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訪全國政協委員、中國工程院院士王紅陽教授"/>
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文圖/《中國當代醫藥》記者凌寒
遏制肥胖癥增長勢頭,提高全民健康水平
——訪全國政協委員、中國工程院院士王紅陽教授
文圖/《中國當代醫藥》記者凌寒
隨著人們生活方式的轉變、人口老齡化的快速發展和環境污染的加劇,心血管疾病、糖尿病、癌癥等慢性非傳染性疾病已成為危害全球健康的頭號殺手。根據世界衛生組織(WHO)2008年發布的數據顯示:全球5700萬例死亡中約有3600萬例由慢性非傳染性疾病致死,近80%發生在發展中國家。因此,在今年的全國“兩會”上,全國政協委員王紅陽建議:我們必須關注國人超重、肥胖問題,亟待采取措施,減輕日益嚴重的疾病負擔,提高全民健康水平。
本刊記者獲悉,在今年全國“兩會”期間,中國工程院院士、國際合作生物信號轉導研究中心(SMMU)主任、上海交通大學“癌基因及相關基因”國家重點實驗室名譽主任、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醫學科學部主任、全國政協委員王紅陽教授,作為一名長期專注于腫瘤學、分子生物學的專家,其關注的焦點轉向了事關全民生命健康的疾病預防問題。在今年的全國“兩會”上,她針對我國超重、肥胖癥群體不斷擴大的這一社會現象,提出了“關注國人超重、肥胖問題,提高全民健康水平”的建議。
3月6日,記者趕赴全國政協委員駐地,就此話題對王紅陽院士做了獨家專訪。

王紅陽院士在政協小組會議上發言
采訪一開始,王紅陽院士首先給記者“科普”說:“超重或肥胖癥,是一組與生活方式和環境因素密切相關的代謝失調癥,有可能發展成為病程漫長、多臟器損傷、危害嚴重、醫療費用高的代謝性疾病。超重、肥胖患者常伴有高脂血癥、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糖尿病或代謝綜合征等多種代謝紊亂,更是導致心腦血管意外和癌癥的高危因素,已成為全球性重大公共衛生問題。據世界衛生組織發布的數據顯示,1980年至 2008年,世界各地的肥胖癥增加了一倍。全球約有15億人體重超重,有5億人——占世界總人口的12%,患有肥胖癥。在20歲以上的成年人中,超重者約占35%,肥胖者占11%,5歲以下的超重兒童達4000萬。2011年,全球因高脂血癥死亡的人數近440萬,因超重或肥胖而死亡的人數達280萬。其中,代謝性疾病的發病率和死亡率持續、快速增長,已成為日益嚴重的疾病負擔。”
談及我國國內這方面的情況,王紅陽院士繼續介紹說:“隨著我國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和飲食習慣的改變,我國超重、肥胖癥的發病人數也在快速上升。據我了解,在1985年至2010年間,我國7歲到18歲學生的超重與肥胖率明顯上升;2010年,我國學齡期兒童和青少年的超重率為9.9%,肥胖率為5.1%,總人數近3043萬——這是來自中國肥胖問題工作組的統計數據。”
王紅陽院士認為,我國18歲及以上居民糖尿病患病率9.7%,超重率30.6%,肥胖率12.0%,中心性肥胖率12.3%,后者與糖尿病、高脂血癥、NAFLD等關系更為密切。根據2010年流行病學調查結果,我國成年人中NAFLD的發病率為15%,兒童和青少年中患病率為1.3%;在不飲酒的健康人群中,通過超聲診斷的NAFLD高達6.1%。在病態肥胖癥患者中,非酒精性肝炎高達34%。這些數據表明,如不及時加以防控,NAFLD將來有可能取代病毒性肝炎,成為我國最常見的慢性肝臟疾病。肥胖癥還可導致糖代謝異常和胰島素抵抗,與糖尿病的發病率密切相關。國際糖尿病聯盟(IDF)最新數據表明,中國的糖尿病患者迅速增加,已居全球首位。中國男性成年人中代謝綜合征發病率為9.8%,女性成年人中發病率近17.8%,在大于10歲的學齡期兒童中,肥胖組代謝綜合征發病率高達32.3%,超重組發病率近8.4%。
“由此可見,現在我國已經進入超重、肥胖癥及其并發癥的高負擔期。”王紅陽院士憂慮地說,“由于超重、肥胖癥具有‘患病人數多、醫療成本高、患病時間長、服務需求大’的特點,其在疾病負擔中所占比重大幅提高,消耗了大量社會財富和醫療資源,已經成為影響我國居民健康水平提高、阻礙經濟社會發展的重大公共衛生問題和社會問題。”
另據王紅陽院士介紹:“近年來,面對慢性疾病的嚴峻形勢和百姓的健康需求,我國政府及其相關部門非常重視對慢性疾病的研究和治療,制訂了一系列的防控戰略計劃,并有逐步增長的資金投入。但針對超重和肥胖癥,由于其并非‘顯性’的不健康因素,因此,全社會對其危害性依然認識不足;而且,有利于防控超重和肥胖癥的公共政策和支持性環境仍然缺乏,相關部門間宣教與防控超重和肥胖癥的協調機制有待建立,社會知識環境也有待形成。”
王紅陽院士還認為:“在衛生系統內部也存在工作機制不暢、流行病學基線數據缺如、防治結合能力不足、防治資源難以整合、信息共享難以實現等困難。在疾病控制策略實際執行中,我們更多關注二級預防和三級預防,卻忽視了成本低、效益高的一級預防。這極大地制約了肥胖癥防控事業的整體發展。因此,著眼于我國的實際情況、社會需求和經濟效益,制訂并落實更有效的防控策略,有的放矢地開展防治工作,遏制超重、肥胖癥的快速蔓延,具有極其重要的戰略意義和現實意義。”
基于深厚的醫學學術積淀和高度的社會責任感,王紅陽院士經過長期深入的調研,在認識到有關超重、肥胖癥在國內國際迅速上揚的嚴峻局勢后,她在今年的全國“兩會”上建議,我們應該立即從以下五個方面著手,加快針對超重、肥胖癥的預防與控制——
“首先,我們要加強超重、肥胖癥的流行病學研究,并強化監測與評估工作。”王紅陽院士就此解釋說,“病情監測在疾病防治工作中起著‘指揮棒’的作用。建立和完善國家和地方代謝性疾病監測系統,是動態掌握我國居民代謝性疾病發病、患病、死亡及危險因素的流行狀況和變化趨勢,確定代謝性疾病防控優先領域,制訂政策和評價干預措施效果的重要途徑。近年來,我國部分省市針對慢性病的流行病學調查為防治工作提供了許多基礎數據。但目前這項工作還存在著機構不健全、經費不足和人員素質低等諸多問題。同時,統計數據往往不夠準確,發病率和病死率多以登記數據推算,不同人群的數據誤差很大,因此,強化監測與評估工作,不僅需要政府有穩定的專項資金投入,還要有決策層的高度重視和制度法規,把基線調查作為全國所有區縣疾病預防控制中心的一項常規工作,以保證監測能不間斷地順利實施。”
王紅陽院士繼續說:“其次,我們還要針對多種超重、肥胖癥的危險因素制訂政策或行動計劃。因為大量的流行病學調查已明確了多種超重、肥胖癥的危險因素,包括不合理膳食、缺乏活動、吸煙、不合理用藥和精神長期高度緊張等。但與超重、肥胖癥控制直接相關的、控制危險因素的政策,促進健康膳食、加強身體鍛煉、創建無煙環境等,目前我們的執行效果并不理想。針對危險因素進行一級預防,首先需要國家將危險因素控制作為國家重大公共衛生項目的重要內容,增設肥胖癥預防控制相關項目,如健康飲食、煙草控制專項等。同時,國家應促進危險因素控制有關政策的出臺,包括居民小區按比例設置運動場所和條件,兒童、成人體能活動時間保障,食品營養標簽、能量標識,全面禁止煙草廣告等等……”
“第三,我們亟待加強對高危個體和患者的早期發現與管理。”王紅陽院士認為,疾病二級預防的目的是早期發現、早期診斷、早期治療,防患于疾病初始。對高危人群和患者的早期發現和管理是預防控制超重/肥胖癥關口前移的重要策略和手段。建議我國加強超重、肥胖癥的咨詢和預測,整合相關研究機構和臨床醫院,制訂適于我國的標準、規范的篩查方案,如在體重偏重的兒童和成人中監測BMI、血脂、血糖、肝臟 B超等指標;同時,我們還要利用基層醫療衛生機構作為運轉平臺,為篩選出的高危個體和患者提供針對性的個體行為指導和規范管理;并結合醫療體制的改革,將肥胖、脂肪性肝病等代謝性疾病患者納入基本公共衛生服務范疇,以推進早期診斷和早期治療工作。”
“加強科普宣教,開展全民健康生活方式行動,也是不可忽視的環節。”王紅陽院士強調說:“肥胖癥的發生往往是致病因素不斷積累的過程,危險因素——如不健康飲食和身體活動不足等的致病效應也是長期緩慢累積的過程。通過開展全人群干預,降低人群危險因素暴露概率,預防超重、肥胖的發生,是最具成本-效益的防控手段。針對肥胖癥的全人群干預離不開健康宣教這一基石。目前,我國健康教育和信息傳播的針對性和效力不夠,難以有效達及目標人群。重度肥胖患者的實際壽命比預期壽命可能少20年。但許多民眾、包括部分超重人群,對肥胖癥的長遠危害仍不了解,對其預防和治療亦不夠重視。因而,建議政府部門在加強健康傳播專業人才培養的同時,強調國家和地方的疾病控制中心、科研機構、社區醫院等共同承擔科普宣傳任務,引導社會各界廣泛參與,使廣大民眾充分了解肥胖癥的危害,養成健康生活習慣,以實現肥胖癥的早期預防,降低發病率和死亡率。”
王紅陽院士提出的第五條建議是:“加強預防和控制超重、肥胖的專業隊伍建設。”她建議國家在各省、地市、區縣疾病預防控制機構設立肥胖癥防治相關責任機構,配備預防控制人員,城市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和農村鄉鎮衛生院應有人負責超重/肥胖高危人群和病人管理的協調工作,形成自上而下的防控網絡的形成,并明確各機構的功能定位。通過培訓、繼續教育等方式,加強隊伍的能力建設。”
同時,王紅陽院士還建議國家科研管理機構鼓勵并積極推動基礎研究的領軍人才和研究團隊應進行聯合攻關,開展肥胖癥引起相關代謝疾病及其惡性疾病發生、發展及預控新策略的研究,力爭取得重大科技進展,發現具有我國自主知識產權的治療新靶標,為肥胖癥及其并發癥的診斷和防治做出新的貢獻!
專家簡介
王紅陽,女,腫瘤學、分子生物學專家。第十屆、十一屆、十二屆全國政協委員。中國工程院院士,發展中國家科學院(TWAS)院士。現任第二軍醫大學國際合作生物信號轉導研究中心主任,東方肝膽外科研究所常務副所長,教育部“長江學者”特聘教授;擔任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醫學科學部主任、中國工程院醫藥衛生學部常委會委員、“癌基因及相關基因”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全國生物化學與分子生物學學會副理事長、全軍醫學科技委員會副主任委員、全軍生化專業委員會主任委員、上海交通大學國家“癌基因及相關基因”重點實驗室名譽主任、世界20多家雜志的主編、副主編或編委。曾任德國Max-Planck研究所生化所P.I、國際合作生物信號轉導研究中心(SMMU)主任、上海交通大學科學基金委醫學科學部主任。長期從事惡性腫瘤的基礎與臨床研究,對腫瘤發生發展的分子病理機制和細胞信號轉導有重要建樹。在分子診斷方面,篩選和研發了新的肝癌診斷標志物及血清檢測單克隆抗體,獲國內外發明專利;已克隆多個新的肝癌相關基因并闡明了功能;首次發現新的抑制性受體對肝癌細胞生長、凋亡的調控機制和癌基因P28在肝癌的異常信號調控網絡,為肝癌防治提供了新的靶標;分離和鑒定新的酪氨酸磷酸酶3種,提出了新的酶分類方法,得到國際同行公認;發現了受體型磷酸酶PCP-2調控βcatenin介導的腫瘤信號通路,首次闡明Wnt通路中酪氨酸磷酸酶調控的重要作用與作用機制,對酶學研究做出了貢獻;克隆了新的抑制性受體家族,與同行合作提出了抑制性受體負調控機制不僅在血液系統,同時也在生物體內多器官存在的新概念。在Cancer Cell、J.E.M.、Gastroenterology(USA)、Hepatology、CancerRes.、Nature和Oncogene等有影響的主流期刊發表論文100多篇,總影響因子650;近5年申報發明專利28項,已獲授權10項,其中國際專利1項。以第一完成人獲國家創新群體獎、國家自然科學二等獎、何梁何利科技進步獎等多種獎項,并獲全國三八紅旗手標兵、總后勤部“科技金星”等多項榮譽稱號。
“兩會”同期聲

孫豐源委員
全國政協委員、九三學社天津市副主委、天津市授銜眼眶病專家孫豐源教授在今年的全國 “兩會”期間,于3月5日遞交提案,建議關注青少年超重問題,在國家層面制訂肥胖干預策略,提高青少年身體素質。建議加大對青少年“肥胖危害”的宣傳力度,將控制肥胖作為防病的一項重要指標來建立家庭健康檔案,從飲食、運動、治療多方面干預,同時建議倡導國人BMI控制在18.5-24kg/m2正常范圍內。
孫豐源委員認為:“肥胖是體內脂肪過多沉積的疾病。近年來,由肥胖導致高血壓、心腦血管病、糖尿病、腎病等慢性非傳染性疾病迅速增長成為危害人民健康的重要公共衛生問題受到普遍關注,制訂肥胖干預策略,阻斷和控制慢性病的發生,實屬當務之急。”
在談及肥胖的流行及危害時,孫豐源委員介紹說,針對肥胖這一日益嚴峻的公共衛生問題,為了引起醫學界及公眾對肥胖問題的重視,國際生命科學學會曾于2000年在我國召開了中國肥胖問題研討會。在會上,北京阜外醫院武陽豐教授報告了我國東部發達地區35歲至59歲人群中的體重超重率——BMI≥25kg/m2WHO標準的,已達50%,北京地區已超過40%。《中國心血管病報告2012》顯示:與肥胖相關的高血壓、冠心病、腦卒中等疾病使我國2.9億人帶病生存,其中慢性腎臟病預計約1.2億患者,而患者知曉率僅為12.5%;2010年中華醫學會糖尿病學會向全球公布,我國糖尿病發病率9.7%,患者人數達1.2億。這對一個民族、一個國家乃是一件容不得忽視的民生大事。慈銘體檢聯合中國醫師協會、中國醫院協會、北京市健康保障協會發布的《2012中國城市居民健康白皮書》中顯示:35-65歲人群是慢性病大軍。而種種醫學理論證明,遠離肥胖應從兒時做起。發胖的成年人,除了自身生活習慣的原因外,90%以上均有青少年時期肥胖的歷史。因此,抑制肥胖,減少慢病,提高身體素質,必須從青少年入手。這對一個民族,一個國家乃是一件容不得忽視的民生大事。
鑒于上述因素,孫豐源委員建議:一是建議加大宣傳普及相關知識,如制作“肥胖危害”等公益性廣告作為“舌尖上的浪費”公益性廣告的延伸,請飲食學家指導健康的生活方式,繼續向社會釋放正能量,使減肥成為民眾的共識。二是建議衛生部門與相關部門合作建立家庭健康檔案,積極組織動員社會各界參與肥胖防治工作,通過系統化持續的健康管理,實現和預防肥胖合并癥的發生。將控制肥胖作為防病的一項重要指標,由學校和家長共同監督。三是建議采用綜合措施從飲食、運動、治療多方面進行干預。倡導和注重人民群眾的精神消費和發展性消費,鼓勵人們接受教育和培訓,參加文化和體育活動,擴大社會交往,外出旅游觀光等滿足人們享受藝術、滋養心靈、陶冶情操、提高素質、展現生命價值與風采,實現人的全面發展等諸多方面的消費需求。四是建議倡導國人BMI控制在18.5-24kg/m2正常范圍內;將體重及其肥胖狀態作為青少年體育考核、升學等的參考指標。
相關鏈接

李巍教授
今年3月初從中國科學院傳出消息:該院遺傳與發育生物學研究所李巍課題組近日發現,位于人類6號染色體長臂D6S1009位點旁側的SLC35D3基因,是人類肥胖癥和代謝綜合征的致病基因。之前有研究表明,位于人類6號染色體長臂的D6S1009位點與BMI緊密相關。李巍課題組通過對有位于該位點旁側的SLC35D3基因缺陷的小鼠進行觀察,發現該小鼠從2月鼠齡(與人成年期相當)開始表現出進行性肥胖和代謝綜合征的特征。進一步研究發現,該基因所編碼蛋白的缺陷,可導致基底神經節紋狀體中的多巴胺Ⅰ型受體的膜運輸受阻,使其信號通路受損,導致運動量減少和能量消耗少,從而引發肥胖癥。相關研究日前發表于美國 《科學公共圖書館·遺傳學》。
李巍教授介紹說,2007年,他在與美國實驗室的合作研究中發現,有個小鼠品系發生了SLC35D3基因的突變導致血小板功能異常,出血時間延長。這是國際上第一次對這個基因的具體功能進行的研究報道。此后,李巍與合作者還發表了一篇與該基因在血小板中的功能有關的論文。這兩篇論文均發表在國際著名的《血液》雜志上。
李巍將發生基因突變的小鼠帶回北京,在自己的實驗室繼續從事相關研究。課題組通過對正常小鼠與SLC35D3基因發生突變的小鼠進行比較后發現,SLC35D3基因產生一種在大腦多巴胺系統中起著關鍵信號傳輸調控作用的蛋白質。多巴胺是某些神經元之間傳遞信號的一種遞質,它會刺激大腦中的“獎賞”中樞,使人產生愉悅感、動機;同時多巴胺系統還參與包括身體活動量的調節等。研究小組發現,SLC35D3在多巴胺Ⅰ受體運輸中起著關鍵作用,該受體在細胞內合成后輸送到細胞表面,在此與多巴胺結合,介導信號轉導。發生SLC35D3基因突變的小鼠,該基因所編碼蛋白的缺陷可導致基底神經節紋狀體中的多巴胺Ⅰ型受體的膜運輸受阻,使得許多多巴胺受體滯留在細胞內,信號通路受到損害,導致小鼠運動量減少和能量消耗少,從而引發肥胖癥。
除了在小鼠身上的實驗外,研究小組還與青島大學醫學院等臨床單位合作,對近400名患有代謝綜合征的中國成年人進行篩查,在兩名患者中鑒定出SLC35D3基因的突變;而在不肥胖的人中,這種基因突變則沒有被發現。李巍透露,未來,研究小組會在基數更大的人群中進行篩查,同時將地區與年齡差異等因素加以考量,進一步明確中國人群該基因突變的流行病學特征。李巍說,現代醫學強調個性化,人類基因組測完之后,就進入了個性化醫療時代;如果這部分人群能夠通過基因篩查,理論上是可以擁有一個個性化治療方案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