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圖/唐羽
長城之最司馬臺
文·圖/唐羽
最近,北京八達嶺和居庸關兩段長城被外媒評為“中國最擁擠的旅游景點”。其實,人跡罕至的“野長城”還是不少的,比如位于河北省灤平縣境內的金山嶺長城,其知名度是越來越高了,這大概緣于1992年11月15日,亞洲“飛人”柯受良駕駛摩托車成功飛越了金山嶺長城,圍觀者愛屋及烏,金山嶺從此植入人們的記憶。而近些年來,則不斷有富有探險精神的驢友在此攀登野長城而遭受不測的消息傳來,增加了它的神秘性與誘惑力。在金山嶺以東并與之相連的司馬臺長城,名氣不怎么大,但一直悄悄地培育著自己的粉絲,頗有后來者居上的勢頭。
司馬臺長城位于北京市密云縣東北部的古北口鎮境內,距離北京市中心約120公里。它東起望京樓,西至后川口,全長5.4公里,沿山脊分布著35座敵樓。整段長城構思精巧,設計奇特,結構新穎,造型各異,獨具“險、密、奇、巧、全”五大特點。著名長城專家羅哲文教授曾經在踏訪后大加稱贊:中國長城是世界之最,而司馬臺長城又堪稱中國長城之最。
上個月我與幾個朋友前往北京密云縣,在考察正在開發建設的古北水鎮的同時,也抽空去爬了爬司馬臺長城。這天正好高溫,艷陽高照,蟬噪聲聲,但擋不住我們登高的熱情。從小鎮坐車到長城腳下只需短短十幾分鐘,在山腳下架設了從法國引進的高山纜車,上升角度頗陡,拔地而起的感覺應該很刺激,但我們還是選擇了有利地形,一陣狂呼后,爭先恐后地向著山峰登臨。
經過半個多小時的奮力攀爬,我們大汗淋漓、氣喘吁吁地摸到了長城的墻體,一塊塊砌得十分密致的長城磚,以慣有的沉默歡迎遠道而來的游子。磚縫里鑲嵌著當年工匠們仔細灌進去的石灰糯米漿,在日曬雨淋數百年之后,泛著蒼茫而溫潤的象牙色。我們還在許多磚上看到了銘文:大明萬歷五年、大明……
司馬臺長城是值得攀登的,更值得挺立風中極目四望,領略長城內外的景色,吟詩懷古長嘯勵志。我們從導游小姐那里得知,這是唯一一段保留明長城原貌的古長城!
史料記載,司馬臺長城始建于明洪武初年,又經薊鎮總兵戚繼光和總督譚倫加固。這一帶山勢陡峭,地勢險峻,所以工程相當浩繁。由于其特殊的地形條件和工匠們的創造性勞動,司馬臺長城隨著刀鋒般的山脊一路奔馳,寬的地方可以走馬,窄的地方只容一人通過,隆時起似虎嘯原野,蹲伏時如潛龍在淵,相當有看頭。更有看頭的是一座座大小不同、形態各異的敵樓,因地制宜地建立在各個制高點上,威風凜然,冷峻挺拔。敵樓的觀察口有三眼四眼之分,視野開闊。墻體極厚,外觀樸實無華,但每個不借助一釘一木的磚砌藻頂卻不同尋常,有方有圓有六角形等,靠每塊磚的緊密相咬,體現了高超的建筑力學與深厚的建筑美學。我們看到不少敵樓的墻體墻角有些坍塌,但藻頂一般都完好無損,在上面甚至足以承受十多人的重量。與八達嶺長城相比,司馬臺長城整體的起伏更大,既有人所常見的“城墻類型”,也有適應懸崖峭壁的山勢而建的“半邊墻類型”;既有隨緩坡而舒展的馬道,也有陡坡上以大階梯疊進的“天梯”,從一個敵樓走到另一個敵樓,往往要經過很大的落差,攀爬起來就相當吃力啦。這樣的走勢,在整條萬里長城之中也是罕見的。
我們登上第四個敵樓,山下古北水鎮的景色盡收眼底,村莊冒著淺紫色的炊煙,一派恬靜悠然。再進入第六個敵樓,樓分上下兩層:上層是瞭望臺,下層是戌邊將士住房,南墻三眼,北墻設有射箭孔。整個敵樓用大方石塊砌成,敦實堅固,氣度不凡。再看看連綿不斷的燕山山脈奔涌而起,疊起無數奇幻景觀。放眼遼闊的華北平原,一直伸向目力不及的天際,在這壯闊的景色中,不由得讓人浮想聯翩,值得長吟短嘯。
司馬臺長城1987年被列入世界遺產名錄,屬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是我國唯一保留明代原貌的古建筑遺址。
司馬臺長城因開發得較晚,吸取了前人的教訓,故從一開始便定下了“整舊如舊,整殘如殘”的宗旨,對墻體和敵樓除了必不可少的維護加固之后,都以保留殘損頹舊的外貌為原則,沒有假古董的刺目感。司馬臺長城的修復工作受到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高度評價。不過,為保證游客的安全,當地旅游部門在每個敵樓都配備了一名保安員,及時提醒游客不要太靠近已經坍塌的墻體和很容易飛身而出的射擊口。
在我們準備離開時,得知山下來了一群絕色美女,她們是某個國際著名品牌請來的模特兒,準備在這里身穿比基尼,倚山而立,拍一張足夠驚艷的大片。
感謝讀者朋友和攝影愛好者對 “鏡界”欄目的關注與支持,歡迎大家踴躍投稿。投稿要求:字數800~1000,照片10張以上。
微信號:shc0120
郵箱:mapwowo@163.com
電話:021-61851212 沈海晨
欄目主持人:沈海晨 mapwowo@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