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元山
摘 要:教師應在教育教學過程中,根據年級特點、學生結構情況,有所側重把價值觀、道德等綜合素養(yǎng)滲透到教學過程中,完成對學生的情感教育。
關鍵詞:語文課堂;情感教育
中圖分類號:G632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2-7661(2014)04-109-01
新課程標注要求我們在教學中注重三維目標的的培養(yǎng):即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三維課程目標應是一個整體,三個方面相互聯(lián)系,融為一體。在教學中,既不能離開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過程與方法的知識與技能的學習,也不能離開知識與技能的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過程與方法的學習。為此教育行政主管部門依據課程標準相應出臺心得評價體系,包括對學校的的評價,對教師的評價,讀學生的評價等。讀學生評價方面,內容主要有道德品質、公民素養(yǎng)、學習能力、交流與合作、團結同學、勤奮進取、自尊自律等要素。它對學校和教師的要求是在三年內在課堂教學中必須分步驟、分階段完成這些目標的落實,真正把學生培養(yǎng)成德、智、美勞全面發(fā)展的建設者和接班人。因此,教師應在教育教學過程中,根據年級特點、學生結構情況,有所側重把以上內容滲透到教學過程中。完成對學生的情感教育。
如何進行情感教育,就得根據情況而定了,不可能每節(jié)課都花時間去講那些內容,因為是語文課,你不能把它上成政治課、德育課。語文課還是語文課。什么時候滲透,我們必須把握好關鍵點,這樣才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反之亦然。
我記得,有一回我在批改作業(yè)的和收看其它科目作業(yè)的時候,發(fā)現(xiàn)有部分學生直接把教師的名字寫在作業(yè)本封面的教師一欄,雖然名字只是一個符號,就是用來叫的、寫的,但從中國教育傳統(tǒng)尊師重教、尊敬長輩這一角度思考,我覺得這樣做還是不妥。于是當我在上《回憶我的母親》一課時,委婉的把這個問題解決了。具體方法是這樣的:在最后引導時,我說:課文中朱德母親是平凡的,也是偉大的。因此作者很敬重自己的母親。一代偉人如此,何況我們平凡人呢?我們也應該尊重、孝敬自己的父母親,包括長輩們。接下來我便問學生,教師算不算長輩,有說是,有說不是。我便用“一日為師,終身為父”這句古語加以引導。我說教師雖不是你們的父母親,但他們年齡比你們達,作為年長的朋友都應得到你們的尊重,何況是教你們知識的老師呢?這樣先前說不是的同學都異口同聲的回答應該尊重老師。我便反問他們,你們直接把教師的名字寫在作業(yè)本的封面上,這算不算尊重呢?學生們開始竊竊私語,最后他們說不是,有些同學悄悄拿出涂改液在那里該開了。
現(xiàn)代的學生,大多數(shù)是獨身子女,過著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的生活,有些甚至到了肩不能扛,手不能提的地步,一切都由父母包辦了,所以他們從未想到過父母的辛苦。針對這一點,在上《小巷深處》時,我注重了孝敬父母這一目標內容的培養(yǎng)。我上完課后,要求學生在課堂上說一句對父母感激的話,幾分鐘過去了,沒有一個學生愿意主動說。我想硬讓他們說出來,可能不現(xiàn)實,便在黑板上寫下“爸爸、媽媽,我愛您!”、“爸爸、媽媽,您辛苦了!”這幾個字,要求學生全體起立,看著黑板上的字齊聲念一遍。奇跡出現(xiàn)了,當學生坐下后,我便發(fā)現(xiàn)有幾個學生眼含淚水,面對此情此景,我很感動。因為在這個過程中,他們真正體會到父母的艱辛、不容易。我看準機會,因勢利導,要求知道父母生日的同學請舉手,進而要求給自己的父母過過生日的同學舉手,數(shù)了一下舉手的有十幾位同學。為了對這些同學進行鼓勵,要求全班同學為他們鼓掌,掌聲未停,我發(fā)現(xiàn)有些學生早已淚流滿面,而且還聽到了抽泣聲,當時我真是感動萬分,差點沒控制住自己。接下來便要求學生們回去候,為父母做一件事,哪怕是簡單的家務事也行。我知道,對于農村孩子,回去后不用說都會主動去一些事的,但其中有些街上同學,就不一定啦。第二天檢查,做的占了百分之九十五。雖然未達到百分之百,但我覺得已經很滿意了,說明很多的學生都進步了。我的目標也就實現(xiàn)了。
在閱讀教學中培養(yǎng)學生情感,《語文課程標準》指出:“閱讀教學的重點是培養(yǎng)學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賞和評價的能力。”然而,有感情的朗讀是培養(yǎng)這些能力得前提,這就意味著教師一定要巧妙地引導,讓學生讀出興致,讀出真情。在文字中流露出來的真情實感,在潛移默化中豐富學生的情感。中學語文教材中有許多文質優(yōu)的佳作,這就需要語文教師采多種方法,創(chuàng)設愉快的課堂氛,引導學生“披文入情”,走進作者情感世界,把作者寄寓的情感為自己的情感。我在教《白楊禮贊》時,用作者熱情謳歌白樹、熱情歌頌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北方抗日軍民的熾熱情感,聲情并茂地朗讀和講解課文。極強的藝術染力和真摯的感情力量,使學生受到感染,面部表情不斷化,由起初的平靜轉化為興奮再轉至喜愛,進而轉為振奮:“我要高聲贊美白楊樹!”學生發(fā)出了與作者相同的心聲,其教學效果是不言而喻的。這些素材事例比比皆是,只要教師以教材為依托,在恰當?shù)那榫诚聦W生進行情感教育,并適當?shù)丶右酝卣梗坏芴岣邔W生的文學素養(yǎng),而且能夠使學生融入到生動鮮活的情境中,去理解、感悟作品的情感空間。語文本身就帶有豐富的情感因素,好的文章能夠讓人傾情,凈化人的心靈,讓讀者與作者在心音互浸中產生聯(lián)想和感悟,進而形成積極的人生態(tài)度和正確的價值觀,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
通過以上事例,說明在學生成長的過程中,只交給學生知識是遠遠不夠的,如果只是這樣就會出現(xiàn)有知識沒素養(yǎng)的現(xiàn)象,有知識沒文化的怪現(xiàn)狀。馬加爵、藥家鑫不就是這樣的例子嗎?所以,我們在傳授知識的過程中,加強做人的教育,滲透德育,滲透法制教育,交給他們做人的道理,引導他們健康成長,使他們真正成長為對國家、社會、家庭有用的人。這才是教育的真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