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素提
摘 要:教師采用各種方式和手段,運用有效的教學方法,創設生動、有效的情境,讓學生體驗數學“生活”之味,感受數學“抽象”之趣,享受數學“成功”之樂。
關鍵詞:小學數學;教學有效性
中圖分類號:G658.4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2-7661(2014)04-216-01
教學有效性指在教學活動中,教師采用各種方式和手段,用最少的時間、最小的精力投入,取得盡可能多的教學效果,實現特定的教學目標,滿足社會和個人的教育價值需求而組織實施的活動。怎樣在有限的教學時間里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讓學生得到充分發展呢?
一、創設有效情境,體驗數學“生活”之味
布魯納認為:“學習是主動的過程,對學生學習的內因的最好激發是對所學材料的興趣,即主要來自學習活動本身的內在動機,就是直接推動學生主動學習的心理動機?!苯虒W情境的創設要能激發學生的探究欲望,不能一味追求華麗的畫面、動聽的音樂。而應更多的利用新教材本身,緊密聯系學生的生活實際,讓教學貼近生活,讓學生在生活中能看到數學,摸到數學,從而激發學生的求知欲望。如:在教學一年級《分類》時,我首先讓學生拿出課前已準備的自己最喜愛的東西(同學們帶來了布娃娃、機器人、蘋果、小汽車、……等許多自己喜歡的物體。)教師提問:“同學們都帶來了這么多好玩、好看、好吃的東西,應該怎樣分類擺放呢?”這時學生興趣盎然,各抒己見。生1:把這些東西都放在一起。生2:擺整齊。生3:把好玩的放在一起,好看的放在一起,好吃的放在一起。我抓住這個有利時機導入課題,探求新知。然后通過小組合作把學生帶來的東西進行分類,并說明分類理由,總結分類的方法。各小組操作完后,小組代表匯報結果,生1:我們組整理玩具有:汽車、火車、手槍……生2:我們組整理圖片有:奧特曼、機器人、哪吒……生3:我們組整理水果有:蘋果、梨子、香蕉……這樣將知識與實際生活密切聯系起來,巧妙地創設教學情境,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求知欲望,放飛了學生的思維,學生把自己好玩、好看、好吃的東西通過動手實踐、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參與知識的形成過程和發展過程,理解掌握了分類的思想方法,獲取了學習數學的經驗,成為數學學習活動中的探索者,同時也提高了學生的觀察能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數學教學內容大多可以在生活中找到適合小學生接受的原型,因此我們要從學生的生活背景出發,設計生活化的情境,使學生體會到數學的價值與魅力。
二、運用有效教法,感受數學“抽象”之趣
數學知識是抽象的,教師要利用科學有效的教學方法,教給學生科學的學習方法,提高課堂教學效率,使學生體驗到學習的快樂,有更充裕的時間去參加一些內容豐富、形式多樣的課外實踐活動,全面培養學生的綜合素質。教學時,我們要運用多種教學手段去吸引學生,用多種教學方法去感染學生,促使他們喜愛數學,愿意學習數學。
1、撥一撥,為學生釋疑解惑
《數學新課程標準》指出:教師是學習活動的組織者、引導者和參與者。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并不一定都是“一帆風順”的,當學生在學習上遇到困難時,教師的適時引導和適當點撥,有時候就像是及時雨,能令孩子茅塞頓開。如:教學二年級上冊《東南西北》。孩子們對“上北下南左西右東” 的知識不難理解,可是當出現:面向西時,后面是()、左面是()、右面是();面向北時,后面是()、左面是()、右面是()……這類問題時,大部分學生都陷入了困境,幾乎沒有孩子能很迅速的回答出正確答案。教學時,我通過美術課,讓學生制作簡易的方向盤,并在數學課上教學生如何使用方向盤:當面向西時,把臉面對方向盤,并把西朝上,就能很容易判斷出后面是東、左面是南、右面是北……。學會了這個方法,只要方向盤在手,孩子們就能很快的判斷出各個方向。這樣經過反復的練習,熟練以后就能不用方向盤了。實踐證明,教師的適時引導和適當點撥,能幫助學生更好、更快、更有效率的學習。
2、玩一玩,在玩中獲取知識
“好玩”是孩子的天性,在教學中,教師要盡可能多的創設活躍的學習氛圍和生動有趣的學習情境,讓學生能在“玩”中也學到數學知識。
教學《體積和體積單位》。我先讓學生模擬烏鴉喝水的實驗,給學生充裕的時間,學生把石子放入水中又拿出,拿出之后又放入,在意猶未盡的玩興中,學生們說“石子占據水的空間,大的石子占據的空間大,小的石子占據的空間小”。緊接著我又問到:“只有石子占據空間嗎?你能不能舉出一些其它例子?”學生馬上聯系到生活中,說:電視機占有一定的空間,水占有一定的空間,書占有一定的空間……,在學生意識到任何物體都占有一定的空間后,我馬上指出,這就是它們的體積,你能說說什么是物體的體積嗎?體積的概念就這樣從學生的口中說了出來。這一模擬烏鴉喝水實驗的過程看似沒有什么意義,但學生正是在這“玩”的過程中體驗到了什么叫做體積。
三、引導有效探索,享受數學“成功”之樂
布魯納說過:“探索是數學的生命線,沒有探索就沒有數學的發展?!弊灾魈剿鲝娬{學生通過自己的思考和探索,通過對知識產生和發展過程的感受與理解來獲取知識。教學中應以學生發展為中心,營造廣闊的空間,引導學生學會自主探索,讓每個學生都愿探索、能探索、會探索,從而培養學生自主探索意識和創新精神。例如:在教學“年、月、日”一課時,讓學生對近十二年的年歷通過看一看、比一比、說一說、想一想等方法進行自主探索,并將自己的發現寫在黑板上。當第一位小朋友寫上“我發現一年有12個月”后,其他小朋友的激情被調動起來了,走上講臺寫出自己的發現。課堂頓時沸騰起來,進而我讓學生通過小組合作自學書本上的知識后,再共同歸納出年、月、日的其他知識,然后我只是在學生寫出的各種發現中用紅色粉筆圈出了年、月、日的相關知識,就完成了本課的板書。什么樣的方法是最好的方法?在學生心中自己發現的方法是最好的方法。在自主探索中學生體驗到了成功的愉悅,感受自主探索的樂趣,這對學生以后再進行自主探索十分有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