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祥
摘 要:長期以來,語文課程資源結構單一,教材常被視為課程教學的唯一資源,教學時,教師往往過分依賴教科書和教參,影響了創造性的發揮。很多教師在作文教學中,利用最多的也是教材中的命題作文,并不重視學生有無親身生活體驗,也不很關注學生有無真情實感,關注的只是師生是否完成了這一教學任務,因此傳統作文教學形式單一,內容狹窄,嚴重影響了學生學習興趣的激發,影響了語文水平的提高。新《語文課程標準》的頒布,加大了課程內容的綜合性,加大了師生創造的空間,為語文教學注入了新的源泉?!墩Z文課程標準》指出:語文課程資源包括課堂教學資源和課外學習資源。自然風光、文物古跡、風俗民情,國內外的重要事件,學生的家庭生活,以及日常生活話題等也都可以成為語文課程的資源,拓寬了語文學習和運用的領域?!靶抡n標”綜合性學習內容的設置,便是實現這一標準的真正體現。下面,就“如何開發利用綜合性學習課程資源,提高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和能力”談一點粗淺的認識。
中圖分類號:G712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2-7661(2014)04-163-01
一、創造性地處理教材資源,激發學生學習興趣,開拓學生學習思路
傳統教材的處理,不外乎兩種方式:一是依綱照本,逐課學習,完成教學任務;或者大膽的進行單元學習,求同存異:但最終都是要體現出編書者的意圖來的。殊不知愛好讀書的學生早都走到了前面,再來學習如同嚼蠟(特別是編排在教材偏后的課文,有的同學不知已讀過多少遍,愿學的自不待言,不愿學的你是無法調動他的胃口的)。我在教學中就經常有意識的避開這種現象,對編寫者的意圖進行創造性的改編,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如我在教學“探險”單元時,發現學生早已把本單元的課文讀過好幾遍了,我一講到“探險”話題時,同學們并沒有被那些“探險家”的精神所感動,反而對探險的刺激津津樂道,我先是就勢利導,給了一節課讓他們探討這個問題,最終因親身體驗和材料積累太少而漸趨低谷。
二、充分運用網絡媒體資源,拓寬學生學習面,充實學生學習源泉
當今社會,五彩繽紛,瞬息萬變。學生感受最深、表現起來最得心應手的雖然是親身體驗的直接生活,但是電視、電影、網絡、書籍等媒體對學生的生活也產生了前所未有的巨大影響,為學生提供了及時而廣泛的間接生活體驗。特別是互聯網的逐步普及,為學生的學習提供了廣闊的空間。互聯網上豐富多采、日新月異的知識源泉,是學生取之不盡的素材庫。因此,如果我們能合理恰當地運用這些資源,可以拓寬學生生活面,為語文學習積累更多的素材。
三、有效利用校本課程資源,加強學科滲透,拓寬學習空間
應該說學校生活中,可開發的資源是相當多的,真可謂“學校處處皆教材”。 但是過去的語文教學視教材為圣書,關注書本,忽視人本,強調獨立,缺乏合作,每個人都是封閉的個體,使學生的作文思路變得越來越狹隘。新課標強調,語文學習應開放,留心處處皆語文,強調學科的交叉滲透。因此關注體驗學校生活是學習積累的捷徑。
當然,學校資源還應包括師生動態生成的知識。因為學生對問題、事物、現象的理解,需要有一個交流的過程,通過討論各自的見解,相互促進,相互啟迪,相互溝通,從而更好地學會表達語言。例如,寫《我在月球的一天》,讓學生針對所收集的資料展開討論,學生對天體、星星、月亮有了不同的感受。另,月亮在不同學生的眼里變的豐富多彩,他們描述月亮的特征,想象月亮的情感,創造月亮的童話,他們的對話雖然是支離破碎,但富有情趣,打開了思路,激發了學習與寫作欲望。
有效利用校本課程資源,不僅充分發揮了學生的主動性、積極性、獨立性和創造性,而且培養了學生的團隊協作精神和學語文的良好習慣,更激發了他們自覺學語文的興趣。它為學生提供了一個廣闊而愉悅的求知空間。
四、留心大自然、關注社會社區,開展實踐活動,積累學習源泉
生活是語文的源泉,語文的外延等同于生活。因此語文教學要突破教室、課堂生活圈,走進大自然,走向社會,讓學生在這廣泛的空間里吸納獨特感受,陶冶情操,磨練意志,形成態度,認識價值。旅游、參觀、訪問、調查都是學習語文的形式。 我曾多次引導并帶領學生走向街頭、書攤、市場、后山;假期隨父母旅游一些知名景點或一些不起眼的小山村(《感受自然》給學生提供了良好的機會);學生能把生活中的現實用語言文字表述出來即是語文學習。
社會是一個大家庭。人與人的交往,使學生對現實、對生活、對價值的認識不斷的改變和加深,讓學生把社會的體驗表達出來,這就走向了與做人相結合的道路。社會的交往,是情感的交往,是做事態度的交往,是價值取向的交往,因此語文學習也應重視交往的過程。在這交往的過程中,學生生成了獨特的體驗。學生很愿意把這種體驗表達出來,既反映了作文的真實,又反映了人生的態度。 如,為了上好《漫游語文世界》,學生通過走上街頭,學來了活生生的街頭語言,把它們再現于舞臺,并能批評指正人們不規范的言行;收集了大量的生活用語,也能對他們鑒賞品評;并且學以致用,寫出了很好的廣告用語及標牌、對聯等。
這樣,學生就不會只著眼于書本而是放眼大千世界,讓四海風云、五洲波瀾匯聚于眼底;開闊的視野、綜合的思想凝聚于腦際,形成恢宏博大的胸襟。老師也可放開手腳為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學生的語文能力而大顯身手。這樣一來,學生學得有味,老師教得有味,語文的教學便走上了良性循環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