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李冰潔
個稅豈能淪為“工薪稅”
文/李冰潔
近日,財政部公布前三季度稅收收入情況分析。其中,個人所得稅前三季度實現5697億元,占全部稅收比重為6.3%,同比增長12.4%,相較全部稅收7.4%的速度要高。目前,我國個稅采用分類征收辦法,包括工薪所得、稿酬所得、勞務所得、財產租賃所得、股息紅利所得、財產轉讓所得等種類。
工薪所得由單位代扣代繳,相較其他收入征收率較高,逃稅可能性低;而很多高收入人員不依靠工薪所得,往往能逃脫個稅的征管,因此有人指稱個稅已經演變為“工薪稅”。
個稅包括六個種類,但卻淪為“工薪稅”,成了實質上的單一稅,其他五個種類稅有名無實,尤其是高收入人員不依靠工薪所得,成了逃稅群體,暴露個稅征管漏洞,也引發工薪族的焦慮和不公平感,值得稅務部門反思、改進,加快改變這種不公平的現狀,促進稅收公平、合理,提升社會公平感,這是比較迫切的。
事實上,按照當下的樓市、物價水平、生活和教育負擔,3500元的個稅起征點已經脫離了社會現實。有道是家家有本難念的經,每個家庭都有每個家庭的特殊情況。比如,供房、供學、養老等,都是非常現實的社會問題,誰也逃不掉;而人吃五谷會生病,在醫療保障水平不高的現實語境下,自付部分不小;如果發生點兒小災,對中低收入家庭來說,都是嚴重的威脅,生活水平要降一個臺階。
所以,3500元的個稅起征點已經成為一個令人糾結的稅制問題,它在一定程度上不可避免要“撞傷”中等偏低收入群體的家庭,不利于這一群體大膽消費,甚至影響一部分群體的家庭生活和穩定,因此,3500元的個稅起征點,不知糾結了多少人,“傷”了多少生活艱難的家庭,工薪階層迫切希望改變個稅淪為“工薪稅”的現狀,給中等偏低收入群體“松綁”,緩解一下生活壓力。
再說,個稅起征點太低,不利于調整國民收入分配結構。眾所周知,理想的收入分配結構是“橄欖形”的,個稅起征點在3500元低位徘徊,一直沒有形成公眾強烈呼吁的浮動制個稅制度,未能與GDP增速或CPI指數同步上浮,時隔不久就明顯落后于社會消費水平,很不科學。同時,其他五種稅征管不力,致使個稅淪為“工薪稅”,形成了實質上的“抑制中等偏低收入群體爬升”的實現,非個稅的初衷。
正如,國家稅務總局原副局長許善達所說,個稅占比不高,面對中國高達0.47的基尼系數,希望通過個稅的調整來緩解較大的收入差距,不大現實。尤其當個稅淪為“工薪稅”時,而起征點又只有3500元,反而帶來調節收入的“副作用”——中等偏低收入群體成為了犧牲品,違背了個稅的初衷。因此,個稅該改革了,起征點要重新考慮,征管漏洞要補上,改變個稅淪為“工薪稅”的尷尬現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