿費的處分,并每天通報一次。
信息處理“中央廚房”式的快、微、全、深、延展閱讀等加工功能一并解決。3天時間里,全媒體報道中心共計發文字稿241篇、滾動信息匯編72組、圖片42組、視頻32篇、微博426條。專題網頁訪問人數達263.8萬人次,9650多人參與互動話題討論,微博總閱讀量300多萬人次,轉發達2萬多條。在國內外200多家媒體1000多名記者參與2013年博鰲亞洲論壇的報道競爭下,百度網頁搜索中南海網全媒體報道的信息比重約占1/14。
話題驅動下的快與深協奏
博鰲亞洲論壇是一年一度全球政商精英的觀點分享盛宴。因此,全媒體報道當中,話題驅動成了當仁不讓的主抓手。
把“快”做到極致,一直是網絡新聞報道的第一追求。對城市化、改革、投資、移動互聯網等用戶廣泛關心的話題,以及比爾蓋茨、星云大師等名人在論壇上的動向,部強調第一時間微博、微信率先發出,以最快的速度與網友打照而,與現場同步的時滯不能長于S分鐘。
值得一提的是,南海網與中國移動經過近一個月的4G技術對接、論證和調試,首次對論壇的開幕式和《移動互聯圓桌討論:熱點的“冷”思考》、博鰲文化分會、海南省新聞發布會等4場活動進行了4G手機直播,成為媒體歸納的本屆博鰲亞洲論壇報道的四大亮點之一,與論壇現場零時滯、零損耗,傳輸速度、畫質都遠優于3G技術,網友根據預告的時間節點,觀看4G直播成為當天的時尚。
在這次報道中,南海網基于全媒體報道中心的資源,予以分工協作。熱點的整合、輿情的監測由南海網來提供數據支撐,行文由《海南日報》完成,在新聞生產的流水線上,讓數據預警熱點、熱點歸并深度、深度基于一線注意力數據的映射支撐,話題更有及時性,傳播更有針對性。
對紛繁復雜的自采和轉編新聞,南海網通過藍色“論壇要覽”、紅色“博鱉時間”、綠色“海南活動”、黃色“海灘對話”、紫色“視覺特刊”等五大版面色系,囊括了4G直播、海南風、網友點題、博鰲微評、名人堂、圖解博鰲、網觀博鰲、秒讀博螫、記者在線、博鰲新語、海灘對話等特色子攔目31個,對應了專題《博鰲,讓亞洲更出彩》的總主題。為了進一步降噪和凸顯話題,南海網重兵投入到18場分論壇活動(全部為33場)的報道中去,針對星云大師、比爾蓋茨、趙啟正、慈善家、經濟學家的5場對話,青年領袖、移動互聯網、民營企業家、投資人、糧食安全等5次圓桌討論,城市化質量、小微金融困局、中小企業成功、家族企業治理、中國改革紅利、貨幣政策反思、樓市調控、影視文化等8個分論壇,均在滾動報道中強調第一時間做要點摘錄,發起對名人的視頻雙語專訪,實現“以一句話帶活一個論壇”的傳播效果。
在抓“話題龍頭”的時候,也不忘長尾信息的采集和轉編。南海網編輯部對各個平臺上的新聞閱讀量、傳播量和搜索量,都予以動態的數據監控,設定相應的熱度閾值,一旦關注度達到了閾值就會閃鈴預警。預警之后,編輯部就會對選題的排序和取舍進行及時修訂。這在部分花絮新聞上體現得尤為突出。比如張靚穎談教育,本來列于第二梯次的熱點話題,但實際上由于太受網上粉絲關注,轉變為第一梯次的熱點話題。
在全媒體的資源整合與流程再造后,在熱點話題的驅動下,“快”與“深”的矛盾得到很大緩解,各梯次的聲音為用戶所自由選取和議論,并參與到話題生產的流程中去。由于報道兼顧了“快”與“深”的兩個核心要求,南海網新聞頁面被很多媒體鎖定盯看,被稱為論壇的“網上新聞中心”。
為核心受眾奔忙的實務運動
作為海南省主流新聞網站,像博鰲亞洲論壇這樣具有世界性影響的大型國際會議,在報道中要解決一個話題落地的問題,類似“海南機遇”“海南作為”之類的提問,已經成為南海網一直以來的本能追問。這些在會議類的報道策劃時,我們稱之為“實務運動”。
對當地人民群眾關心的九場海南主題活動,南海網不但予以充分的滾動報道,還開設一些有特點的互動小欄目,邀請網友和記者之間,接力式的提問和討論。
在“網友點題”的互動公告中,我們提到“哪有耳朵,就讓聲音停在哪里。也許你不是演講嘉賓,但沒有誰是旁觀者。”網友在一天之內,提出有價值的問題30余個。其中“如何破解旅游目的地的收入陷阱”“海南好空氣,應該怎樣賣”等lO余個問題被記者帶上會,得到了現場嘉賓的解答,部分建議在會后經有關部門轉化為2013年實實在在的行政措施。
在“博鰲微評”微博欄目中,網友參與熱情高,3天時間投稿被采用的達93篇。其中,《出彩博鰲,從共享對話的機會開始》《中國夢將引領亞洲合作崛起》等微評言簡意賅,被網友轉評上萬次。
結合當時北方霧霾天氣的比對,南海網全媒體中心及時開展“海南好空氣”的公益廣告征集和“海南深呼吸”常設專欄報道,向國內外推介海南旅游。博螫亞洲論壇前后的一周時間內,南海網國際訪客比重提升了5個百分點。
12年博鰲效應,當地群眾期望的是通過溝通,不但帶給亞洲與中國的深度合作,也帶給海南一些實實在在的成效和項目。這是南海網報道的重心之一,而全媒體報道手段讓這一互動任務完成得更順暢,選題更廣泛,反應更及時,挖掘更深入,從大膽假設的務虛開始,到小心落地的務實收宮。
南海網全媒體報道2013年博螫亞洲論壇,借力博鰲效應并放大博鰲效應,始終堅持的是“傳播效果第一”的實用主義導向,多媒介資源的整合、匹配與流程再造,都以是不是有利于讓用戶花最少的時間獲取最有價值的信息為依據,來策劃實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