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維方
(南京森林警察學院,江蘇南京 210023)
人類通過兩種認知機制進行學習,一種表現為有意識的、主動的外顯加工,另一種表現為無意識、自動的內顯加工,認知心理學將它們分別定義為外顯學習、內隱學習。從對現狀的調查研究得知,目前學校武術教學是以動員學生外顯學習的教學模式為主。在武術學習中,從教學效果和對學生學習潛能的開發與利用方面來說,外顯學習的教學模式無法有效解決武術套路學習中的“難學、易忘”和武術散打“實戰中不會使用基本技術的問題”。從內隱學習理論可知,通過內隱學習獲得的記憶具有高密度儲存、持久保持、抗干擾性強和高遷移性的特征。研究證明,在體育、音樂、美術等學科教學中內隱學習的無意識認知對學員的作用更大。因此,以內隱學習為切入點對武術教學設計與武術教學控制進行研究具有很強的理論與實踐價值。
內隱學習(implicit learning)一詞由美國心理學家A.S.Rebert于1967年最先提出,以后許多學者從不同視角進行了研究。Reber(1989)認為內隱學習是一種產生抽象知識、平行于外顯學習方式的無意識過程;國內學者郭秀艷在其研究中將內隱學習定義為有機體在與環境接觸的過程中不知不覺獲得了一些經驗并因之改變其事后某些行為的學習[1]。
學習中,不同認知方式的學習有著不同的作用和價值。研究證明,與外顯學習相比內隱學習有利于深層規則知識的獲取與應用;學習過程無需意識努力,無需消耗心理資源;知識在大腦中能夠高密度存儲,且保持更持久;學習過程和學習結果能克服心理或身體缺陷的不足[2]。
在運動技能學習過程中,內隱學習也有著外顯學習無法比擬的優勢。它有利于復雜技能的掌握,且通過內隱學習習得的運動技能比通過外顯學習習得的運動技能保持時間要久,習得的運動技能抗應激性、抗疲勞性和抗干擾性更強[3];另外,研究還證明內隱學習具有累積效應。
對內隱學習影響因素的研究是對其有效利用的基礎。雖然與外顯學習相比,通過內隱學習習得的知識具有持久保持、較強抗干擾等的特征,但是它仍然屬于人的心理活動范疇,所以受到一些因素的影響成為必然。通過對現有研究資料的梳理和內隱學習認知機制的分析得知,學習內容、學習時間和教學方式與方法是內隱學習的主要影響因素。
1.3.1 學習內容
“內隱學習是在刺激情境高度復雜、關鍵信息較為隱蔽,難以有意識解決問題的條件下發生的”[4],這實質是在學習內容方面對內隱學習發生條件的描述。國內外學者、研究人員的大量研究證明,學習內容的性質、表現形式和難易程度等對內隱學習的產生、學習效果都會有影響,體育、音樂、美術和語言類等學科的內容更適合于內隱學習。
1.3.2 學習時間
內隱學習理論認為,創造力的發揮源于記憶系統中知識結構的重組,而知識結構的重組依賴于儲存在記憶中的知識的無意識激活和自動整合,依賴于記憶中累積信息的內隱集結,當內隱累積的知識集結達到一定閾限時,直覺、靈感和頓悟就會發生[4]。這一解讀其中包含著內隱學習對時間要素的要求。任何學習過程要想形成結果,有效的作用時間是必要條件。即使內隱學習是自動的、無意識的,但是人在對客觀事物或知識建立認知時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一個過程,在時間維度要素上要有保障。另外,內隱學習的累積效應也是在一定的學習時間的基礎上而形成,沒有時間做保證,累積效應也無法形成。因此,學習時間是內隱學習的一個重要影響因素。
1.3.3 教學方式與方法
內隱學習是人在生理、心理上完成對客體的編碼過程,研究證明這一過程具有特異性。內隱學習會對刺激的感知特性(比如字母標識、刺激的形式等)、呈現方式、學習方式、刺激環境等一系列有關因素的特殊性進行編碼[5]。另外,研究還證明,任務情境如外顯指導語、言語報告程序以及快速反應等也會對內隱學習產生影響。從屬性來說,這些都屬于教學方式與方法內容范疇。因此,在內隱學習過程中教學方式與方法對內隱學習也會產生影響。
武術作為中華民族的傳統體育項目蘊含著豐富的民族文化內容,從繼承、發揚、傳播民族文化的視角來說,大力推廣武術成為必要。然而,從現實情況和許多研究成果中不難發現,目前武術推廣存在許多問題,其中就包括學校武術教育教學效果。武術套路“難記住,即使學會了如果一段時間不練就會忘記”,武術散打技術動作“學得會但不會使用”。2004年教育部頒布的《普通高等學校本科體育專業主干課程教學指導綱要》指出,武術選編內容要易學易練,從內容設置方面提出了解決學校武術教育中“既難也繁”[7]的問題。然而,如何教也是學校武術教育中一個既重要又主要的問題。從現實情況看,目前學校武術教育中外顯學習為主,“教學設計方法失當,學生學習動機、興趣不足”[8],顯然沒有解決武術學習中難學會、易忘的問題。
武術套路的運動技術具有半開放性,武術散打運動則是一種典型的開放性項目。前者結構相對較為復雜,技術信息具有一定的不確定性,外顯學習不易把握其深層次規則;后者對運動員的刺激程度、信息的復雜程度更高,通過外顯學習習得的技能在一定強度刺激下難以表現。從內隱學習理論可知,內隱學習有利于復雜技能的掌握,且習得的運動技能比通過外顯學習習得的運動技能保持時間要久,抗應激性、抗疲勞性和抗干擾性更強。內隱學習是在外顯學習所獲知識基礎上進行、反映了當前情境與過去經驗的相互作用;熟練的運動技能、技巧無論是以內隱還是以外顯方式獲得,都是以內隱的方式存在,具有程式化、自動化、模式化特點,會以定勢的方式影響新的運動技能的學習與問題的解決[8]。內隱學習的特征、內隱學習與外顯學習相互轉化的特征和熟練運動技能的存在形式都使得利用內隱學習進行武術教學成為必要。
武術教學主要分為武術套路教學和武術散打教學兩個方向,每個方向的教學內容又可分為基本功內容、基本技術內容、禮儀教學內容和其它文化內容教學等。從教學內容的性質、難易程度、復雜程度和抽象程度等方面來說,都適合于內隱學習認知機制的作用。從教學時間上來說,武術教學過程都是有計劃、有步驟、有一定的時間跨度,這就為武術教學過程中內隱學習的時間效應形成提供了保障。另外,在教學與學習的方式與方法、情境設置等方面,現有武術教育教學條件也能夠滿足學習者內隱學習機制產生的要求。因此,內隱學習應用于武術學習具有可行性。
由對武術教學內隱學習需求論的分析可知,武術教學需要內隱學習,科學、合理的武術教學設計是最大限度發揮內隱學習價值的關鍵。從教學的實際需要出發,對武術教學設計與教學控制的指導思想、執行程序和系統結構進行了理論研究。
3.1.1 重視練習者無意識認知的作用,有效利用內隱學習
從認知特征上來說,內隱學習即是一種無意識的、自動的心理活動過程。這種狀態下的認知行為對身體機能、個人條件的要求不高,所以不易造成練習者的身心疲勞。而在學習效果上,通過內隱學習習得的運動技能卻具有非常強的抗應激性、抗疲勞性和抗干擾性,所以教學中應重視對練習者的直覺思維、頓悟、靈感作用的利用,重視無意識認知的作用。武術教學中要充分發揮內隱學習的作用,特別是對那些具有潛移默化特質的教學內容,如在武術禮儀內容教學中,教師或教練員的行為舉止對練習者就有身教的作用。另外,通過內隱學習還能夠降低條理化、邏輯化、循規蹈矩的外顯學習對練習者創造性影響的程度,從而有利于提高練習者實戰中靈活應用所學的武術散打技戰術的能力,如教學、訓練中練習者在觀看比賽或比賽錄像過程中就能夠在無意識過程中提高對武術散打技戰術的理解。
3.1.2 創新教學模式,實現外顯學習與內隱學習的有效結合
體育教學中在一定教學思想和教育教學理論指導下而采用的相對穩定的教學活動方式和活動程序即為體育課教學模式。在體育教學過程中,傳統觀念認為“練習是技能形成的主要手段,什么樣的練習方法將會導致什么樣的練習結果,控制了訓練手段就等于控制了訓練效果”[4]。在這種思想指引下所建立起的教學模式比較單一,教學過程呈現“滿堂灌”現象,學生學習效率非常低。但是,人類除了具有通過理性思維進行學習的能力之外還能夠在無意識過程進行內隱學習,而且這種學習習得的技能比通過理性思維、主觀努力習得的技能有更多的優勢。然而,在現代體育教學中教師卻沒有很好地利用學生的內隱學習進行課堂教學模式設計。
在武術教學中,僅依賴于那種教師負責講解、示范、領做、組織學習練習、學生根據教師要求反復進行練習的傳統教學模式并不科學,應該從教學任務和教學內容的性質與需要出發,借助內隱學習及其理論研究成果對教學模式進行創新,建立起滿足教學需要的新模式,如情景教學模式、交互教學模式、集體與個體相結合學習模式、俱樂部教學模式和互動學習模式等多元化教學模式。另外,所創新或應用的教學模式還要有利于學生無意識學習的發生、有利于學生認知結構的重組,從而使得武術教學、訓練中外顯學習與內隱學習同時產生作用,實現外顯學習與內隱學習的有效結合。
3.1.3 從實際需要出發,促進教學方法與教學手段的創新
教學方法與教學手段是教學系統的重要構成要素,教學系統運行過程中不同的教學模式需要采用與之相適應的教學方法與教學手段。在設計教案時,應該在深入剖析教學內容和教學任務的基礎上選擇合理的教學模式,然后再根據教學模式的需要確定教學方法與教學手段。
目前武術教學中,教師使用的教學方法與教學手段多是以促進外顯學習為標的,應用的成熟度非常高,所以在對武術教學方法與教學手段進行創新時主要應該重點放在如何促進學生內隱學習產生。在教學方法方面,除根據教學任務需要和教學內容特點對現有教學方法進行完善外,還要以能夠促進內隱學習為目標進行創新。例如,模擬格斗場景進行技術教學的情景教學法,利用眼神、語言、表情和示范等進行暗示的暗示教學法,學生借助各種形式的資料獨立開展學習的自主學習法和借助現代信息技術進行教學的現代技術教學方法等。而在教學手段上,應以能夠滿足教學方法的需要為依據、教學手段與練習手段所采用的內容應能夠完成訓練任務,例如采用有條件攻防格斗演練的手段使學生在潛意識中認識動作規格、通過觀看教學錄像來促進學生的動作泛化等。
3.1.4 教學中注重對知識、技能遷移作用的利用
知識和運動技能的遷移作用具有兩種效應,一種是積極的、一種是消極的。教學設計的目的則是利用運動技能遷移的積極作用促進新技術動作的學習和錯誤動作的糾正,盡量降低運動技能遷移的消極作用。
通過對大量研究文獻梳理后可知,在武術教學設計中要想利用好已掌握的知識、技能的遷移作用可以從3個方面入手。首先,通過合理地安排教學內容開展的順序來激起學生的認知潛能,使已掌握的運動技能在無意識過程中促進新的運動技能學習;其次,根據練習任務選擇合理的練習內容和練習手段,練習內容選擇遵循技術動作規格相似性的原則,練習手段選擇遵循認知方式、刺激部位和負荷大小相似性的原則;最后,有足夠的練習時間保證,它既是運動技能泛化的需要也是內隱學習長時效應、累積效應產生的基礎。
內隱學習對教學過程的教學方法與手段和教學過程的控制都有著特殊的要求,所以對課堂教學進行周密的設計是教學的首要任務。從教案構成內容之間的邏輯關系和制定教案的實際需要出發,設計武術課堂教學的程序應采用逐層推進的方式,不同層級之間存在著嚴格的邏輯關系,上一個層級問題的解決是解決下一個層級問題的基礎,每個層級都有需要解決的具體問題。研究中制定了如圖1所示的武術教學設計與教學控制的執行程序,程序可以分為3個階段,每一個階段都有明確的任務。

圖1 武術教學設計與教學控制的執行程序
3.2.1 準備階段
前期準備階段是武術教學設計與教學控制的基礎,它主要由課程性質分析、教學內容分析、教學任務與教學目標分析和學生特征分析幾個部分組成。在武術教學中并不是所有的運動技能都能夠通過內隱學習習得,也不是所有的教學目標都能夠通過內隱學習實現,所以只有通過準備階段的分析與歸納才能夠為教學方式(學習方式)、教學方法與手段的選擇提供理論支撐。
3.2.2 教學設計階段
教學設計階段是武術教學設計與教學控制的主要組成部分之一,它應以準備階段為基礎而展開,依次完成教學方式選擇(學習方式)和教案制定兩個任務。教學方式選擇最終是為學習方式服務,不同的教學方式決定了學生的認知方式,進而影響到學生的學習方式。在武術教學中,外顯學習的教學方式經常被教師采用,而內隱學習在實際教學中能夠規范應用且應用效果好的情況卻很少,這主要是因為內隱學習對教學過程有著特殊要求,如果采用的教學方式、教學方法、教學手段不合理都會影響到學習的效果。如,對結構復雜、抽象的武術套路進行教學時采用情景教學、暗示教學方式則能夠很好地促進內隱學習的產生,提高學習效果。
教案設計是對一節課的教學行為以書面形式進行規劃的過程,它為武術教學行為提供了直接依據。在武術教學中,為提高內隱學習的效果,設計教案時對可以通過內隱學習習得的教學內容在教學方法、教學手段、教學過程控制和注意事項等方面都要做出詳細、準確、可行的規劃,以教學過程的順利、規范地執行提供方案。
3.2.3 教學控制執行階段
教學控制執行階段是武術教學設計與教學控制的另外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教師對教案執行的規范度、力度以及學生學習的態度、執行教師指令忠誠度都會影響到教學效果。為能夠促進內隱學習的產生、提高內隱學習的效果,對教師執行教案過程語言和舉止要求都非常高,教師應重點放在通過暗示、情景再現、各種方式的技術展示和激發學生學習動機等來促進學生內隱學習的產生,那些容易讓學生有意識的、主動的去思考技術動作的內在邏輯關系、記憶動作規格的言語和舉止則不利于內隱學習的產生。因此,為提高學生學習的效果應嚴格執行教案,特別是規范操作促進內隱學習的教學行為。
正如前文所言,內隱學習對教學過程中的教學方式、教學方法、教學手段和教學過程控制等都有著特殊、嚴格的要求,所以在武術教學中要想利用好內隱學習需要有一定的條件做保障。研究過程通過對內隱學習理論、武術學科性質和教學內容特征的分析,認為要做好3個方面。
3.3.1 制定科學、合理、可行的內隱教學方案
根據內隱學習在情境多變、緊張應激、事物結構高度復雜、關鍵信息不明確等學習情境中比外顯學習更具優勢的特點對武術教學內容進行分類,并對可以通過內隱學習習得的內容進行目標設置;然后,在前者基礎上制定教學方案,方案的內容包括教學方法、教學手段、教學過程控制和注意事項等,要求詳細、規范、準確、有效。實踐證明,武術禮儀內容、武術散打實戰中技戰術運用和抽象、復雜多變的武術套路動作宜采用內隱學習方式。教學過程中,教師應該改變傳統的教學方法和策略,采用更為寬松自然的方法,通過為內隱學習創造更多的條件,讓學生內隱而高效地獲得有關知識。
3.3.2 操作要規范
內隱學習是一種無意識、自動的學習過程,那種主動尋找學習內容內在規律、強化記憶的教學方式對武術教學中內隱學習的效果都會產生負面影響。促進教學中內隱學習的產生、提高內隱學習的效果,除要有科學、合理、科學的教學方案外還要嚴格按照方案的要求規范操作。武術中任何一種知識或技能僅通過內隱學習或外顯學習兩種方式中的任何一種習得幾乎是難以實現的,所以教學中的控制是相對的,對那些可以通過內隱學習習得的內容要根據教學方案的要求進行規范操作。
3.3.3 需要有足夠的學習時間做保證
研究證明,時間是影響內隱學習效果的重要因素,這主要是由人的認知方式、認知能力和學習內容的復雜程度所決定。在知識或技能學習過程中,只有通過一定時間的有效學習才能夠促使記憶中的知識得到無意識的激活和自動整合,運動技能得以泛化、累積效應和知識遷移得以產生,最后達到習得知識或技能的目的。眾所周知,武術套路的技術動作多、結構復雜、抽象,實戰中科學、合理地應用武術散打的技戰術非常困難,所以武術教學設計與教學中要想更好地發揮內隱學習的價值就必須要有足夠的學習時間做保證。
內隱學習是人類除外顯學習之外的另外一種學習方式,與外顯學習相比它對人的身體機能、智力水平等方面的條件要求并不高,但是卻有著外顯學習無法比擬的優勢。在武術教學中,目前還是以利用學生外顯學習方式的教學為主,其過程中遇到了一些問題,這些問題通過內隱學習能夠獲得有效解決。因此,為能夠更好地利用內隱學習、發揮其在武術教學中的作用,學校應加大軟硬件的投入力度,在各方面為內隱學習營造條件和氛圍;教師則應該深入研究教材、教法,做好教學設計,并能夠規范執行。需要指出的是,盡管內隱學習在武術教學中有著諸多的優勢,但是這并不就等于否定了外顯學習的價值。教師要想提高武術教學的效果,只有根據教學內容、教學目標的需要做好教學設計,將學生內隱學習與外顯學習有效地動員才是正確的做法。
[1]郭秀艷.內隱學習與外顯學習的相互關系[J].心理學報,2002,34(4):351.
[2]王瑞峰.內隱學習理論視角下的教學設計[J].現代教育技術,2008,18(13):15.
[3]胡桂英.運動技能內隱學習的特征、機制和應用研究[D]//浙江師范大學博士學位論文,2006:21-23.
[4]丁俊武,等.內隱學習理論的研究進展及其對體育教學的啟示[J].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02,25(6):820,817.
[5]郭秀艷.內隱學習與外顯學習關系評述[J].心理科學進展,2004,12(2):188.
[6]趙光圣,等.我國學校武術教育現實困境與改革路徑選擇——寫在“全國學校體育武術項目聯盟”成立之際[J].上海體育學院學報,2014,38(1):85.
[7]張峰,等.回歸武術之本真——從技術取向再論我國中小學武術課程設計[J].上海體育學院學報,2014,38(3):42.
[8]范文杰,等.運動技能獲得中的內隱學習與外顯學習及其實質[J].天津體育學院學報,2004,19(1):63-64.
[9]楊龍,等.運動技能內隱學習的“痕跡假說”[J].山東體育學院學報,2009,25(11):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