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娟娟
【摘 要】厭學是目前初中生諸多學習障礙中最普遍、最具危害性的問題,厭學心理一旦產生就會對學習對象和學習過程產生逆反心理體驗,影響個體發展。本文首先總結了初中生厭學的行為表現,然后從學生個人、社會、學校和家庭四個方面對初中生“厭學”產生的原因進行分析,并針對初中生“厭學”的原因提出了相應的對策。
【關鍵詞】初中生 厭學 原因 對策
1 初中生厭學產生的原因
1.1自身成因
1.1.1 心理健康狀況
低水平的心理健康狀況是導致學生討厭學習的一個重要原因。心理學研究表明,不健康的心理狀態(特別是情緒情感)會在一定程度上破壞大腦神經系統的正常功能,從而影響思維的速度和敏捷性,影響學生智力水平的正常發展,以至于使學生課堂上不能積極思考,作業、考試錯誤百出,學業成績不良。
1.1.2 不良的人格特征
由于學生來自不同文化、經濟和涵養的家庭,他們的性格亦有很大差異,與一般的學生相比較,那些內向、情緒不穩定、強神經質型個性的學生更易產生厭學情緒。這是由于其不良的人格特征會影響到其高級神經活動的強度、靈活度和平衡度,從而使他們智力活動的積極性受到壓抑,最終導致他們從事緊張的智力活動時極易疲勞,注意力極易分散,反應遲鈍,學習效率下降,進而喪失學習興趣,產生討厭學習的情緒。
1.2 社會、學校、家庭等客觀原因對學生厭學情緒起著促進作用
1.2.1 社會環境
社會現象形形色色,紛繁復雜,不僅存在真善美,也存在假丑惡,特別在當今社會轉型時期,法律、法規不夠健全,各種不良的社會風氣不斷出現,嚴重地影響中學生的身心健康。
1.2.2 學校教育
當前我們大力推行素質教育,但素質教育的觀念仍沒有認真的落實到教育實踐中,應試教育中表現出來的各種弊端,在學校中依然存在,甚至還在滋長。名校的擇生標準、教學質量的評價標準依然是學生的成績,因此學校、教師和學生都在計算著分數,為了追求高分,不少學校忽視和違背教學規律和學生的身心發展規律,加班加點,題海戰術,無盡的考試,五花八門的獎懲措施,教師和學生都在升學的指揮棒下,長時間處于疲憊和焦慮的狀態,形成“厭教”和“厭學”心理。
1.2.3 家庭環境
社會競爭日益增強必然會滲透到家庭教育中,家長對學生成績的期望越來越高。有的家長用神童的標準要求孩子,要求孩子十八般武藝樣樣精通,在放學或節假日,讓其參加各種“特長班”,學生面臨著來自家長的壓力越來越大,容易使學生產生逆反心理而厭學。
2 對厭學矯治策略的探索
2.1 加強學生自身方面的教育
情感是知識滲透的載體,“羅森塔爾效應”是一種神奇的期望效應,實質是源于教師對學生的愛,只有提高學生的自尊水平,才能避免厭學情緒和行為的產生。教師和家長應該從實際考慮,降低學習目標,降低期望值,合理地設立目標,來滿足學生學習成功的需求,避免目標不切合實際不能實現,導致自尊心受到打擊,加重厭學和畏懼情緒的現象。要為學生創造成功機會,讓學生體驗成功的快樂,并對學生出現的點滴進步要及時地給予鼓勵和表揚,增強他們的信心。
2.2 優化社會環境
首先,全社會應加強正確的輿論導向,特別是廣播、電視等媒體的宣傳,內容應以健康向上,對青少年有良好教育意義的作品為主,同時,加大對游戲廳、網吧、音像制品等的整治力度。近年來,從中央到地方,統一清理整頓存在安全隱患,危害中小學身心健康的網吧等娛樂場所的行動已經取得顯著成果。我相信,只要創造出一個良好的育人環境,初中生厭學現象就會逐步得到遏制。
其次,社會應從根本上轉變教育觀念,變過去的應試教育觀念為以創新為核心的素質教育觀念,樹立全面發展的人才觀,弱化考試分數,增強能力關注,鼓勵全面發展,而不應把成績當做人才選拔的唯一標準,這樣也能避免學生讀死書,少出現一些高分低能的人。
2.3 完善學校教育
每個中學生先天稟賦與后天環境的不同,他們的知識水平、個性特征、興趣愛好、認知風格也不同,學生個體必然存在各種差異,如果教學過程中過分地對學生統一要求,必然扼殺學生個性,挫傷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因此,對不同層次和特點的學生,特別是厭學的后進生,應采取不同的手段和措施,使每一位學生在原有的基礎上都能得到發展,品嘗到豐收的喜悅,逐步提高學生學習興趣,克服厭學情緒。
3 結束語
“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學生“厭學”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所以我們不能急功近利,必須進行長期的有針對性的加強和改進學校的思想政治工作,教育和幫助這些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和人生觀;深化教學改革,確實減輕學生負擔,實現從應試教育向素質教育轉變,給孩子以科學的教育,同時,注意因勢利導,因材施教,與家長齊抓共管,從嚴治校,使學生樹立學習的信心,那么,學生“厭學”現象就一定能得到有效地控制。
【參考文獻】
[1]鄒穎. 學生厭學原因分析及對策[J]. 河南教育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2001 (77): 117-118.
[2]聶金菊. 農村初中生厭學行為調查[J]. 中國教育學刊, 2005 (2): 29-32.
[3]安秋玲, 李召存. 學生厭學行為的心理學分析[J]. 當代教育科學, 2005(13): 43-46.
[4]馬金詳, 王水玉. 學生厭學的環境誘因及防治策略[J]. 教育探索, 2005(5): 95-96.
[5]張柱銀, 李碩. 學生“厭學”現象淺析及對策[J]. 職教論壇, 2004 (6): 47-48.
[6]吳增強. 學習心理輔導[M]. 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0: 192-195.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