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建成橄欖型分配格局問題研究

2014-05-06 07:56:51李培林張翼
江蘇社會科學 2014年5期
關鍵詞:分配

李培林 張翼

建成橄欖型分配格局問題研究

李培林 張翼

在居民收入基尼系數還處于高位徘徊狀態時,橄欖型分配格局的建立,就必須借助于國家的治理之手。在市場的初次分配中,提升城鄉居民生產要素所得報酬收入;在政府的再分配中,提升個人所得稅的稅基。在尚未推出財產稅(比如不動產持有稅、遺產稅)的情況下,強化政府的轉移支付功能與社會保險的再分配功能。另外,還應該適時強化家庭的再分配功能,實行勞動者既可以以個人報稅、也可以以家庭平均收入報稅的調節制度。唯有綜合使用各種手段,才能在“提低”、“穩中”、“控高”,達到建構橄欖型分配格局的目的。

構建 橄欖型分配格局 形成機制

一、收入差距問題依然嚴重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維持了長達三十多年的經濟增長,成功跨越了低收入陷阱,在成長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的同時,也步入了中高收入國家的行列。但是,社會平均意義的中高收入水平,卻暗含著比較嚴重的居民收入差距。如何順利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將中國成功導入現代化國家的行列,就成為收入分配問題研究的核心課題,也應為現代社會治理體系的核心內容。

根據國家統計局公布的數據,2003-2013年全國居民收入基尼系數[1]基尼系數(或稱洛倫茨系數)是20世紀初意大利經濟學家基尼根據洛倫茨曲線提出的衡量收入分配差異程度的一個指標,其值為0~1。越接近0就表明收入分配越是趨向平等,反之,收入分配越是趨向不平等。按照國際一般標準,0.4以上的基尼系數表示收入差距較大,當基尼系數達到0.6時,則表示收入懸殊。一直在高位徘徊:2003年是0.479,2005年為0.485,2010年為0.481,2011年為0.477,2012年為0.474,2013年為0.473。僅從數據上看,自2009年之后有下降趨勢,但下降幅度與社會預期相比,還十分有限。

與此同時,某些研究機構也根據自己的調查,發布了其基于學術分析而得到的基尼系數。雖然各個學術機構觀察到的基尼系數存在差異,但從趨勢分析上,也可以對全國的收入差距作出某種程度的估計。

西南財經大學與中國人民銀行總行金融研究所進行的“中國家庭金融調查”項目,通過對2010年采集到的數據研究發現,全國居民收入的基尼系數是0.61。這大大高于國家統計局公布的數據,也是迄今為止學術界公布的最高值。北京大學中國社會科學調查中心調查所得的2009年全國基尼系數為0.514。中國人民大學中國調查與數據中心調查所得的2009年全國基尼系數為0.555。后來,北京大學中國社會科學調查中心又發布消息稱2012年中國的基尼系數為0.49。應該說,學術界基于抽樣調查得到的基尼系數值,都高于國家統計局發布的值。

那么,如何看待中國居民收入的變化趨勢呢?能不能基于國家統計局的數據將之估計為逐漸縮小的趨勢呢?對此,學術界有這樣兩個相互矛盾的研判:第一,認為中國2000年之后的收入差距長期徘徊在0.48左右。數據變化的差異,只是一次調查與另外一次調查的差異,并不代表趨勢性的結果。第二,認為中國居民的收入差距雖然在高位徘徊,但最近幾年有了縮小的趨勢。長期進行收入差距動態變化趨勢跟蹤分析的北京師范大學中國收入分配研究院執行院長李實就認為:現在還很難判斷收入差距在趨于縮小[1]李實:《理性判斷我國收入差距的變化趨勢》,光明網,http://www.gmw.cn/xueshu/2012-11/05/content_5582848_2. htm,最后訪問日期:2014年5月23日。。

2014年初,國家統計局分別公布了全國分城鄉的五等份居民收入分布數據,按城鎮居民五等份收入分組,低收入組人均可支配收入為11434元,中等偏下收入組為18483元,中等收入組為24518元,中等偏上收入組為32415元,高收入組為56389元。

按農村居民五等份收入分組,低收入組人均純收入為2583元,中等偏下收入組為5516元,中等收入組為7942元,中等偏上收入組為11373元,高收入組為21273元。如果將中國城鎮最高20%的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除以農村最低20%的家庭人均純收入,則會發現相差達21.8倍多。

對收入差距的最經典分析,來自洛倫茨曲線。在將坐標的橫軸視為全社會人口的百分比分布,而將縱軸視為人均收入的分布時,從原點開始的45度對角線就代表了理想的均等化分布,而對角線之下的曲線則代表了事實上存在的收入差距,偏離對角線越遠,則預示收入差距越大。如圖1所示,曲線A所形成的基尼系數就小,曲線B所形成的基尼系數就大。

基于這一判斷,所有國家在調整收入差距(即為了縮小收入差距而采取措施)時,基本上都是“提高低收入群體的收入,控制高收入群體的收入”。因此,要形成橄欖型分配格局,就不必提前預設各群體的具體收入額度,而只要在收入的動態變動中有意識地提高低收入階層的收入,加大對高收入階層的再分配調節能力即可。

圖1 洛倫茨曲線與收入差距示意圖

二、橄欖型分配格局的提出與細化

正因為認識到了“提低”和“控高”是縮小收入差距的主要舉措,最近一個時期以來,黨和政府出臺了一系列文件政策,力圖盡快縮小日益擴大的收入差距。

從黨的十六大報告針對“收入分配關系尚未理順”[2]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編:《十六大以來重要文獻選編》(上卷),〔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05年版,第4頁。的問題,提出“推進收入分配制度改革”[3]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編:《十六大以來重要文獻選編》(中卷),〔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06年版,第787頁。,強調要“堅持效率優先、兼顧公平”,并特別提到要“加強對壟斷行業收入分配的監管”,“完善和規范國家公務員工資制度,推進事業單位分配制度改革”[1]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編:《十六大以來重要文獻選編》(上卷),〔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05年版,第475頁。。到黨的十七屆三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推進農村改革發展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提出到2020年農村改革發展的基本任務是“農民人均純收入比2008年翻一番,消費水平大幅提升,絕對貧困現象基本消除”[2]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編:《十七大以來重要文獻選編》(上卷),〔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09年版,第672頁。。再到黨的十八大報告在“共同富裕”的框架下再次提出“著力解決收入分配差距較大問題”。同以往相比其闡述更加強調公平:“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兼顧效率和公平,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并著重將深化收入分配體制的改革總結為“兩個同步”和“兩個提高”——“努力實現居民收入增長和經濟發展同步、勞動報酬增長和勞動生產率提高同步,提高居民收入在國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勞動報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3]胡錦濤:《堅定不移沿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前進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而奮斗——在中國共產黨第十八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15、36頁。。并首次提出城鄉居民收入倍增計劃,到2020年,實現國內生產總值和城鄉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的目標。

2013年2月國務院批轉的《關于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的若干意見》,細化了黨的十八大的目標,提出的具體目標是“扶貧對象大幅減少,中等收入群體持續擴大,‘橄欖型’分配結構逐步形成”,“力爭中低收入者收入增長更快一些,人民生活水平全面提高”;同時指出,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優化收入分配結構,構建擴大消費需求的長效機制,是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迫切需要。

2013年11月閉幕的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在“推進社會事業改革創新”框架下進一步闡述了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的途徑:“規范收入分配秩序,完善收入分配調控體制機制和政策體系,建立個人收入和財產信息系統,保護合法收入,調節過高收入,清理規范隱性收入,取締非法收入,增加低收入者收入,擴大中等收入者比重,努力縮小城鄉、區域、行業收入分配差距,逐步形成橄欖型分配格局。”[4]《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中央人民政府門戶網站,http://www.gov.cn/jrzg/2013-11/15/ content_2528179.htm,最后訪問日期:2014年6月16日。

那么,什么是橄欖型分配格局呢?從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的精神可以看出,“橄欖型分配格局”是與“金字塔型分配格局”相對應的分配格局,或者是與收入差距擴大型分配格局相對應的分配格局。在橄欖型分配格局中,低收入階層會在社會安全網的支持下改善消費狀況,接近中產階層的生活;高收入階層會在一系列再分配政策調控下,縮小其與其他階層之間的收入差距。由此可見,中等收入群體或中產階層在這一格局中會日益擴大,而處于兩端的階層則都會縮小。這是防止貧富兩極分化的收入分配格局,也即橄欖型分配格局。

三、對初次分配與再分配現實效果的檢視

市場競爭必然會導致收入差距的擴大。眾所周知,為穩定社會發展,使廣大人民群眾共享改革開放的成果,我們必須綜合利用國家治理體系,貫徹“提低”“擴中”“控高”策略,逐步縮小收入差距,促使中等收入群體或中產階層成為占人口比重最大的社會階層。但是,在頂層設計制定了大政方針的前提下,為什么從黨的十六大到十八大的將近20年中,收入差距還沒有從根本上縮小呢?

除發展階段的影響外,在操作層面的政策投入不外乎有兩種,其一是在初次分配環節縮小收入差距,其二是在再分配環節縮小收入差距。以下我們分別討論之。

1.市場的初次分配作用。所謂初次分配,就是各個主體在市場參與中基于供求關系與自身的討價還價能力而形成的收入分配,主要有這樣三個部分:第一,城鄉居民生產要素所得報酬收入;第二,政府利用國家權力對商品與服務的生產和再生產所征收的生產稅、進口稅形成的初次分配收入;第三,企業在扣除折舊或固定資產消耗和其他運營成本及稅后的凈營業盈余形成的初次分配收入。

從表1可以看出,國家通過稅費拿走的那部分收入占比較高。企業因為資本的強勢也相應分到了較多的份額。再看勞動者報酬占GDP比重的變化,就會發現:2000-2012年,勞動者報酬所占份額處于波動下降的態勢之中。雖然在最近幾年稍有回升,但仍然不如2000年。如果將2000年勞動者報酬所占比重與2012年的相應值加以比較,就會發現其仍然相差8.5%(54.1%-45.6%)。即使在剔除了統計口徑變化的影響因素之后,勞動者報酬所占份額也不高。比如在美國,勞動者報酬占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就達到了70%左右,其他市場經濟較成熟的國家也有54%-65%。

表1 收入法核算的勞動者報酬占國內生產總值比重單位:%

反過來,營業盈余卻在2000-2012年有了非常顯著的增長。雖然在最近幾年有所控制,但仍然在2012年高達25.66%。從這里可以看出,在市場經濟的競爭中,資本方的討價還價能力高于勞方。

因此,在初次分配中,除對勞動者個人的因素要加以考慮外,還需要在整個宏觀視野中,考慮提升勞動者報酬所占的比重。在勞動者報酬所占份額較低的情況下,即使調整了勞動者之間的分配關系(比如基于人力資本差異而形成的差距,或勞動者基于地區差異而形成的差距),也不能有效提升勞動者的收入而拉動消費。因此,要形成橄欖型分配格局,就必須關注這一點,唯有勞動者報酬在初次分配中所占比例得到提升,以農民和農民工為主要代表的工人階級的收入才會有所保障,并通過代際教育支持,將自己的子女轉化為中等收入階層的可能性也才會增加(教育投資,也會增加其家庭成員的人力資本)。

2.政府的再分配作用。所謂再分配,就是通過非市場之手——政府或其他主體在初次分配后進行的分配。通常政府采用的手段主要有:第一,收入所得稅,即居民和企業等各個收入主體當期得到的初次分配收入應支付的所得稅、利潤稅、資本收益稅和定期支付的其他經常收入稅。第二,財產稅,即居民等財產擁有者,根據現有財產狀況,依法繳納的動產稅和不動產稅,如房產稅、遺產稅等,政府以此對居民收入進行的調節屬于存量調節。第三,社會保險,即居民為維持當前和未來的福利而向政府組建的社會保險或各個單位建立的基金所繳納的款項,如失業保險、退休保險、醫療保險等。第四,社會福利,即居民從政府獲取的、維持最基本生活的收入,主要包括低保金、撫恤金、生活困難補助等各類救濟金。第五,各類轉移支付,包括政府內部轉移收支,本國政府與外國政府、國際組織之間的援助、捐贈、會費等。所以,從這里可以看出,再分配手段主要由政府調控使用,這也是政府部門進行宏觀管理以保持社會穩定的主要治理機制。

分析近期的研究可以看出,中國的個人收入所得稅,在2011年將稅基提高到3500元之上時,只有2400萬人在納稅。雖然最近幾年人均收入有所提高,但納稅人到底有多少還需要查考。李實在研究中認為,個人所得稅對收入差距的調控能力有限[1]http://www.gmw.cn/xueshu/2012-11/05/content_5582848.htm。。企業所得稅雖然能夠征收,但為了鼓勵就業,為了發展經濟,也沒有起到應有的作用。而對房屋等不動產的持有稅,也正在研究當中。所以,真正能夠在普遍意義上起作用的政府干預措施,就是社會保險和社會福利。但是,最近幾年多項研究發現,社會保險尤其是征繳占比相對較高的企業職工養老保險,不但沒有起到縮小收入差距的作用,反倒有拉大收入差距的趨勢。畢竟,其制度設計的初衷,是以勞動者個人的工資為標準按比例征繳的,即使考慮以社會平均工資的60%-300%實際繳納,那下限與上限之間不同的繳費率,也會拉開退休金的實際差距。比如,那些以300%為基數繳費的企業,就會比以60%為基數繳費的企業高出許多。體制合并后的居民養老保險也存在同樣的問題——城鎮居民養老保險的退休金較高,農村居民養老保險退休金較低——繳費與待遇掛鉤,本身就激勵了收入較高階層的參保積極性。除此之外,公務員和事業單位工作人員的退休金又高于企業職工的養老金。這樣,養老保險體系的多軌運行及籌資模式的差異,以及其獲得的政府財政轉移支付額度的差異,使養老保險蘊含了老年時期退休金或養老金收入的不平等。

3.居民的家庭再分配。在中國廣大農村,家庭本身既是一個生產單位,也是一個分配和再分配單位。家庭成員之間的合作勞動通過對農作物收獲的影響而決定家庭基于農業生產的收入。家庭內部的協議決策影響其成員之間的分工與合作。在城市中,家庭成員在進入不同企業并以個人的勞動參與而獲得收入之后,也會將收入所得“部分”或“全部”貢獻于家庭的消費與儲蓄。所以,家庭具有很強的收入再分配功能。如果不計收入來源,而將其均等化為每一個成員的人均貨幣表現時,我們可以得到表2的信息:在2012年,從“困難戶”到“最高收入戶”,其家庭人口數是趨于減少的。比如,“最低5%的困難戶”,其家庭平均人口數為3.33人,“較低收入戶”的家庭平均人口數是3.21人,“中等偏下戶”是2.99人,“中等收入戶”為2.80人,“中等偏上戶”為2.67人,“較高收入戶”為2.58人,“最高收入戶”為2.52人。這就是說,在家庭成員中的勞動力人口將勞動所得分配給家庭成員時,家庭成員越少,家庭成員中的就業面越高,其家庭成員的人均收入就越高,反之亦然。

從“平均每一個就業者負擔人數”行可以看出,在收入最低5%的困難戶那里,該值為2.75人,但在10%的“最高收入戶”那里,該值則為1.59人。從最低收入到最高收入,負擔人數逐步降低。這從一定程度上說明:家庭就業者負擔人數越多,則越貧困;負擔人數越少,則人均收入相對較高。這就是說,家庭具有很強的收入再分配功能。于是,如何利用稅收、救助、社會扶持等治理杠桿,提升低收入家庭的平均收入水平,對橄欖型分配格局的形成具有非常重要的調節作用。

通過對初次分配與再分配現實效果的討論,我們可以看出:第一,在初次分配中,勞動者報酬所占份額還比較小。在資本與勞動者報酬的博弈中,資本得到的份額即營業盈余增長較快。所以,初次分配調整的主要方向,就是提升勞動報酬所占份額。在稅收政策不變的情況下,因為營業盈余所占份額增長很快,可以考慮將其控制在一定比例,使勞動者報酬所占份額上升。這樣,國民收入在初次分配中所占比重才有可能提高。第二,在政府主導的再分配中,個人所得稅對收入差距的調節作用還沒有完全發揮出來。在全國7億多勞動參與人口中,難以達到收入分配政策調控的目標。“低保”等制度的實施效果也不顯著[1]“低保”制度對改善收入分配格局的效果也并不令人滿意。根據李實等人的調查和估算,城市“低保”在很多省份確實有助于縮小收入差距,但是縮小的幅度也就是在1%左右;農村的情況也大致相同,農村“低保”制度對緩解農村的貧困也有很大的作用,但是對于調節農村收入差距的作用非常小。。在遺產稅、房產稅等缺位的情況下,只是社會救助或其他福利政策的介入,還難以起到顯著作用。更何況社會保險——尤其是社會保險中的養老保險還不具有縮小收入差距的作用。第三,居民形成的再分配——家庭成員之間的轉移支付,的確可以對初次分配中的收入差距進行調控。但是,我們還需要創設更好的機制,使居民自己在家庭成員之間的再分配更符合宏觀社會縮小收入差距的需要,也即為橄欖型分配格局的形成發揮更好的作用。

表2 2012年全國城鎮不同家庭戶的收入與就業面比較單位:戶、%、元

四、強化橄欖型分配格局的形成機制

1.初次分配手段的強化。現在來看,要盡快形成橄欖型分配格局,就需要在初次分配和再分配中都加強“調控”力度。由于2012年開始推行的“營業稅改增值稅”試點已大大擴大,而“營改增”的減稅效果還沒有顯著表現在勞動者報酬的增幅上。在折舊不變的情況下,如果利潤仍然保持在原有水平,勞動者報酬沒有增加的主要原因,只能拿營業盈余的高位運行去解釋。所以,我們認為在初次分配中,還需要強化勞動者的討價還價能力,并以此保證普通員工工資——勞動報酬的增長與所占比重。事實上,勞動報酬的增長會伴隨經濟發展而上升,但只要其在初次分配中的占比不變,則資本分配到的占比就仍然會趨于在高位徘徊。即使政府降低稅收,勞動者也拿不到應有的份額。因此,要提高居民收入在國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要提高勞動報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初次分配手段的使用就是必不可少的。

2.個稅稅基需要伴隨通貨膨脹的上升而提升。盡管在1980年稅法的基礎上,經6次修改而于2011年9月開始實施的現行稅法,將稅基提升到了3500元左右。但是,中國還是一個個體戶從業人員占比重較高的國家,所以,新修訂的稅法對其納稅額度專門作出了區別規定。依照工資與薪金所得的超額累進稅率,3500元及以下不納稅,高于3500元的部分,在減去免稅金額即3500元之后,才實施3%-45%的稅率——收入越高,納稅率也越高。個體工商戶的生產、經營所得和對企事業單位的承包經營、承租經營所得,適用5%-35%的超額累進稅率,這雖然也體現收入越高納稅率也越高的調節原則,但最高也不能超過35%。

表3 以人均可支配收入回推計算的家庭勞動力月均收入單位:元,%

雖然在實施之初,工資和薪金納稅人只有2400萬左右,最近幾年應該有所上升。但是,其調節收入差距的效果沒有顯現出來。其中的主要原因,主要在于很多該納稅的還沒有納稅,亦即漏稅嚴重。即使按照可支配收入(即在扣除了個稅、社會保險費與其他福利之后的收入)來算,在中國的城鎮,應該有一半左右的勞動者需繳納個稅。從表3可以看出,即使將可支配收入作為工資與薪金額,在將其以不同收入階層的家庭人口和家庭就業人口進行換算后,按照每一個就業者的月收入計算,20%的中等收入戶、20%的中等偏上戶和20%的較高收入戶中的就業者就會成為個稅納稅者。當然,在這中間,也存在戶內就業者中收入差距較大而“被平均”為高收入者的可能。但是,總體而言,中等偏上戶和較高收入戶的就業者應該有可能成為個稅納稅人。

盡管家庭可支配收入中也包括了退休金等收入,但因為在總體上,人均退休金低于工資與薪金,再加上家戶(household)規模已經很小,這預示著很多城鎮老人已經與子女分家。在這種情況下,表3的估計應該是成立的。當然,因為城鎮的房租收入也被計入了家庭可支配收入,且房租也應該是納稅的,所以從納稅人的意義上說,這些人也應該被個稅所調節。當然,由于各種因素的影響,有一部分出租房屋的租戶還沒有合法納稅。

根據國家統計局公布的數據,2013年全國農民工月均收入達到了2609元左右[1]《2013年農民工月均收入為2609元》,鳳凰網,http://finance.ifeng.com/a/20140220/11705213_0.shtml,最后訪問日期:2014年5月23日。。因為國家統計局統計的農民工既包括了離土不離鄉的“本地農民工”,也包括了離開戶籍地半年以上的“流動農民工”,而流動農民工的平均月收入高于本地農民工。然而受“招工難”的影響,最近幾年農民工的名義工資收入也有了很大程度的提升。實際上,不僅是農民工,就是包括了農民工在內的全國所有流動勞動力的名義工資和薪金也在迅速增長。

表4 流動勞動力的收入分布單位:元,%

表4將流動人口與城市—城市流動勞動力進行了比較。從這里可以看出,在農民工中,“小學及以下”文化程度者月均收入超過3500元的達到19.62%,“初中”文化程度者達到25.17%,“高中/中專”文化程度者達到29.20%,“大專及以上”文化程度者達到41.33%。從“總計”欄還可以看出,農民工中已經有26.04%的人月均收入超過了3500元。

在城市—城市流動勞動力中,“小學及以下”文化程度者月均收入超過3500元的達到24.05%,“初中”文化程度者達到29.41%,“高中/中專”文化程度者達到37.35%,“大專及以上”文化程度者達到59.94%。從“總計”欄還可以看出,城市—城市流動勞動力中已經有44.75%的人月均收入超過了3500元。

這就是說,如果以3500元作為稅基來征繳個人所得稅,就連26.04%的農民工都應該納稅。而在城市—城市流動勞動力者中,竟然已經有44.75%的人應該繳納個人所得稅了。如果今后的“招工難”仍然繼續,或者通貨膨脹率不見下行,則以名義工資的3500元為稅基的個稅征繳制度,就難以起到促進形成“橄欖型分配格局”的作用。因此我們認為,在通貨膨脹與人均收入水平連續上漲的情況下,個人所得稅的稅基就應該相應往上調整。唯有如此,才可能體現出個稅調節高收入階層收入的作用,也才能更顯著地發揮減輕中低收入階層負擔的作用。

3.強化社會保險的再分配作用。在很多國家,初次分配的基尼系數都比較高。比如,在發達國家中,澳大利亞的初次分配基尼系數是0.46,日本是0.52,美國是0.46,英國是0.46,德國是0.51,意大利是0.56,葡萄牙是0.54,波蘭是0.57。但是,在這些國家經過個稅與社會保險的調節后,基尼系數就會大大降低。比如,在2000年,經再分配的綜合調整,美國基尼系數從0.46下降到0.38,日本則從0.52下降到0.38,德國從0.51下降到0.3,法國從0.48下降到0.28,英國從0.46下降到0.34,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成員平均從0.45下降到0.31。

為什么社會保險會具有如此強大的收入差距調節能力呢?從表5可以看出,年齡越小的勞動者,在高收入組分布的比例越高。因為市場經濟的競爭,除家庭財富繼承的影響外,主要是人力資本的競爭。年紀越小的勞動者,其身體越健康,受教育程度越高,對高科技的適應能力也越強,也越能夠勝任勞動強度較大的工作崗位。而對于年齡較大的人而言,要么其收入來源于退休金,要么來源于家庭其他成員的供養,或者來自于自己的就業收入,不免要落入貧困階層。我國的調查數據已顯著地證明了這種趨勢,比如,在18~35歲年齡段人口中,居于“較低收入層”的比例為14.25%,居于“中等偏下收入層”的比例為14.30%,居于“中等收入層”的比例為14.67%,但居于“中等偏上收入層”的比例為24.78%,居于“較高收入層”的比例為32.01%——從18~35歲年齡段到65歲及以上年齡段,居于較高收入層的比例一直處于下降的態勢,到65歲及以上年齡段,就降低到8.40%。但是,從18~35歲年齡段到65歲及以上年齡段,居于“較低收入層”的比例則一直處于上升的態勢,到65歲及以上年齡段,上升到了36.51%。

表5 中國2012年分年齡段人口在各收入等級中的分布單位:%

在這種情況下,如果能夠有效提高老年人的待遇,則基于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來計算的收入差距就會相應縮小。但是,在提升老年人口的福利待遇——尤其是在提升老年退休金的待遇時,一定要掌握退休金越低、財政補助比重越高的原則。唯有如此,養老保險的代際轉移才具有縮小收入差距的作用,并支持橄欖型分配格局的形成。當然,在醫療保險的轉移支付中,只有更多地向低收入階層傾斜,低收入階層的身心健康才能有所保障,在醫療費用方面的負擔就會減輕。可以說,向農村地區社會保障方面的制度覆蓋以及保障功能的強化,會大大減輕農民階級的日常負擔,降低他們的相對貧困程度。因此,在某種程度上可以說,社會保障支持中等收入階層發展的功能大于所得稅所起的作用。

日本在1980年的稅前基尼系數為0.35,但到2002年卻上升到了0.498。即使經過所得稅等的調節之后,其稅后基尼系數也從1980年的0.3301擴大到2002年的0.4941。這就是說,所得稅對收入差距的調節作用受到了很多因素的影響而難以達到設計的目標[1]王海濤、譚小軍:《日本貧富差距擴大的原因及趨勢分析》,〔長春〕《現代日本經濟》2008年第4期。。但是,通過社會保險的再分配調節之后,收入差距會相對有所控制。比如,在不計社會保險與所得稅的情況下,日本1993年的稅前基尼系數為0.4394,2005年的稅前基尼系數為0.5263。但是,在加入社會保險與所得稅等因素后,基尼系數則只從1993年的0.3645上升到2005年的0.3873。在2005年,社會保險對降低收入差距的貢獻率達到24%,而所得稅的貢獻率僅僅為3.2%[2]李菁:《日本所得稅與社會保障對縮小收入差距的影響》,〔北京〕《涉外稅務》2009年第1期。。到2008年,社會保險對降低收入差距的貢獻率上升到了26.6%,而所得稅的貢獻率則為3.7%。

4.地區收入差距還需要繼續縮小。我國收入差距的形成,主要源于城鄉收入差距與地區收入差距。最近幾年來,支持收入差距趨于縮小觀點的學者認為,正是流動農民工進城打工的轉移支付以及離土不離鄉農民工的勞務收入等的增長起到了積極的作用。當然,由于農民工進城打工人數迅速上升,在18億畝土地紅線的保障下,種地農民人數的縮小、以及農產品與畜牧產品價格的上升,也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是,不管怎么說,城鎮化有效地縮小了城鄉之間的收入差距。比如,2013年,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實際增長為9.3%,而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實際增速才7%。過去連續4年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的增速都高于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增速,實際上這也是導致過去幾年中國城鄉收入比縮小的部分原因。城鄉收入比的縮小速度與力度,也預示著農民階層收入改善的速度與力度。

在城鄉收入差距縮小的同時,我國東、中、西部地區之間的收入差距也趨于縮小。這表現在中、西部地區居民收入的增長速度快于東部地區。但是,目前的地區收入差距改善的效果還不是很顯著。比如,在2013年上半年,按照不變價格計算:上海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是22243元,而甘肅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是9327元,前者是后者的2.39倍;上海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為12345元,甘肅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為2736元,前者是后者的4.51倍。但是,如果要將上海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與甘肅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相比,則前者是后者的8.13倍。

因此我們認為,在建成橄欖型分配格局上,地區收入差距的縮小具有重要意義:第一,其會消解低收入群體的地區集中度;第二,通過對中、西部地區收入的提高刺激民族地區經濟與社會的繁榮,增強民族融合與民族團結。

五、建成橄欖型分配格局的政策性建議

通過上述,我們可知,要建成橄欖型分配格局,需要從多個制度層面著手,細化收入分配的調節機制。這是一個系統性、整體性、長期性的經濟社會政策調控過程,并可從以下幾個角度選擇政策投入。

1.在初次分配中加大勞動者報酬的比重。強化初次分配調控力度的出發點,一方面在于減稅,另一方面還在于調節勞動與資本之間的關系結構,強化勞動者在企業利潤中的分配能力。而提升勞動所得的一個必要舉措,就是強化工會對其會員的保護能力,建構三方談判機制,保護勞動者的合法收入,尤其是保護稅前列支的社會保險方面的收入。而當務之急,就是加大勞動執法檢查力度,提升勞動合同的簽訂率。在國家財政兜底的情況下,企業職工社會保險的參加率,應該是初次分配與再分配中勞動者能夠保障其權益的合法途徑。現在,農民工在城鎮的社會保險參加率很低,這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勞動過程的勞動者所得,使低收入群體難以進入中等收入階層。社會保險在稅前繳納,這雖然有利于社會保險的擴面工作,但對于那些與企業尚未簽訂勞動合同的農民工來說,因為其未繳納社會保險,所以,就使其在制度上易于陷入個稅征收的可能。如果在稅前繳納了社會保險,則其當期現金收入可能降低,而未來的保障則會提升。盡管農民工的平均收入還不是很高,即使發生個稅征繳,征收比例也不會太高,但在社會保險缺位的情況下,作為制度設計尚存在不公平和不公正的地方。另外,在社會保險繳費較高的單位,保險科目的設置與使用,就具有合法避稅的意義,只不過這些企業是將當期收入轉化為退休收入而已。社會保險繳費越高,避稅額就越高,這對某些國有企業上層來說,是一個理所當然獲得預期收益的渠道。另外,有些地區還在稅前列支企業年金,這有利于企業高層更多地獲得初次分配,并在客觀上拉大了收入差距,沒有調控住高收入階層的收入。

2.建立個人所得稅稅基隨通貨膨脹而提升的有效機制。在個稅征收中,對工資和薪金的課稅稅基,是以名義工資為基準課稅,但卻忽略了通貨膨脹的影響。而通貨膨脹對不同的社會階層具有不同的負面影響。收入越低的階層花在食物方面的開支比重較高,而食物、蔬菜與果品的價格在通貨膨脹中往往表現得更高。這就使收入最低的階層與收入次低層在通貨膨脹中遭受更多的負面影響。因此,在通貨膨脹率比較低的時候,以貨幣表現的固定稅基,可以長期實施。但在通貨膨脹與社會發展比較快的歷史時期,如果固化個稅稅基,并按照名義工資與薪金去征繳個稅,那對中等收入階層生活的改善就有負面影響。在農民工平均名義工資提升到2609元之后,個稅的稅基就需要進一步提升。

3.建立以家庭與個人皆可申報的個稅申報體系,讓勞動者既可以以家庭為單位也可以以個人為單位選擇個稅申報。現在,在征收個稅的過程中,還沒有考慮到家庭老年人口與幼兒人口的影響——對于那些勞動力占比較高的家庭來說,其收入的絕大部分會消費在自己身上,但對家庭中老人與孩子較多的勞動者來說,其還不得不將自己的收入分配給被撫養人口消費,從而使其家庭的人均可支配收入大大降低。這就出現初次分配中收入大體相同的勞動者,在家庭再分配中大大降低了消費水準。所以,個稅改革的一個方向,就是以家庭為單位征繳,而不能僅僅以個人為單位征繳。在美國,就同時出臺了以個人或以家庭皆可自由申報的個稅制度安排以供納稅人選擇。

在老齡化越來越嚴重地影響社會的發展時,社會保險不可能完全解決“養老問題”,也不能完全解決“養小問題”。發達國家的經驗說明,家庭成員之間的再分配,可以更加有效地解決收入差距問題。如果青年勞動者選擇以家庭為單位申報個稅,則同時需要建立退稅制度。比如某人如果給自己的父母親以贍養金,則可以以此來申報退稅。這就需要盡快建立詳實的個人收入與社會保險信息系統。

4.要大力加強社會保險的投入。我國社會保險投入偏低。最近幾年努力強化了民生投入,但社會保險占GDP的比重也還比較低。根據2013年3月5日財政部在十二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上作的《關于2012年中央和地方預算執行情況與2013年中央和地方預算草案的報告》,在2012年中央預算主要支出執行情況中,社會保障和就業支出為5753.73億元,完成預算的100.1%,增長了22%。但社會保障占財政支出的比重卻比較低(大約只占12%,而歐盟社會保障支出占GDP的比重已經達到30%左右)。所以,要形成橄欖型分配格局,就需要加大社會保障投入,讓老百姓共享改革開放與社會發展成果。只有加大這個方面的開支,社會保障的再分配功能才能夠有效發揮,并通過向低收入階層——主要是向老年群體和脆弱群體(比如向單親家庭或疾病困擾家庭)傾斜,縮小收入差距,支持中低收入階層的生活。

然而,社會保障的再分配投入,需要關注不同群體的收入差距問題。比如,在城鄉居民社會保險合并之后,農村戶籍老年人口的退休金還很低,城市戶籍老年人口的退休金稍高;企業職工平均養老金也低于事業單位和公務員的養老金。盡管多軌運行的養老保險體系,在短期內難以彌合制度設計的差距,但可以設想將財政投入用于率先提升居民養老保險。雖然目前,企業職工退休人員的退休金,尤其是退休金較高的那部分人的月退休金數額,與前幾年相比,已經有了很大程度的提升。比如,在2014年,北京市企業職工的退休金平均已經超過了3000元。而這意味著,在北京市有1/3以上的退休人員的退休金已經超過了3500元[1]《北京企退養老金連續22次上調平均水平首破3000》,新浪網,http://news.sina.com.cn/c/2014-03-01/024429593 022.shtml,最后訪問日期:2014年5月23日。——這實際已經高于大學生初職工作的工資了,但北京市的居民養老保險卻只有幾百元。

5.繼續實施縮小地區收入差距的政策,鼓勵中、西部地區率先發展。從過去幾年發展經驗可以看出,中、西部地區國民經濟的增長,支持了居民可支配收入的增長,但東、中、西部地區之間的差距表明對中、西部地區的支持政策還需要繼續。

6.提升人力資本,加強中下階層勞動者的培訓力度,擴大中下階層子女的受教育機會。培訓可以改善勞動者自己的收入,教育可以在社會流動過程中,通過子女一代的努力,降低貧困的代際繼承率,給收入較低階層以改變自己職業地位的機遇。因為初次分配決定收入差距的基礎,所以,要形成橄欖型分配格局,就需要在初次分配開始之前,決定勞動者的受教育程度。

7.就業機會的公平公正,是接受過同樣人力資本的勞動者是否可以進入其所預期的階層的前提。只有理順就業體制,消除人力之外的不公正影響,才會消除就業的不公平感。在現代社會,如果人們是因為人力資本的差異而居于不同的收入階層,人們就會比較容易接受這些差異所帶來的負面影響。但是,如果這些差距主要來自權力或關系等因素的影響,則人們對收入差距的合法性和合理性會產生懷疑,并產生情感意義的抵觸,這就會使社會不穩定。

[1]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編:《十六大以來重要文獻選編》(上卷)、(中卷),〔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

[2]王海濤、譚小軍:《日本貧富差距擴大的原因及趨勢分析》,〔長春〕《現代日本經濟》2008年第4期。

[3]李菁:《日本所得稅與社會保障對縮小收入差距的影響》,〔北京〕《涉外稅務》2009年第1期。

[4]李實:《理性判斷我國收入差距的變化趨勢》,光明網,http://www.gmw.cn/xueshu/2012-11/05/content_5582848_2. htm。

〔責任編輯:方心清〕

李培林,中國社會科學院副院長、研究員 100732

張翼,中國社會科學院社會學所副所長、研究員 100732

猜你喜歡
分配
分配正義:以弱勢群體為棱鏡
基于可行方向法的水下機器人推力分配
應答器THR和TFFR分配及SIL等級探討
Crying Foul
遺產的分配
一種分配十分不均的財富
你知道電壓的分配規律嗎
績效考核分配的實踐與思考
收入分配視閾下的共享發展思考
浙江績效分配改革觀察
中國衛生(2014年12期)2014-11-12 13:12:40
主站蜘蛛池模板: 91精品国产91久久久久久三级| 成人国产精品2021| 午夜福利在线观看成人| 亚洲综合日韩精品| 亚洲欧美另类色图| 久久久久无码精品| 亚洲三级片在线看| 国产精品yjizz视频网一二区| 夜精品a一区二区三区| 欧美v在线| 91精品视频在线播放| 国产一级无码不卡视频| 一本久道久综合久久鬼色| 国产麻豆91网在线看| 国产青榴视频| 99视频精品全国免费品| 无遮挡一级毛片呦女视频| 国产一级在线播放| 亚洲无线一二三四区男男| 国产爽歪歪免费视频在线观看 | 精品国产成人av免费| 自拍欧美亚洲| 香蕉蕉亚亚洲aav综合| 一级毛片免费不卡在线视频| 久久性妇女精品免费| 都市激情亚洲综合久久| 99re这里只有国产中文精品国产精品| 精品国产免费观看| 九九热在线视频| 天天视频在线91频| 毛片免费视频| 亚洲欧美日韩动漫| 国内毛片视频| 国产精品乱偷免费视频| 亚洲人成网址| 99在线视频网站| 在线亚洲精品福利网址导航| 成色7777精品在线| 色网站在线免费观看| 中文字幕不卡免费高清视频| 日韩无码真实干出血视频| 国产成人久久777777| 国产真实二区一区在线亚洲| 26uuu国产精品视频| 99精品伊人久久久大香线蕉| 免费看一级毛片波多结衣| 毛片网站在线播放| 99国产精品国产| 精品久久久久久成人AV| 日韩小视频网站hq| 中文字幕无码av专区久久| 日本免费一级视频| 四虎在线观看视频高清无码 | 国产香蕉在线| 天天做天天爱夜夜爽毛片毛片| 国产欧美日韩免费| 欧美区一区二区三| 亚洲精品午夜无码电影网| 国产自在线播放| 综合亚洲网| 激情無極限的亚洲一区免费| 亚洲aⅴ天堂| 亚洲精品免费网站| 99青青青精品视频在线| 国产精品女同一区三区五区| jizz亚洲高清在线观看| 在线国产综合一区二区三区 | 青青草原国产| 成年人久久黄色网站| 亚亚洲乱码一二三四区| 亚洲国产亚洲综合在线尤物| 亚洲国产综合精品一区| 久久免费观看视频| 日韩无码精品人妻| 92精品国产自产在线观看| 88av在线| 精品久久综合1区2区3区激情| 理论片一区| 色婷婷久久| 久久国产黑丝袜视频| 亚洲欧美一区二区三区图片| 99在线观看免费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