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金紅
摘 要:思想政治教育是中國精神文明建設的首要內容,也是解決社會矛盾和社會問題的主要途徑之一。
關鍵詞:思想;政治;教育
中圖分類號:G631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2-7661(2014)04-057-01
思想政治教育是中國精神文明建設的首要內容,也是解決社會矛盾和社會問題的主要途徑之一。思想政治教育既十分重要,又相當難做,尤其是在市場經濟條件下,中國的思想政治工作存在著相對疲軟的狀況,不適應現代社會發展的要求。今天的中學生,生活在開拓創新、充滿生機和活力的社會環境之中,改革開放的洪流、商品經濟的大潮、民主自由的環境、升學考試的壓力、社會家庭的寵愛和厚望,伴隨著他們成長。使很多中學生的價值取向扭曲了,如何在這物欲橫流的時代讓學生確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值得我們深思。筆者認為應從以下五個方面加強對中學生的教育。
一、加強愛國主義教育
有國才有家。愛國主義是中華民族的光榮傳統,是推動中國社會前進的巨大力量,是各族人民共同的精神支柱,是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進行愛國主義教育是我國一項基本的國民教育。教育學生熱愛祖國,就要讓學生了解祖國的歷史、民族的文化和國家發展的歷程,就要掌握一定的愛國主義知識。學校要制定愛國主義教育總體規劃,以增強愛國主義教育的系統性和計劃性,并針對各學科特點和教材內容,明確愛國主義教育教學的重點,全面滲透愛國主義思想。特別要注重對學生進行近現代史教育、國情教育、民族文化教育和革命傳統教育,要發揮各自的愛國主義教育優勢。通過對國情、歷史的全面深入了解,使學生認識到中華民族的偉大和民族精神的崇高,以增強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使學生樹立建設現代化強國、實現民族振興的理想信念。
二、加強人格教育
人格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基礎,沒有這個基礎,思想政治教育就猶如無根的浮萍,總是漂流在人的思想表面而不能深入下去。要真正重視學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就必須切實重視學生的人格培養。人格的養成不僅是個人成長的標志,也是民族性格的標志。首先,養成良好的日常習慣,如行、坐、臥等日常行為和言談舉止的把握程度。良好的日常習慣是生成良好道德的基礎。傳統文化在日常生活教育中的“禮、儀”觀念是對養成良好習慣的基礎。其次,養成良好的生活方式,包括對待衣食住行的態度和整潔化等要求。健康的生活方式的養成是形成健康價值觀和人生觀的開端。要教育學生養成樸素、節儉、惜物、恬淡的生活方式,反對和拋棄奢侈、糜爛、浪費和過度的生活觀念。再次,養成良好的人際習慣,要善于協調、寬容、忍讓、妥協、合作。克服現代思想觀念中不正確的“自我意識”和“自我價值”觀,繼承和培養傳統的“無我”、“忘我”的精神境界,消除學生的自我中心主義,努力使學生達到做一個純粹的、高尚的、奉獻的人。
三、教育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
當今世界是個經濟、科技高度發達的世界,近幾年來我國經濟取得了飛速發展,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了,物質生活得到了極大的滿足,同時又出現了許多我們不容忽視的問題,在當今市場經濟條件下,物欲橫流,一些道德規范準則出現了模糊,甚至多元化現象,統一、明確、公認的道德評價進一步流失,價值取向出現了混亂。言行不一,知行相悖已是常態。這就要求學校重視德育課,要以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以德修身,治國安邦的感人故事教育學生。如威武不屈、忠貞如一的蘇武,憂樂天下的范仲淹,萬古忠義的岳飛等等。把這些可歌可泣的人物事跡講給學生聽,培養他們高尚的道德情操,引導他們走向人間正道。
四、培養良好的道德素質
一個國家的發展和強盛,從根本上取決于國民素質,國民素質的提高,關鍵在道德素質的提高。良好的道德素質來源于高尚的道德觀念。中學生只有確立社會主義道德觀念,才能使自己的道德觀念和道德行為進入社會主義道德規范的軌道,具有社會公德、職業道德和家庭美德。社會主義道德觀念誠實守信是道德之本。待人真誠、誠實,是調解人際關系的基礎。社會主義道德要求中學生在處理個人與他人和社會關系時,做到先人后己,把社會主義置于至高無上的地位。社會主義道德觀念否定利己主義、個人至上、損公肥私,倡導集體主義、克己奉公。培育良好的道德素質,既要靠社會主義道德的指導,也要注重自身的道德培養。慎獨,這一自古以來的道德修養準則,應該賦予新的時代含義。只有在一切復雜的情況下,把握住自己的道德行為,才能保持自己良好的道德狀態。
五、培育健康的心理素質
心理健康教育與思想政治工作緊密結合,與教育、教學有機融合,是提高中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先決條件。健康的心理素質是中學生順利成長、事業成功的內在保障。中學生健康的心理素質,表現為具有堅強的意志。有許多學生在社會不正之風的影響下,追求名利,思想扭曲了,遇事不努力,竟想歪門邪道,出現了拼爹的思想。要改變這種思想就得從正面引導,培育敢吃苦、敢拼搏的精神,遇事保持旺盛的生活態度,百折不撓,艱苦奮斗,臨難而不失常態。另外,中學生健康的心理素質同時還表現為具有謙、寬容的氣質和海納百川的氣度。只有這樣才能“容天下難容之事”,才能與人與己“無所不容”。這種對他人所表現出的寬容,就是儒家所倡導的“恕”,即以仁愛之心待人和凡事都要設身處地為人著想,“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這種人己統一的情操,不僅利于個人身心健康,境界提升,還能明確自己的志向,堅持正確的方向,對于中學生思想成長具有重要作用。
中學生肩負著祖國的未來,民族的發展。這就要求我們從根本上意識到加強中學生思想理論教育的必然性和緊迫性,在提高科學文化水平的同時,要加強思想政治理論學習,改造好學生的內心世界,提高他們的政治素養,把學生培養成一個完善、一個德才兼備、社會所需的人才。
.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