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鳳玲
摘 要:小學綜合實踐活動是有效培養學生提出、發現問題,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的有效途徑。增強數學情感,提高學好數學的自信心。
關鍵詞:實際活動;意義;方案
中圖分類號:G622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2-7661(2014)04-241-01
依據數學課程標準學段、及課程實施意見的要求,數學每學期至少開展一到兩次數學綜合實踐活動。
結合我校承擔國家級課題《培養小學數學解決實際問題的研究》,開展了全校學生數學綜合實踐活動。為使活動有效、有序開展活動。學校對數學教師教學開展數學綜合實踐活動理論講座。使教師明確開展數學綜合實踐活動的意義。
為能較好培養學生發現和提出問題的能力,提高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轉變教師觀念,打破數學教學只局限教室的做法,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學生全員參與,培養學生觀察問題,動手、動腦,操作、推理、分析概括能力。
學校制定了數學綜合與實際活動方案,各年組依據數學人教版上冊教學內容,制定本年組數學綜合實踐活動方案。成立活動小組,以小組形式進行數學實踐活動。問題讓學生自己提出,學生參與活動方案的制定。活動遵循“問題——假設——驗證——結論這樣的程序。如三年組學生在校園內尋找四邊形、測量長方形、正方形的邊長,算出周長。有的小組測量自己的身高和體重。通過活動學生建立數感、量感。真正理解長方形周長內涵,掌握求長方形周長方法。
五年學生來到學校的花壇里,因為學校花壇有多種現狀的。學生先觀察個花壇是什么形狀。思考要求出它的占地面積,得測出那部分長度。學生實際操作,記錄測量數據。算出花壇的面積。學生研究解決不規則花壇的面積,學生自己出主意,提問自己提,辦法自己想,小組交流。學生把不規則形狀的花壇,劃分成幾部分規則圖形,運用學過的平行四邊形、三角形、梯形、長方形等知識,最后解決問題。
六年級實踐活動是在校園內尋找圓,算出周長、面積。學生提出怎樣知道學校甬路大柳樹的橫截面的面積。學生測量國旗臺占地面積。學校影壁墻圓洞門的周長、面積。研究解決。
學生在求半圓形花壇形周長、面積時出現困難。學生在求周長時,加不加直徑的長度,出現爭議,有的學生說加,有的學生說不加。教師因勢利導,讓學生回憶周長的概念,為了更好理解求周長,教師讓學生沿花壇走一周,當學生走一周后,學生茅塞頓開,明白求半圓的周長:C÷2+d。
總之,實踐與綜合應用活動幫助學生運用已有的知識和經驗,經過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解決與生活經驗密切聯系的、具有一定挑戰性和綜合性的問題,以發展他們解決問題的能力,加深對‘數與代數‘空間與圖形‘統計與概率內容的理解,體會各部分的聯系。
數學實踐活動使學生認識到數學學習和生活的聯系,切實體驗到身邊有數學,學會運用數學的思維方式解決日常生活中的實際問題,從而對數學產生親切感,增強學生對數學知識的應用意識,增進學生對數學的理解,培養學生勇于探索、勇于創新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