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少光
摘 要:以課堂教學為主渠道,以課題研究活動為載體、以點帶面,搭建科研交流平臺。
關鍵詞:解決問題;能力;成果
中圖分類號:G622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2-7661(2014)04-340-01
為了扎實有效開展國家級課題《培養學生解決實際問題能力的研究》,新華鎮小學校2013年學期初制定研究計劃。
以課堂教學為主渠道,以課題研究活動為載體、以點帶面,搭建科研交流平臺。為培養學生解決問題能力的提高為宗旨,大面積提高學生學習數學質量。
課題組領導深入課堂,進行聽評課活動,同參與課題研究的教師研討培養學生解決實際問題能力方式、方法。幫助學生建構數學模型。組織參與課題研究的教師進行每學期一次科研匯報活動,為使活動有效進行。每學期初制定科研課題研究匯報活動方案。匯報教師進行說課、講課、課題組成員參與聽評課。及時進行總結。孔焓琪老師的課題研究是培養中年級解決實際問題能力的研究,上課伊始創設數學問題情境。學生排成方陣每排(橫行)10人,每列8人,大屏幕閃爍三個方陣,根據大屏幕提供的數學信息,讓學生發現、提出問題:求三個方陣一共有多少學生參加體操表演。首先教師讓學生獨立思考解決問題,在進行交流,學生匯報。學生進行發散思維,有的學生求出一個方陣多少人,在求出一共多少學生。10×8×3。有的學生求出3個方陣每一橫排,多少人10×3,每一列8人,一共有多少人,10×3×8。有的學生先求出三個方陣每個縱列多少人8×3,每排10人,一共有多少人,8×3×10。著眼于充分調動與發揮學生的主動性,引導學生運用觀察、分析、綜合、歸納等方法去研究、去探索,在討論、交流中發現新問題、新知識、新方法,逐步解決所設計的問題。同時,教師作為參與者應主動參與學生的討論、交流,使問題不斷引向深入。在師生共同研究、共同提高的基礎上,引導學生對本節課所學內容進行反思、對知識進行整理,并對思想方法進行提煉,形成自己的觀點,不通過課堂的小結進一步鞏固和強化。形成解決問題的策略。2013年10月下旬,參與國家級培養學生數學解決實際問題能力的研究的數學教師依據學期研究計劃,數學課題研究成果匯報活動。由李春麗、陳志芳等七名教師教學課堂教學成果匯報。匯報的采取教師說課——講課——評課的流程教學。從教師角度分析。教師都轉變了觀念。調動學生積極性,使學生自主、合作、探究。問題是學生提出,學生經歷猜想、觀察、操作、推理、抽象、概括得出結論。結論自己找。使學生享受成功的喜悅,提高學生學好數學的自信心。例如李春麗老師教學《百分數與分數的互化》引導學生在復習小數和百分數互化的基礎上,讓學生回憶分數與百分數的關系,采取小組合作嘗試進行分數與百分數互化。學生群學、互相,引導學生揭示規律,總結方法。
引導學生解決生活中的百分數與分數互化問題。谷春海老師教學的《平行四邊形的面積》注重學法的指導:自主討論、小組合作、實際操作、觀察想象等學習方法,使學生親自探索,主動發現。通過經歷剪、移、拼。運用轉化的方法。把新知平行四邊形轉化成長方形,在操作過程中,理解變與未變的關系。面積未變,平行平行四邊形的底變成長方形的長,平行四邊形的高變成長方形的寬。學生通過合作探究推導出平行四邊形的面積公式。為防止學生思維定勢學生理解運用公式解決問題是平行四邊形不同的底對應高不同。讓學生在實際生活中解決平行四邊形的面積。劉艷群老師教學《分數的簡單計算》學生通過直觀、推理讓學生充分感知,然后經過比較歸納,最后概括算理,從而使學生從形象思維逐步過渡到抽象思維,進而達到感知新知、概括新知、應用新知、鞏固和深化新知的目的。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鼓勵學生積極發言和敢于質疑,引導學生自己動腦、動手、動口、動眼,使學生樂學,把數學課上得有趣、有益、有效
課堂里有認知的沖突、智慧的碰撞。學生的參與熱情十分高漲,思維狀態自然活躍。學生深深地吸引,自主探究的行為主動而積極。在合作探究、對比觀察,初步感知同分母分數加減法的計算方法,培養學生抽象概括與觀察類推的能力。張越老師上的《用百分數解決問題》學生在利用已學過的百分數的意義為基礎,用百分數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從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增強學生學好、用好數學的信心。從“舉一反三”的探究過程中,培養學生的觀察、分析、推理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