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秀麗
摘 要:品德課程的教學是從學生的社會生活為基礎的,讓學生參與社會生活,使學生擁有的經(jīng)驗盡量豐富,在不知不覺滲透。德育工作也是由學校、家庭及社會共同來完成。德育教育與社會生活相聯(lián)系,既是現(xiàn)代社會發(fā)展的要求,同時也是現(xiàn)代教育思想指導下的產(chǎn)物,社會是萬花筒,五彩繽紛。社會是大舞臺,形形色色,包羅萬象。
關(guān)鍵詞:品德教育;提高認識;多方位;多角度
中圖分類號:G632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2-7661(2014)04-035-01
當前品德與社會的教育仍有些“假、大、空”,特別是農(nóng)村小學這種狀況尤甚。造成這方面的原因有許多,如:社會、學校受應試教育的影響不重視這門課程、教師本身素質(zhì)跟不上這門新課程的發(fā)展等。如何才能使當前農(nóng)村小學的品德與社會課程不流于形式,不再成為所謂的副科,可上可不上,可有可無的課程。
品德課程的教學是從學生的社會生活為基礎的,讓學生參與社會生活,使學生擁有的經(jīng)驗盡量豐富,在不知不覺滲透。德育工作也是由學校、家庭及社會共同來完成。德育教育與社會生活相聯(lián)系,既是現(xiàn)代社會發(fā)展的要求,同時也是現(xiàn)代教育思想指導下的產(chǎn)物,社會是萬花筒,五彩繽紛。社會是大舞臺,形形色色,包羅萬象。而《品德與社會》是以促進學生良好品德的形成和社會性發(fā)展為宗旨的綜合課程,追求的一個基本理念是教育要“回歸生活”,目的就是從學生自己的世界出發(fā),用自己的眼睛觀察社會,用自己的心靈感受社會,用自己的方式研究社會,促進學生在快樂的、積極地、有意義的生活中發(fā)展,在發(fā)展中生活。同時,《品德與社會》體現(xiàn)了課程標準的綜合性和社會性,倡導自主體驗學習,研究性學習和問題解決式學習。《品德與社會》意在促進學生良好品德的形式和社會發(fā)展,為學生認識社會,參與社會、適應社會成為具有愛心,責任心,良好行為習慣和個性品質(zhì)的社會主義合格公民。那么我們應該如何利用《品德與社會》對學生進行品德教育呢?通過教學實踐,我認為應從以下幾方面入手。
一、提高認識,思想上重視《品德與社會》
品德與社會是國家重視小學德育的重要體現(xiàn),也是對學生進行德育的重要工具。因此,對品德與社會的重視與否,課程上得好與壞,是德育能否取得良好效果的重要前提。提高認識,就要從思想上重視,加強品德與社會的教學工作,讓品德與社會觸及兒童的內(nèi)心世界,影響他們的心靈。作為一名教師,在品德與社會教學過程中我注重了以下幾點:
1、與學生平等交流,解決他們遇到的實際問題。
例如:有的學生知道自己長大了,自己想做家務可是家長不允許。于是,有的學生就會產(chǎn)生這樣的想法,“不是我不愿意做,而是大人不上我做,那我就不做吧!”面對這種想法,我就適時引導學生去討論怎樣去爭取實踐的機會。
有的學生說:“我就跟他們講道理,如果不聽我就給他們寫一封信說明我的想法。”
有的學生說:“我家里的人最怕我哭,我就哭,直到他們同意。”
也有的說:“我就偷偷地做,讓他們瞧瞧我有能力做。”……
我說:“確實,我們在生活中經(jīng)常遇到一些困難,但我們要勇敢地面對現(xiàn)實,想辦法解決問題,而不是逃避它們。回去后,選擇適合你的辦法去試一試,也許就成功了。老師相信你們有能力解決這個問題。”有了老師的鼓勵、同學的建議,再去實踐,得到的可能會更多。
2、讓學生到生活中去體驗、實踐。
學生的一些認識和新的道德觀念在生活中是否能得到廣泛的認同,這是兒童道德認識和道德行為實踐產(chǎn)生沖突的根本原因。兒童的一些正確的、善良的思想在現(xiàn)實生活中往往會遇到各種挫折,使學生對品德與社會教學產(chǎn)生懷疑。我們的教學所給予學生的不應是一個簡單的結(jié)論--“該怎么做?”,而是要讓學生親自去試一試--“你會怎么做?人們會有什么評價?”從而在生活中真正樹立正確的是非觀念、善惡觀念,建立自己的道德標準。因此,我認為我們的教學應該向生活開放,讓學生到生活中去體驗、實踐,知行統(tǒng)一才能發(fā)揮品德與社會課程的重要作用。
二、課堂教學,要多方位多角度地展開
農(nóng)村小學在品德與社會課程教學過程中,往往均采用了單一的、古老的說教式教學模式。這種以說教為主的思想品德教育在現(xiàn)實社會面前顯得是那么的蒼白無力。要改變思想品德教育的現(xiàn)狀就要改變過去的以說教為主的教學模式。經(jīng)過這幾年教學的不斷實踐,我探索出以下幾種較為有效的教學模式。
1、明理激情導行模式
這是在傳統(tǒng)的講解模式基礎上演化而來的,適用于品德與社會新授課中的各種課型。它是以教師為主導,通過直觀演示、口頭講解、文字閱讀、評價行為、激發(fā)情感等手段傳遞信息。學生通過觀察感知、理解教材、動情明理、自省辨析,最后由教師評價提出行為要求。這種模式的特點是使學生能夠在較短的時間內(nèi)掌握道德知識或某一方面的行為方式。選用這種教學模式的時候,要注意發(fā)揮學生學習的主動性。
2、“問題--討論”模式
這種教學模式著眼于學生個人的潛能和整個人格的發(fā)展,給學生提供了大量的思考辨析機會,培養(yǎng)學生“悟理--講理--用理”的能力,適用于哲理性較強的課。在教學實踐中,這種教學模式最受學生歡迎。
3、角色扮演模式
這種模式通過設置與現(xiàn)實生活中類似的情境,讓學生進行角色扮演,使學生向生活“取樣”,從中引出相應的情緒反應和行為。這種模式比較適用于以行為訓練為主的課和故事性較強的課文。大部分的中低年級學生特別喜歡這種模式,往往在課后還自發(fā)地圍在一起繼續(xù)“扮演角色”,學生的學習興趣很濃,收到的效益較好。
總之,我們每個人都生活在社會中要認識社會,了解社會,要傳遞和交流人類經(jīng)驗,就必須把學校教育和社會生活聯(lián)系起來,在這個永無止境的過程中,生活才是最好的老師。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