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周佳雯
轉型升級:“微刺激”與改革需齊頭并進
文/周佳雯
前不久,中央明確表態不會采取大規模刺激經濟的政策,堅持不擴大財政赤字,既不放松也不收緊銀根。而在上半年經濟下行壓力仍大的現實面前,圍繞“穩增長,調結構,惠民生”定向發力的“微刺激”政策不斷出臺,地方政府也出臺多項配套措施,推出了一批重點項目。這些定向“微刺激”措施內容涵蓋定向降準、稅收、棚戶區改造和中西部鐵路建設,穩定外貿以及在基礎設施等領域推出一批鼓勵社會資本參與的項目等。事實證明這些“微刺激”舉措的確起到了穩增長的作用。
目前我國所處的經濟困境被概括為三期疊加:增長速度換擋期、結構調整陣痛期、前期經濟刺激政策負效應消化期;同時經濟發展模式轉換、經濟結構優化升級以及尋找新的發展動力,也需要經濟增長適度放緩速度,犧牲一定的增長率。此時,“微刺激”的出現和加碼不能不引起各界的重視和爭議。
部分輿論認為當前中國經濟不是周期性衰退,而是一種結構性衰退。需求不足只是表象,而供給乏力和供給失衡才是問題的癥結所在。這一觀點認為目前出臺的“微刺激”還是把“為經濟增長提供支撐”作為最重要的考慮,將會重回強刺激拉動經濟增長老路。例如樓市剛出現回歸跡象,許多地方政府就按捺不住地出手救市,意在放松調控以保GDP與政府收入;鐵路建設投資在不到四個月時間里,已經第三次調增,預計今年全年投資總額將超過8000億元。雖然政府力邀民企參與混合所有制改造,但受制于投資金額巨大、盈利能力有限、民企話語權缺失等諸多因素,實際上絕大部分投資仍然是政府在一手主導。一系列日益加大的刺激力度和各種救市政策的疊加效果,正在悄然把“微刺激”演化成“強刺激”。
針對輿論的這種憂慮,新華社在6月連續發文為“微刺激”正名,強調“微刺激”的目的在于夯實促改革的宏觀經濟基礎,在于為改革贏得必要的時間和空間。因為對改革來說,經濟增速過快或過慢同樣具有風險,并指出很多刺激措施本身也是改革措施。例如,旨在更好發揮資本市場資源配置作用的政策既屬于結構性改革,同時也是有助于降低企業融資成本的刺激措施;旨在保量并提質的支持外貿穩定增長措施既是刺激措施,同時也兼顧調結構目標。除了逐步加大“微刺激”力度之外,改革的推進速度也并未放緩。
筆者認為,我國正處于必須依靠經濟轉型升級才能持續健康發展的階段,統籌推動穩定增長至關重要。目前我國經濟增長內生動力仍然不足,經濟運行穩中有憂,存在較大下行壓力。房地產市場繼續分化,地方政府融資平臺進入還債高峰期,化解過剩產能面臨諸多制約,實體企業融資成本居高不下。這幾個問題相互交織、相互傳導將導致財政金融風險上升,并影響市場預期。內生性的經濟增長動力轉換需要一個較長的過程。在此過程中,“微刺激”的目的在于避免經濟垂直跌落,為經濟轉型和產業升級創造有效空間和條件,而改革能夠破除體制機制障礙,為經濟發展注入新的動力,兩者相輔相成。
7月李克強總理在廣西主持召開部分省區經濟形勢座談會上指出,宏觀調控應立足當前、著眼長遠,適時推出“微刺激”使經濟運行處于合理區間,經濟增長率、就業水平等不滑出“下限”,物價漲幅等不超出“上限”,在這樣一個合理的區間內,把調結構、促改革與穩增長、保就業、控通脹、防風險有機結合起來,即利當前又利長遠,避免經濟大起大落。
我們可以看到,不管是定向降準還是定向再貸款、專項金融債,抑或是創新性的基礎貨幣投放工具,其中都賦予了某些政策性、結構性功能,通過定向信用投放,比如引導“三農”、棚戶區改造、小微企業類的信貸投放,以及鐵路、水利、能源等國家重點建設項目等,以圖降低這部分調結構指向的社會融資成本。雖然不排除仍有部分資金可能會流向房地產、基建等領域,但政策精準發力的特征已然強化,同時在獲得貨幣政策的主動性前提條件下,充分體現構建適當的中國特色的利率期限結構的努力。
值得關注的是,在預期管理和政策微調中,改革正在穩步推進。6月6日召開的中央深改組第三次會議審議了《深化財稅體制改革總體方案》,意味著這一引領中國財稅體制改革的頂層設計方案有望盡快出臺,為進入深水區的改革破解難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