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業芳
我們農村中學普遍存在的一個現象:音樂課難上,一上音樂課,成績好的同學埋頭做作業,成績差的同學趴在課桌上呼呼大睡。即使有小部分學生愿意上音樂課也僅限于唱唱課本中的簡單歌曲,跟著單旋律走。要么就是要求老師放流行音樂。更別說是音樂欣賞課,大部分學生對音樂沒自信,聽不懂交響樂和古典樂,那么到底怎樣才能讓我們農村的孩子喜歡上音樂課呢,這個問題一直讓我很困惑。我想我們農村的孩子雖然很樸實,但孩子的天性是一樣的,內心也是很渴望能懂些音樂知識,能學會欣賞音樂的。每次從縣城聽課回來,我都很羨慕,同時也在反思,人家是怎么做到的呢?為什么輪到我就這么困難。我想音樂教學也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我們教師是一個引領者,我們的孩子喜不喜歡音樂課,關鍵看音樂教師的引導。孩子對音樂也應該是一個由淺入深,不斷地接觸、體驗、感受的過程。在這一過程中,不斷地熟悉它、了解它,使學生對音樂的表現力在耳濡目染中自然進行。
那么,到底怎樣引領學生喜歡上音樂課呢?我做了以下嘗試。
一、從體態律動著手
初一年級學生剛踏進中學的門檻,在他們身上還保留著小學生活潑好動的習性,喜歡在音樂中律動、以律動表現音樂,而且他們的視覺感知往往要比聽覺感知快。因此可以從他們喜歡的律動著手,通過視覺上一目了然的動作帶他們走進音樂。在剛剛結束的音樂教師全員培訓中,陳千紅老師給我們做的講座我記憶猶新。她說,要想讓學生喜歡你的音樂課,你的課就要有吸引學生的地方。陳老師給我們講了達爾克羅茲的律動教學,還給我們做了示范,讓我們也體驗了一次做學生的感覺。音樂、體驗情感是達爾克羅茲音樂教學改革的出發點和宗旨,他在1914年所寫的論文《節奏運動、聽覺訓練和即興》中強調:“體態律動的目標是:在本課程結束時,不是能使學生說‘我知道而是‘我體驗到。一次引起學生的表現欲望,激活他們的情感世界,擴大他們的本能力量,并能遷移到生活中去。”體態律動的作用:通過節奏運動使身心和諧發展;通過節奏運動喚醒兒童的音樂本能。比如我在上《拉德斯基進行曲》時,開頭我讓學生聽,并把節奏寫在黑板上,把沒有倚音的同一個節奏也寫在黑板上,讓學生比較,通過對比讓學生知道,有倚音音樂的形象更逼真,就是馬蹄聲。然后讓學生跟我一起律動。這樣更有利于幫助學生理解音樂。實踐表明,如果鼓勵孩子們除了運用耳朵外,還運用身體的其他部分,他們對音樂的反應就會變得充滿無窮無盡的生命力,進步也會變得驚人的快。他們因此會成為教師快樂的合作者,而不是教師的令人厭煩的受害者。
二、從音樂游戲著手
游戲是學生的最愛,我們可以從充滿情趣的音樂游戲著手,讓學生在愉快的游戲中走進音樂。我又想到了本次的音樂教師培訓,教研員肖霄老師真是費勁了心思,她為我們邀請來了全國特級音樂教師劉德昌老先生。早就聽說了上海音樂特級教師劉德昌老師評課很風趣,非常有感染力,12月14日那天的培訓場面,更讓我對這位“老特級”充滿敬意。 這個講座是我第一次接觸到的這么高級別高水準的講座,令我更加敬佩的是一整天的講座劉德昌老先生只用了黑板、粉筆、鋼琴這三件物品。面對以往那些眼花繚亂的多媒體講座,劉老師的講座更讓我感覺到了返璞歸真,簡單實效。所以他笑稱自己是活的多媒體。劉老師說:以前的孩子會唱歌但不會欣賞,現在的孩子會欣賞但不會唱歌,如何教會孩子唱歌,這是我們每一個音樂老師值得深思的問題,我們的課堂教學要做到簡單、樸實而有效,不要注重表面的熱鬧。他當場為我們上了《拉鉤鉤》這堂課。幾個簡單可愛的動作就引出了這堂課的上課重點和內容。當講到歌曲演唱時,劉老師現場就對老師們進行訓練,他的方法很簡單,把老師們分成了三個或四個聲部,然后現場教唱。真正做到說得多不如做得多,讓老師們自己在實踐中體驗,更好領會理論上的精華。講到精彩之處,劉老師甚至跪在講臺上。為了更好地讓我們理解歌曲的情緒,劉德昌老師請安高的俞亞紅老師一起做起了拉鉤鉤的游戲,臺下情不自禁地響起雷鳴般的掌聲。我在初一年級音樂課上也曾做過游戲“送音”,老師把一個音(如:do)一直唱著,并放在手掌心,送到學生的手掌心,接到的學生唱著再送給別人,在學生不停地唱著do送給他人的同時,老師開始唱第二個音(如:sol)并送給另一些學生,漸漸地,教室回蕩著很美的純五度音程。第二次,送do和fa,教室回蕩著純四度音程。在音程回響的時候,引導學生邊唱,邊閉目用心聆聽,感受純五度和純四度不同的色彩。本來你給學生講純五度,他們根本不懂,通過游戲讓學生自己去體驗和感受。
三、從欣賞材料著手
想要讓學生豎起小耳朵,用愉悅的心情學會聽音樂,一個好的老師應該花更多的時間來鉆研教材,站在孩子們的角度去看新課程下的音樂欣賞課,統籌安排欣賞曲的教學方法,做好音樂和學生之間的橋梁。欣賞一些獨奏曲,有意識引導學生關注伴奏聲部。如小提琴獨奏曲《圣母頌》(古諾),引導學生聆聽豎琴的伴奏音型,通過一些小手勢表現音型的變化。熟悉了后,截取一段,聽著主旋律,手勢表現著伴奏音型,內心哼唱著伴奏音型。
欣賞一些管弦樂曲時,要引導學生去捕捉豐富的音響。如欣賞管弦樂《野蜂飛舞》,聆聽連續十六分音符半音級進滑行音調的主題時,引導學生聆聽低音弦樂器組連續的撥奏,木管樂器組時而出現的旋律,及另一個由跳級音程構成、強而有力的主題。在大家一起聆聽捕捉后,進行分組:如一半學生聽出低音弦樂器組連續的撥奏,另一半學生聽出木管樂器組時而出現的旋律,老師聽出另一主題,分別用一個簡單的動作表示。這樣,在音樂流動的過程中,學生聽到的是多個聲部、有層次的音響。
總之,如果要讓我們農村中學的學生喜歡上音樂課,就要靠音樂老師如何按照新的教學觀念,充分調動學生,從而引導出學生聆聽音樂的敏銳性,用音樂的耳朵去感知萬物之聲,用聰慧的眼睛去捕捉大自然的瞬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