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楠竹
【摘 要】在黨的十七屆六中全會上,中央針對高校如何履行文化傳承與創新職能,如何服務社會以及加快相關人才培養都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新的任務。本文結合理論與實踐研究,從文化教育的視角研究共青團在校園文化建設中的重要價值,從校園文化建設的基本理念的分析入手探討如何使共青團在校園文化建設中發揮重要作用。
【關鍵詞】共青團 校園文化建設 精神建設 環境建設 機制建設
中國共產黨第十七屆中央委員會第六次全體會議在北京召開,會議首次以“文化”作為中央會議的命題,此次會議研究了深化文化體制改革、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的問題,描繪了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的宏偉藍圖,高校作為傳播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主要陣地,有責任發揮對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的示范作用。
一、共青團在校園文化建設中的重要價值
青年作為高校的主流,是校園文化建設的中心對象。在新民主主義青年團“一大”的總結發言上,馮文彬同志明確提出,“依靠先進青年組織去團結教育青年一代”。中國共青團作為這樣的一個先進組織,承擔著推動校園文化建設,有效引導教育青年的重要任務。
(一)共青團為校園文化建設提供了強大的精神導向
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是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先進青年的群眾組織,是廣大青年在實踐中學習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的學校,是中國共產黨的助手和后備軍。
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的指導思想是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青年學生正處于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的形成階段,可塑性強,極易受各種思想的影響。而共青團有著正確的指導思想,有著明確的思想綱領,所以在共青團的帶領下,可以確保正確的價值導向,更有利提高學生對社會思潮的辨析能力。以此可見,共青團的存在將給校園文化建設提供根本性的幫助。
(二)共青團為校園文化建設提供了雄厚的群眾基礎和后備力量
團結青年是指共青團員通過基層組織和廣大團員的積極工作,與青年建立起相互信任和聯系,使團組織獲得最廣大青年的支持與參與,在實踐中充分發揮團結教育青年的作用,能便利地進行校園文化建設。列寧曾指出:“我們黨的力量在于保持黨和千百萬非黨群眾之間的活的聯系,這種聯系越實際,我們的成果就越可靠”。鄧小平同志曾說道“共青團要依靠團員,依靠進步青年,按照不同青年的特點和志趣,采用多種形式,最大限度的把青年團結和組織起來”。高校中人數眾多的是青年,在這些青年中有大部分都是共青團成員,是建設校園文化的主要部分,因此,共青團將大大有助于校園文化建設的推行。
二、共青團推動校園文化建設的具體行動
校園文化建設包括多個方面:精神文化建設、物質文化建設和制度文化建設,要推動校園文化建設,共青團需從這幾方面努力。
(一)正確地進行思想上的有向引導
中央第一書記陸昊同志發表重要講話“面對社會思想深刻變化,青年思想更加活躍的情況,如何有針對性的加強教育引導,使社會主義核心思想價值體系更加深刻地融入到青年思想之中”。
思想是引導行動的重要指標,要引導同學進行校園文化建設必須先從思想入手,牢牢把握校園文化建設的正確方向。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念為校園文化建設的綱領,以馬克思主義思想為靈魂,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為主題,在共青團內部掀起思想理論建設的高潮,才能更好地為推動校園文化建設打下理論基礎,為校園文化建設做好鋪墊。
1.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人們從主體的需要和客觀能否滿足主體的需要的角度,考察和評價各種物質的、精神的現象及主體的行為對個人、無產階級、社會主義社會的意義。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可以凝聚人心,只有按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去做,才能實現社會主義的價值目標。所以,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作為共青團推動校園文化建設的綱領使廣大青年學子在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有更深刻理解的同時,能更好地運用它,使其服務于共青團。
2. 馬克思主義是博大精深的理論體系,是工人階級的世界觀,是工人階級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思想武器。它能夠指導我們正確的分析現實問題、說明現實問題,并找到解決問題的途徑,引導無產階級革命和社會主義建設走向成功。作為新時代的青年,學習馬克思主義意味著學習無產階級立場、觀點、方法的實際本領,對新一代的教育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
3.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是當代中國社會發展的旗幟,是全國人民發展進步的旗幟,只有毫不動搖的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才能發展中國的信念,才能切實建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發揮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作為社會主義制度的靈魂、社會主義意識大廈基石的作用。以社會主義共同理想作為校園文化建設的主題,使每個共青團員以社會主義共同理想作為自己的理想,去感染、發動周圍的同學,讓社會主義共同理想扎根在高校,使其發揮指引學生奮斗的指南針的作用,大大為校園文化的健康建設提供了思想性的服務。
在思想的引導問題上,共青團所宣揚的思想是廣泛適用于普遍青年的,其具有具體的實踐性。學生在此種思想教育下健康成長,使自己能運用辯證唯物主義的世界觀和方法論去分析和研究錯綜復雜的客觀事物,提高理性思考能力,也就真正地實現了校園精神文化建設。共青團應利用這一點,讓先進思想不斷地進行傳播,在一種自然的狀態下完成校園文化建設。
首先,有計劃的組織共青團成員就某些校園建設現實問題,以社會主義共同理想作為最終目標,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基礎,用馬克思主義的立場、觀點、方法進行調查,提出對策,以此保證建設的有序性及方向性。
其次,在建設過程中,選擇現代生活中的有關的典型事例材料,讓共青團員分析研究,探討解決辦法,交流心得體會,鍛煉分析能力,掌握分析問題能力,以便為接下來的實際建設打下基礎。然后,有計劃地引導共青團員用共青團先進理論、思想解決自己的思想、作風、方法方面存在的問題,讓馬克思的光芒照亮共青團員自己,再以自己為光源去照亮其他人。endprint
然后,共青團員要以身作則,在思想政治教育中,身教重于言教。共青團是培養馬克思主義的陣地,每個共青團員都要以共青團思想來武裝自己,使整個學校洋溢著馬克思精神,形成積極向上的良好氛圍。
總的來說,此種思想引導共分三個步驟:首先,從共青團著手,首先進行此類思想的傳播,讓此類思想在共青團內部扎根;其次,帶動校園的非共青團員,使更多的人接受到此類思想的感召,擴大先進思想的范圍;最后,讓老師們反過來在這種積極思想的大氛圍下更好地教學,實現整個學校的思想文化建設。確保整個校園正確的價值導向,提高學生的思辨能力,不僅為形成健康向上的校園文化作貢獻,還有助于形成良好的學風。
信念是前行的引導,學校文化建設始終緊緊圍繞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只有當共青團作為思想領導的中堅力量,從自身做起,讓先進思想首先對自己進行洗禮,然后通過自己去帶動身邊的每個人,進而使這種思想在全校范圍內風靡,使青年們呈現出思想活躍、創新的狀態,使整個學校呈現出積極向上的精神風貌,只有這樣,才能為全校文化建設打下健康、扎實的地基,為以后的建設打下思想基礎。
(二)積極地倡導學生活動的多形式討論
拓展校園文化渠道,營造和諧氛圍,推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入腦、入心。共青團應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作為高校師生的價值目標和行為的衡量標準,注重對師生思想道德品質的陶冶和塑造。
學生活動不僅是達到校園文化豐富有趣地建設的一種重要方式,更能使青年團與青年有機的結合起來。所以,拓寬學生活動渠道,是推進校園文化建設的重要途徑。我們可以從不同的方面入手。
1. 共青團積極開展能助推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性的學生活動,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以活動的形式展現出來。共青團委可以通過組織講座、知識競賽和文化展覽達到正確引導學生思想建設的作用。
2. 共青團積極地為學生搭建展示的平臺,從多方面鍛煉學生能力。學校共青團委以主辦方的角色組織各類活動,舉辦不同性質的活動豐富學生的學校生活,讓他們學習與生活的外延不斷地擴大:通過展示學生才藝性質的活動,使學生張揚個性,有助于營造更加活躍的校園氣氛;通過職業技能比賽性質的活動,使學生能更早更快地體驗職場,方便他們今后更好地融入職場生活;通過科技創新性質的活動,培養學生的思考、合作等能力,讓學生的創新能力得到大力提升,并調動整個高校的科技創新氛圍;通過辯論、答辯類型的活動,鍛煉學生的思維與應變、反應能力。不同性質的活動鍛煉的是學生不同方面的技能,讓學生在活動中有所展示、有所收獲、有所提升,這是校園文化建設的一項重要內容。
3. 共青團積極地引導學生開展實踐活動,培養出一代具有實踐精神的優秀學生。組織學生深入到社會,深入到底層去傳播所學的知識,去實際運用所學的知識。比如:共青團委可以每年定期組織一批共青團員和非共青團員到市區、縣城,以及農村實踐,為學生量身定做實踐方案,不同學生到各個不同的崗位,運用學生的本專業知識解決不同的實際問題。并把此方式作為一個傳統,做成學校的一個大型實踐專題,每年都進行相關活動,這將為學校文化建設添上濃墨重彩的一筆。
(三)主動地進行良好環境文化的創建
校園環境是學生學習、生活的場所,校園環境建設是校園文化建設的一個重要項目。共青團對校園“環境文化”的建設可從三個方面開展:
1. 注重對校園自然環境的建設。優美的校園環境可以起到熏陶學生行為、陶冶學生情操的重要作用,所以對校園自然環境的建設就顯得尤為重要。共青團委在校園文化環境建設中可起到監督、建議的作用。時時刻刻觀察校園環境,并提出一些建設性的意見,使學校環境建設從藝術性、知識性、規范性出發,為學生精心創設出有助于學習、生活的良好環境。
2. 注重對學生心理環境的建設。只有學生的心理健康才能引導學生進行有益的行為活動。所以共青團委要時刻注意學生的心理動態,時常進行心理上的抽樣調查,掌握學生的心理狀態。若發現學生有心理不健康的趨勢,要立刻匯報,使學校在第一時間得知情況并作出反應。
3. 注重人與人間的環境建設。學校是一個人與人密切聯系的地方,良好的學校人際關系有助于師生員工間的密切合作,從而形成一個團結統一的集體。共青團可參與到其中的建設上來,舉行有關的座談會,邀請部分老師與學生進行零距離的交談,一起探討師生關系的問題,在交談的過程中不僅可以縮短師生距離,而且也能通過討論,為如何形成師生融洽關系的問題添計獻策。
建設校園文化,應使校園文化具有互動性、滲透性、傳承性。它是一所學校的靈魂所在,它能形成一股強大的精神動力,使整個學校充滿生機與活力。學校文化建設分成不同的方面,共青團應著手這些方面,針對不同的方面,制定不同的計劃,全方位的推動校園文化的建設,使校園文化上到一個新的臺階。
【參考文獻】
[1]中共中央關于深化文化體制改革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繁榮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R]. 2011.
[2]陸昊. 在全團基層組織建設和基層工作研討會暨全團組織工作會議上的講話[R]. 2009-3-24.
[3]鄧小平. 在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第九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講話[R]. 1964:6.11-6.29.
[4]共青團中央組織部. 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章程[Z]. 北京:中國青年出版社,2003.
[5]斯大林. 斯大林全集第六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
[6]吳彬. 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M]. 浙江:浙江大學出版社,2007.
[7]秦剛.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M]. 北京: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2008.
[7]韓鐵. 淺談校園文化建設[M]. 北京:現代閱讀,2011.
[9]王邦虎. 校園文化論[M].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
[10]王敏,晨思集[M].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
[11]居學明. 論和諧高校視域下的大學和諧校園文化構建[J]. 揚州大學學報,2009(13).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