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 華 程為平 丁 寧
(1.黑龍江中醫藥大學,黑龍江 哈爾濱 150040;2.黑龍江中醫藥大學附屬第一醫院,黑龍江 哈爾濱 150040)
針刺左側少府穴對健康青年大腦前動脈血流速度的影響
金 華1△程為平2丁 寧2
(1.黑龍江中醫藥大學,黑龍江 哈爾濱 150040;2.黑龍江中醫藥大學附屬第一醫院,黑龍江 哈爾濱 150040)
目的觀察在不同時間點針刺健康青年左側少府穴,并通過經顱多普勒超聲儀(TCD)觀察其雙側大腦前動脈(ACA)在不同時間點的血流變化。方法隨機選取30名健康青年志愿者,男女各15例,針刺左側少府穴,使用TCD探頭于雙側顳窗探及ACA,在針刺前10 min、進針時、行針時(留針15 min)、出針時(留針30 min,出針后即刻)、出針后10 min分別檢測并記錄ACA的血流動力學變化。結果針刺左側少府穴,行針時、出針時左側ACA的舒張期最大血流速度(Vd)較針刺前增加(P<0.05);出針時左側ACA的平均血流速度(Vm)與針刺前相比明顯上升(P<0.05)。結論針刺左側少府穴,在行針和出針時使左側大腦前動脈的舒張期最大血流速度增加,出針時左側大腦前動脈的平均血流速度加快。
針刺 左側少府穴 大腦前動脈 腦血流動力學
經顱多普勒超聲儀(TCD)技術可為臨床診斷提供輔助依據和療效評價。血液中細胞的位置移動引起TCD的頻率變化,根據多普勒超聲頻譜值算出腦血流速度[1]。少府穴為心經滎穴,具有清心安神、舒筋活血、開竅醒神等作用。臨床對針刺少府穴治療腦血管疾病的報道較少,為探討少府穴是否能引起腦動脈血流的變化,采用TCD技術檢測針刺左側少府穴過程中大腦前動脈(ACA)的血流動力學指標變化,分析針刺左側少府穴對雙側ACA的血流動力學的影響。現報告如下。
1.1 臨床資料 選擇健康青年志愿者共30例(男女各15例),年齡24~30歲,形體胖瘦適中,各部組織勻稱。受試對象均為在校大學生,排除既往腦血管畸形、糖尿病、高血壓、周圍血管病等疾病。向受試者闡述該實驗的目的、方法步驟與安全性,并征得其同意,且TCD超聲顯像證實ACA血流動力學參數均在正常范圍值之內。實驗時間:為避免飲食干擾,建議在餐后2~3 h之間進行實驗,要求志愿者靜臥15~20 min,在呼吸、脈搏均平穩后開始測定。實驗室環境:室溫(23.00± 3)℃,相對濕度40%~60%。實驗前48 h至實驗結束以及在整個實驗過程中要求受試對象嚴禁煙酒及服用藥物,保持睡眠充足,以免因其他因素造成實驗數值有較大的波動,從而影響實驗結論。
1.2 主要儀器及針具 本實驗所采用經顱多普勒超聲儀由黑龍江中醫藥大學附屬第一醫院TCD科室提供,儀器原產于美國。探頭頻率為7.5 mHz,取樣深度為5.5~6.0 mm。針具采用貴州安迪藥械有限公司生產的一次性無菌針灸針(長40 mm,直徑0.35 mm)。
1.3 實驗方法 取少府穴[2],局部皮膚消毒后,直刺0.3~0.5寸,以刺入部位或經絡循行處有酸麻脹痛感為度,進針時施以平補平瀉的行針手法15 s(轉速為每秒6轉,共90轉)。為了準確獲得實驗數據,針刺及行針手法均由同一位臨床醫師進行系統培訓后操作。
1.4 檢測方法及記錄數據 檢測方法:被測試者采取仰臥位,頭偏向一側,以最大暴露檢查測顳部。檢測人員采用TCD用7.5 mHz探頭于左右側顳窗位置探及ACA。獲得ACA清晰穩定的信號,即彩色圖像飽和處后取樣,同時記錄ACA的收縮期最大血流速度(Vs)、舒張期最大血流速度(Vd)、平均血流速度(Vm)、搏動指數(RI)及阻抗指數(PI)的數據。記錄數據:用毫針直刺左側少府穴,用TCD檢測儀分別記錄針刺前10 min,進針時(進針得氣,平補平瀉行針15 s后),行針時(留針15min,平補平瀉行針15 s后),出針時(留針30 min,平補平瀉行針15 s后),出針10 min后5個時間點的ACA的上述數據變化。
1.5 統計學處理 應用SPSS17.0統計軟件。計量資料以(±s)表示,應用單因素方差分析進行統計學分析。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針刺左側少府穴在5個不同時間點右側ACA的TCD參數比較 見表1。結果顯示右側ACA的Vs、Vd、Vm、PI及RI的各TCD參數,在進針后、行針時、出針時、出針后與針刺前相比較,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
表1 針刺左少府對右側ACA的TCD參數影響(±s)

表1 針刺左少府對右側ACA的TCD參數影響(±s)
時間 Vs(cm/s)針刺前 79.40±8.81進針后 79.83±8.00行針時 83.27±9.39 Vd(cm/s) Vm(cm/s) PI RI 40.67±4.18 49.80±6.38 0.78±0.10 0.49±0.04 40.90±4.28 51.53±4.82 0.76±0.10 0.49±0.04 41.90±4.40 52.00±6.60 0.80±0.18 0.49±0.07出針時 83.37±8.54 42.90±6.11 52.27±5.56 0.78±0.16 0.48±0.06出針后 83.37±8.87 42.80±4.37 52.10±4.03 0.78±0.12 0.49±0.05
2.2 針刺左側少府穴在5個不同時間點左側ACA不同TCD參數比較 見表2。結果顯示左側ACA的Vs、Vd、Vm、PI及RI的各TCD參數,行針時、出針時左側ACA的Vd與針刺前相比增加,出針時左側ACA的Vm與針刺前相比明顯上升,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其他數據變化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
少府穴為手少陰心經之滎穴。滎穴是脈氣尚微,如剛出泉之水涓涓而流。《靈樞·經脈》云“心手少陰之脈,起于心中,出屬心系,下膈,絡小腸。其支者,從心系,上挾咽,系目系……”指出手少陰心經聯結于眼與腦相連的系帶。且腧穴具有遠道作用,即“經脈所過所通,主治所及”,故手少陰心經上的腧穴可以治療腦部疾病[2]。
表2 針刺左少府對左側ACA的TCD參數影響(±s)

表2 針刺左少府對左側ACA的TCD參數影響(±s)
與針刺前比較,*P<0.05。
Vm(cm/s) PI 53.57±7.07 0.72±0.09 56.40±9.15 0.72±0.13 59.60±9.58* 0.66±0.16出針時 84.20±8.64 0.47±0.05 RI針刺前 79.80±8.33 0.48±0.05進針后 83.17±9.00 0.48±0.06行針時 84.10±9.40 0.46±0.08時間 Vs(cm/s)Vd(cm/s)41.47±4.21 42.67±3.50 45.37±5.93*44.47±5.12*56.53±7.60 0.71±0.12出針后 84.33±9.18 43.87±4.77 56.83±6.98 0.72±0.12 0.48±0.05
PI和RI是分析TCD頻譜中非常重要的參數,是反映血管彈性和順應性的指標[3]。PI受收縮和舒張期血流速度差的影響。而本實驗中針刺左側少府穴對雙側PI和RI變化均無統計學意義,提示針刺對腦血管阻力無影響。卿鵬等認為針刺內關穴PI、RI變化無統計學意義,說明針刺不能引起顱內血管收縮和增加血流阻力等不良作用[4],與本實驗有一致性。
本研究表明,針刺左側少府穴對右側ACA在進針后、行針時、出針時、出針后與針刺前相比較,右側ACA的Vs、Vd、Vm、PI及RI的數值經統計分析后各TCD參數均無統計學意義,提示針刺少府穴對對側ACA血流動力學無影響,但這也不排除樣本少、針刺手法或刺激強度等因素的影響,需臨床進一步研究。針刺左側少府穴對左側大腦ACA在進針后、行針時、出針時、出針后與針刺前相比較,左側的ACA的Vd在行針時、出針時與針刺前相比差異有統計學意義,提示針刺少府穴能顯著提高大腦前動脈舒張期Vd;左側的ACA的Vm在出針時與針刺前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提示針刺左少府穴能顯著提高左大腦前動脈Vm。故在臨床過程中,對于腦供血不足等缺血性腦血管疾病可以選用此穴,提示同側大腦前動脈血流不足首選用穴。本實驗僅探討健康青年大腦前動脈血流動力學的影響,對于應用到患者本身是否會有同等效果有待于進一步研究。
[1]程為平,張安邦,何微,等.針刺左側飛揚穴對健康青年大腦中動脈血流動力學影響[J].針灸臨床雜志,2012,28(5):33-34.
[2]沈雪勇.經絡腧穴學[M].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2003:100.
[3]程為平,田國萍,許宇飛.神經疾病輔助診斷學[M].哈爾濱:東北林業大學出版社,2009:246.
[4]卿鵬,程光宇,丁寧,等.針刺公孫內關穴對頸內動脈末端腦血流動力學的影響研究[J].時珍國醫國藥,2010,21(8):2057.
文獻標志碼: 文章編號:1004-745X(2014)08-1527-02
10.3969/j.issn.1004-745X.2014.08.056
2013-12-10)
△通信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