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鋒鍔,林集榮,楊逸峰,辜樹勇
(潮安縣人民醫院普通外科,廣東潮州 515638)
腹腔鏡下結腸癌切除術治療高危結腸癌的臨床價值
潘鋒鍔,林集榮,楊逸峰,辜樹勇
(潮安縣人民醫院普通外科,廣東潮州 515638)
目的探討腹腔鏡下結腸癌切除術應用于高危結腸癌患者治療的價值。方法以我院2011年1月至2013年1月間收治的50例高危結腸癌患者為研究對象,隨機將其分為觀察組與對照組各25例,觀察組行腹腔鏡下結腸癌切除術,對照組行傳統開腹手術。比較兩組患者手術效果、術后恢復情況、并發癥發生率及衛生經濟學指標間的差異。結果觀察組患者手術效果、治療費用與對照組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患者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術后住院時間少于對照組,術后恢復情況優于對照組,其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腹腔鏡可以在高危結腸癌患者切除術中起到良好作用,其在保證手術效果的情況下,創傷更小、患者術后恢復更快、并發癥發生風險更低。
腹腔鏡;結腸癌;高危
隨著社會的發展,我國人群疾病譜已發生了重要變化,惡性腫瘤的發病率呈現逐年上升趨勢[1]。結腸癌是臨床上常見的消化道惡性腫瘤之一,有較高的發病率[2]。隨著微創外科的發展,腹腔鏡等手術技術在臨床上已有廣泛的應用,包括結腸癌切除術等都已廣泛采用腹腔鏡的方式替代傳統開腹手術方式[3-4]。但同時我們也應認識到,目前并不是所有的患者都適用于腹腔鏡,仍有一部分患者需要進行開腹手術[5]。具體到結腸癌切除術,肥胖、高齡及其他系統合并癥都是腹腔鏡手術的高危風險因素,而在此方面的研究,則尚不全面[6]。本文以我院近年來收治的高危結腸癌患者為研究對象,就腹腔鏡下結腸癌切除術應用于高危結腸癌患者的治療價值做一探討,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選取我院2011年1月至2013年 1月間收治的50例明確診斷為高危結腸癌患者為研究對象,其中男性34例,女性16例;年齡48~75歲,平均(61.95±5.48)歲;高齡者14例(年齡≥65歲),肥胖者13例(BMI≥28),合并心肺系統慢性疾病者21例,合并2型糖尿病者15例,有腹部手術史者12例。AJCC分期:2a期14例、2b期11例、3a期4例、3b期6例、3c期8例、4期7例。為保證研究對象同質性,我們要求所有患者均為首次進行結腸癌根治術,在治療前一年內無住院史,患者術前生活基本可以自理,神志清醒。隨機將研究對象分為觀察組與對照組各25例,兩組患者在性別、年齡、合并癥及AJCC分期方面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具有可比性。本研究方案上報醫院倫理委員會批準,所有患者均簽署知情同意書。
1.2 研究方法所有患者均進行相應術前準備與護理,觀察組患者使用腹腔鏡下結腸癌切除術進行手術,手術方法嚴格按照中華醫學會外科學分會腹腔鏡與內鏡外科學組在2006年制定的操作指南進行,在患者麻醉后,建立人工氣腹,根據患者的病灶位置做3~4個穿刺孔,之后在腹腔鏡下從根部游離該病灶區域主要血管后,對結腸進行游離及對該區域進行淋巴結清掃。在完成切除病灶部位結腸后,使用吻合器吻合。對照組患者使用傳統開腹手術方式進行切除。
1.3 觀察指標(1)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及淋巴結清掃個數;(2)患者術后下床活動時間、術后引流管留置時間和術后禁食時間;(3)患者術后并發癥發生情況;(4)患者住院時間和治療費用。
1.4 統計學方法所有數據經Epidata雙向核查輸入計算機,使用SPSS17.0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s)表示,組間各指標比較使用兩獨立樣本t檢驗,率的比較采用χ2檢驗,α=0.05。
2.1 兩組患者手術情況比較結果顯示,觀察組患者手術時間和術中出血量少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而兩組患者淋巴結清掃情況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手術情況比較(±s)

表1 兩組患者手術情況比較(±s)
例數25 25組別觀察組對照組t值P值手術時間(min) 121.12±32.18 178.26±39.98 5.57<0.05術中出血量(ml) 132.23±43.87 217.76±41.63 7.07<0.05淋巴結清掃(個) 12.27±3.84 13.11±4.37 0.72>0.05
2.2 兩組患者術后恢復情況比較結果顯示,觀察組患者術后禁食時間、下床活動時間和術后引流管留置時間皆少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術后恢復情況比較(d,±s)
例數25 25組別觀察組對照組術后禁食時間2.12±1.12 3.18±1.03下床活動時間2.37±1.38 4.28±1.73術后引流管留置時間4.12±2.18 6.58±2.01 t值P值3.48<0.05 4.32<0.05 4.15<0.05
2.3 兩組患者并發癥發生情況比較結果顯示,兩組患者共有14例發生不同程度的術后并發癥,并發癥發生率為28.00%,所有發生并發癥的患者經治療后均痊愈。其中觀察組3例患者發生術后并發癥,發生率為12.00%,對照組11例發生術后并發癥,發生率為44.00%,經χ2檢驗,兩組患者術后并發癥發生率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6.35,P<0.05)。
2.4 兩組患者衛生經濟學指標比較結果顯示,觀察組患者術后住院天數少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而兩組患者總治療費用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患者衛生經濟學指標比較(±s)

表3 兩組患者衛生經濟學指標比較(±s)
例數組別術后住院時間(d)治療費用(萬元25 25觀察組對照組t值P值7.11±2.48 9.37±3.83 2.48<0.05 ) 3.12±0.76 2.85±0.65 1.35>0.05
傳統開腹手術進行結腸癌切除術通常切口較大,會增加對患者的創傷,同時由于手術步驟較多,手術操作對周圍組織的影響也較大,會延長手術時間,增加手術風險[7]。相比于傳統手術,腹腔鏡有效的解決了如上問題,因其微創性,術中損傷更小、術后恢復更快,患者罹患其他并發癥的機會也更小[8];同時,由于其傷口較小,除可降低感染風險外,還更容易被患者接受,患者術后反饋更好[9]。目前,關于腹腔鏡應用于結腸癌根治術的臨床效果已有大量研究。但同時我們發現,對腹腔鏡治療高危結腸癌患者的效果存在一定爭議[10],對其是否能在保證手術安全的情況下達到理想的效果存在疑問,相關文獻也較少。在本研究中,我們針對高危結腸癌患者使用腹腔鏡與開腹手術對比的對照研究方法,對腹腔鏡下高危結腸癌根治手術的效果進行了研究,并取得了較為滿意的結果。
本研究結果顯示,在兩組患者手術情況的比較中,觀察組患者手術時間和術中出血量少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兩組患者淋巴結清掃情況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筆者認為,腹腔鏡對于高危結腸癌,可以在保證手術效果的情況下縮短手術時間,降低術中出血量,而后兩者是減小患者手術創傷的主要表現。同時,本研究結果顯示,在兩組患者術后恢復情況的比較中,觀察組患者術后禁食時間、下床活動時間和術后引流管留置時間皆少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這說明使用腹腔鏡治療高危結腸癌可以縮短患者術后恢復進程,加快患者術后恢復速度,而這一點,在臨床工作中具有重要意義。在并發癥的比較中,觀察組患者并發癥發生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筆者認為,這一方面是腹腔鏡微創的體現,同時另一方面也是觀察組患者術后恢復情況較好的原因。在衛生經濟學指標的比較中,觀察組患者術后住院天數少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兩組患者總治療費用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這說明腹腔鏡手術并不會增加患者醫療成本,雖然腹腔鏡手術費用較開腹手術高,但腹腔鏡手術后患者恢復更快,并發癥發生危險更低,所以極大的降低了患者手術后的醫療花費,進而在總治療費用方面兩組患者未體現出差異。
綜上所述,腹腔鏡可以在高危結腸癌患者切除術中起到良好作用,其在保證手術效果的情況下創傷更小、患者術后恢復更快、并發癥發生風險更低,值得在臨床上推廣使用。
[1]任建松,李倩,關鵬,等.中國2008年消化道常見惡性腫瘤發病、死亡和患病情況的估計及預測[J].中華流行病學雜志,2012, 33(10):1052-1055.
[2]毛寶宏,白亞娜,劉玉琴,等.老年人群主要惡性腫瘤疾病負擔分析[J].中國老年學雜志,2013,33(15):3722-3723.
[3]周利群,方冬.單孔腹腔鏡在泌尿外科的應用現狀與進展[J].北京大學學報(醫學版),2012,44(4):497-500.
[4]趙勇.腎囊性疾病的腹腔鏡治療進展[J].海南醫學,2011,22 (3):142-144.
[5]Chang GJ.Emphasizing surgery for colon cancer[J].Dis Colon Rectum,2013,56(7):805-807.
[6]梁天成,付文廣.重復發生結腸癌3次一例報道[J].海南醫學, 2013,24(1):144.
[7]蔣磊,孫宏治,王巍,等.腹腔鏡結腸癌根治術與開腹手術的臨床療效對比研究[J].中國全科醫學,2012,15(8):871-873.
[8]趙麗瑛,王亞楠,余江,等.腹腔鏡結腸癌切除術對比開腹手術的安全性和長期生存分析[J].中華外科雜志,2013,51(4):314-319.
[9]Storli KE,S?ndenaa K,Furnes B,et al.Outcome after Introduction of Complete Mesocolic Excision for Colon Cancer Is Similar for Open and Laparoscopic Surgical Treatments[J].Dig Surg,2013,30 (4-5):317-327.
[10]楊霞,杜愛民,王詠梅,等.下消化道高危癥狀對結腸癌的預測價值[J].胃腸病學和肝病學雜志,2012,21(10):957-959.
Clinical value of laparoscopic colectomy in the treatment of colonic cancer in high-risk patients.
PAN Feng-e, LIN Ji-rong,YANG Yi-feng,GU Shu-yong.Surgery Department of Chaoan People's Hospital,Chaozhou 515638, Guangdong,CHINA
ObjectiveTo analyse the effect of laparoscopic colectomy in the treatment of colonic cancer in high-risk patients.MethodsFifty patients with high-risk colonic cancer were divided into observe group and control group.The laparoscopic was used in the observe group,and the control group used laparotomy.The two groups were compared with each other in clinical effect,postoperative recovery,complications and health economics indicators. ResultsThere wa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t between the two groups at clinical effect and the cost of treatment(P>0.05).The complications and the hospitalization days of the observe group were significantly less than that of the control group(P<0.05).The postoperative recovery degree of the observe group was significantly better than that of the control group(P<0.05).ConclusionLaparoscopic colectomy will bring a satisfactory effect in the treatment of high-risk patients with colonic cancer,with the same clinical effect,better postoperative recovery degree and less complications.
Laparoscopic;Colonic cancer;High-risk
R735.3+5
A
1003—6350(2014)11—1654—03
10.3969/j.issn.1003-6350.2014.11.0640
2013-10-24)
潘鋒鍔。E-mail:e51248@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