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青梅
摘 要:語文教學特別是閱讀教學,如何進行扎實的語言文字訓練和有效的人文教育,更好地體現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是每一位語文老師不能不關心的問題。作為教師首先要整體把握教材,其次要處處關注學生,了解學生,還要注意讀寫結合,重在練筆。
關鍵詞:語文;實效性;學生
中圖分類號:G632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2-7661(2014)04-065-02
我們都有深切的感受,現在的課堂教學比之以往有著巨大的變化。當今的課堂學生動手操作的多了,發揮交流的多了,表現展示的多了,課堂上時常是一幅忙碌熱鬧的景象。可是在我們教學后卻經常也應當反思一個問題:在這40分鐘里,學生究竟收獲了多少?語文教學特別是閱讀教學,如何進行扎實的語言文字訓練和有效的人文教育,更好地體現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是我們每一位語文老師不能不關心的問題。要構建有效的語文課堂,實施有效的語文教學,我認為應該注意以下三個方面:
一、整體把握,研讀文本
有心的老師會發現,義務教育階段的語文舊課本是按照文體的形式來編排的,而新課程標準指導下的課本是按照主題的形式來編排的。每個單元圍繞著一個主題,從古今中外四個方面選擇不同題材不同風格的文章。根據此特點,我們就需要把一個單元看作是一個整體,圍繞單元主題,把課堂教學、課外閱讀、習作及語文綜合實踐活動有機地整合起來,集中開發課程資源。我一般在每個單元開始學習之前,就把整個單元的主題、
每篇課文的側重點都告訴給學生,同時布置單元綜合活動作業,便于學生在課下積極做有效準備。如西師大版六年級上冊第五單元,本單元主題是“領略人與人之間的真摯情懷,感受人與人之間的美好情感”。在學習本單元的兩周半時間里,學生在課下可以閱讀有關主題的各類文章,搜集相關歌曲圖片,還可以調查發生在自己周圍的真情故事,體驗自己與家人的親情(后兩類要形成周記)……在本單元的最后一節語文課,我特意安排了一次語文綜合活動展示會——溫暖瞬間。講故事、讀文章、說報道、展圖片、唱歌曲等多種形式的展示把課堂與課外、書本與生活、自己與他人緊密地融合在一起,同學們再也不會感到語文學習枯燥乏味,更不會覺得課本上的內容離自己那么遙遠。他們會真正體驗到,語文與現實生活緊密相連,生活的外延有多大,語文的外延就有多大。很多時候,對課文主題思想和情感的把握不是那么簡單的。有的課文主題思想明顯,有的蘊含在字里行間,要認真鉆研,多讀些相關書籍,從作品寫作的時代背景上,從作者的其它作品中,深入體會作品的思想感情,真正把握其人文內涵。蘇霍姆林斯基說過:“為了上好一堂課,你一輩子都在備課。”
二、關注學生,處處用心
首先,要了解學生實際,做好課前設計。學習梁曉聲的《慈母情深》時,我發現文章雖然講的是孩子眼中的事,但當時三年自然災害時期的社會環境,老百姓生活的艱難程度,學生根本就不清楚,甚至連聽都沒聽說過,他們怎么能體會母親拿出全家人幾天的生活費讓孩子去買旁人眼中的閑書——小說《青年近衛軍》這件事所蘊含的那種深情呢?我知道本文選自梁曉聲的原小說《母親》,其中寫的大多是作者小時候的故事,非常感人,篇幅也適中。于是,學習本文前的周末,我打印了《母親.》發給學生,要求周日與家長共同閱讀,討論后在自己最有感受的的地方寫寫心里話。有了課前的這一大步,文中母親的形象一下子豐滿立體起來,同學們再去品味課文的語句,那短短的幾百個漢字似乎厚重了許多許多,課堂學習效果特別好。
其次,要抓住學生特點,大膽采用多樣學習方式。小學生表現欲強,愛與他人比高低,同時又特別看重別人的評價。于是,針對有些課文,我嘗試設計簡潔的教學環節,簡明的學習方式,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激起他們極大的學習興趣。如林清玄的《心田上的百合花》一文,通過寫百合花不顧雜草的嘲諷執意開花的事,贊揚了百合為實現自身價值,不屈不撓、堅持不懈的精神。文章語言清新優美,很適合朗讀。于是在掃除字詞障礙,課下預習誦讀的基礎上,當堂進行小型朗讀比賽。所有同學既是朗誦者又是評委。看朗讀者的認真,聽評判者的較真剖析,我感慨萬分:把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孩子們,他們是何等的歡悅、主動和自信啊。關鍵是在具體的比較評判中,學生掌握了有感情朗讀的技巧:通過音調的高低、語速的快慢、語氣的輕重,以及表情的變化才能真正把自己體會到的情感充分表達出來,進而感染他人,而且這樣的朗讀又進一步加深了學生對文本的理解。經過這種方式的學習,學生對文本的自悟能力、朗誦水平都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再者,要摸準學生心理,請哪個同學發言講究技巧。如果想鼓勵更多的孩子暢所欲言,就提問不回避老師目光也未舉手者。如果想激起多種思想碰撞,就請那些神色上明顯持不同意見者。如果有許多同學舉手,一般發言次數少的以及先舉手的優先。這樣,就可以保持學生在課堂上的參與熱情,提高教學效率。
三、讀寫結合,堅持練筆
閱讀文本,特別是閱讀名家名篇,既要學讀,又要學寫。所選的閱讀篇目是名家名篇,促使學生吸取和積累下大量的規范而優美的語言,為作文打基礎是一方面;另一方面,要引導學生從作者如何觀察生活,反映生活,文章構思,遣詞造句等方面學習文章的寫法,在閱讀課上體現讀寫結合,加強課堂小練筆。
從一年級到六年級要始終貫徹讀寫結合的原則,尤其要強調說和寫的訓練。大作文以外,要重視平時結合閱讀的小練筆。我一直主張在每一篇課文講讀過程中,除了讀書之外,要有10-15分鐘的時間進行聽、說、寫練習,就是由讀遷移到聽、說和寫,可以是內容的遷移,也可以是語言形式的遷移。教師要依據教材特點設計仿寫、改寫、擴寫、續寫等練筆實踐。這樣的小練筆,不但使學生練習了如何表達自己的感受,更說明了只有學生真正有了觸動,才能用語言表達出來。
閱讀一篇文章,既在思想上有所悟,心靈上有所凈化,又在語言上有所積累,寫作方法有所獲得,懂得 “情動而辭發”,那么閱讀課的實效就達到了。
提高語文課堂教學時效性的途徑和方法還有很多,作為新時代背景下的語文教師如果能不斷學習和反思,不斷探索和改進,讓學生真正成為課堂學習的主人,切實感受到學習語文的樂趣,那么我們就能真正達到語文課堂教學的實效,我們的語文課堂也會成為師生共享的最精彩的生命歷程!
參考文獻:
[1] 《語文課程標準》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制定,北京師范大學出版集團.2011年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