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魏春梅
在全國乃至全球報業衰退的大背景下,地市報如何調整策略應對挑戰,是各家地市報正在努力探索的問題。《唐山晚報》的實踐是從版面和欄目入手,提高新聞競爭力。
地市報面向本區域受眾,讀者定位明確,針對性強,在貼近性上獨具優勢。如何體現貼近性?經過實踐摸索與不斷調整,《唐山晚報》2013年進行了大規模的版面調整,加大了原創新聞刊發的數量與版面,本地新聞占到版面總量的三分之一。在欄目設置上體現貼近性,先后開設“記者進社區”“體驗360行”等欄目。2013年11月8日記者節,《唐山晚報》啟動“記者走基層山海行”大型采訪活動,鼓勵采編人員走出辦公室,到火熱的生產生活一線,俯下身來,傾聽百姓的聲音,采寫來自最基層的鮮活新聞,在評稿機制上對這類稿件給予傾斜。在題材選擇上體現貼近性,更多地關注普通人,把筆觸和鏡頭對準當地的草根人物,反映他們的工作、學習、生活和感受。在語言使用上體現貼近性,借鑒網絡語言的生動表達,使新聞報道更具貼近性和生命力,讓群眾愛讀愛看。
2013年夏,唐山市開展大規模道路翻修工程,為保證白天正常交通,很多道路安排在夜間施工,《唐山晚報》派出文字和攝影記者,于夜晚20時30分至次日清晨7時30分,在火熱的施工現場跟隨修路人進行了一夜的采訪拍攝。8月20日,《唐山晚報》頭版頭條以《夜空下那些閃亮的“身影”》為題,對這些平凡的勞動者進行了報道,這篇弘揚主旋律的稿子,因為將視角對準普通的勞動者,又經記者深夜實地采訪獲得了第一手材料,所以文風樸實生動,標題情真意切,再加上圖文配合,讓人眼前一亮,讀者和市委領導都給予了高度評價。
立足于反映群眾生活中的煩心事、困難事,為群眾排憂解難,《唐山晚報》開設了“有困難找晚報”“熱線回音”等欄目,對于群眾所盼所想,給予呼吁,盡力促成問題解決,贏得了百姓的信賴。不足之處是需要在編排形式上下功夫,注意進行整合,并掌握好此類新聞所占的比重,避免給人“雞毛蒜皮”零散雜亂的印象。《唐山晚報》還與市人才市場合作,開辦人才資訊專版,發布招聘信息,給群眾提供實用的信息平臺,很受讀者歡迎。
關注弱勢群體、做好民生新聞一直以來是地市報競爭的王牌。2008年,唐山一普通市民家生下了三胞胎,經過篩查,三個孩子都有聽力障礙,只有植入人工耳蝸才能回到有聲世界,數十萬元的手術費用難住了這個月收入只有3000余元的家庭。2009年,在唐山供電公司和社會各界的幫助下,三個孩子順利實施了人工耳蝸植入手術。《唐山晚報》對此事的報道,引起社會廣泛關注,但事情并沒有就此結束,2010年兩會期間,一位政協委員寫出了《實施人工耳蝸救助,推進健康唐山建設》的提案,建議對唐山市70名6歲以下貧困家庭聾兒進行救助,幫助他們植入人工耳蝸。2011年,首批10名貧困家庭聾兒,在唐山市政府撥付的100余萬元人民幣專款的救助下,順利實施了人工耳蝸植入手術。為幫助更多的聾兒實現愿望,在唐山市政協的倡議下,政協各級組織、各參加單位、政協委員、政協機關干部職工踴躍為貧困聾兒捐款獻愛心,社會各界也紛紛施以援手。至此,對這一新聞事件的報道劃上了較為圓滿的句號。
把新聞做精做深,一方面意味著對一個新聞事件進行連續跟蹤報道,讓讀者能夠跟隨報道抵達新聞的縱深處。另一方面意味著對新聞內容從多個角度進行全方位報道,拓展信息的廣度,這樣有助于讀者更好地了解新聞事件全貌。
近年來,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文娛健身風氣日濃,這本是好事,可是由此也帶來了噪聲擾民等社會問題,引發了群眾諸多不滿,甚而引起爭執與矛盾,這樣的事在全國各地時有發生。針對此情況,《唐山晚報》《唐山勞動日報》兩報攜手環渤海新聞網,聯合策劃推出“讓城市靜下來”專欄,以消息、特寫、評論、圖片等多種新聞形式展開立體化、全方位連續報道,先后刊發了《安靜是城市的美德》《廣場舞該何去何從》《音量低了 音響少了》等二十余篇稿件,并組織讀者、網友就噪聲擾民問題展開大討論,傾聽各方聲音,同時還與相關部門進行溝通,對各種噪聲擾民現象加強治理,市民在大討論中提高了認識,樹立起講修養、講公德的自覺意識,城市有了安靜文明之美。媒體對此事進行的大力宣傳和輿論引導,使城市噪聲擾民問題得到治理,贏得群眾口碑,也擴大了自身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