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 靜
大力發展低碳技術構筑江蘇低碳產業體系
邱 靜

隨著“低碳經濟”概念的提出,中國以及世界各地相繼探尋適合本地情況的低碳經濟發展道路。江蘇作為中國沿海經濟大省同時也是能耗大省,大力發展低碳技術和低碳經濟勢在必行。
“十一五”以來,江蘇省充分發揮科技進步在低碳發展領域的促進作用,圍繞低碳建設總體目標,以項目為抓手,在重點行業、重點領域、重點企業加大低碳技術的研發、集成、推廣和應用步伐,實施了一大批節能降碳技改工程,取得了可喜成績。但與世界平均水平仍有較大差距。缺乏核心技術、研發力量不足以及技術轉讓障礙是江蘇低碳技術的發展瓶頸。
產業發展缺乏核心技術支撐。江蘇是光伏產業大省,近年來發展勢頭強勁,生產規模已成為我國光伏產業發展的主導力量。目前,擁有10家上市企業, 6家海外上市,其中無錫尚德、常州天合、南京中電、蘇州阿特斯等企業在全國乃至世界有重要影響。然而在新一輪的國際低碳產業大發展中,我們依然存在重產能擴張、輕核心技術的傾向。
在太陽能光伏電池領域,我國產量世界第一,江蘇占全國產量比重在50%以上,但是多晶硅太陽能電池的硅材料制備生產技術落后,與美、日、歐盟存在較大差距。江蘇自產的高純度多晶硅,僅能滿足需求量的一半,關鍵技術與設備多數依賴國外引進,系統集成技術是產業鏈中較為薄弱的環節,急需優化系統設計與配置技術、跟蹤系統技術(單軸系統、雙軸系統)、發電系統平衡技術、伺服系統技術及光伏電站并網安裝技術等。由于不注重內涵式發展而過于粗放式擴張,加之對市場預期的不理性,造成了2012年以來嚴重的光伏行業危機,產能過剩、價格滑坡和債臺高筑等問題集中凸顯。
在風力發電領域,風力設備整機制造業是風電產業的核心,目前江蘇省通過多種渠道引進了風電機組整機制造,由于一些核心零部件,如軸承、變流器、控制系統、齒輪箱等的生產技術依舊掌握在外國企業的手中,自身缺乏研發能力,對引進的技術消化吸收不夠,尚未形成批量生產的能力,市場競爭能力較弱。
在節能LED(發光二極管)領域,發光材料的外延生長技術和芯片技術是整個產業鏈的技術關鍵,占行業利潤的70%。外延片方面,國際上只有德國、美國、英國、日本等國的少數企業能夠進行商業化生產,行業內最領先的日本企業對技術嚴格封鎖;芯片方面,核心技術同樣也只掌握在美國、德國的幾個大企業手中。由于沒有很好地掌握LED核心技術,企業主要是做下游的封裝和應用。國產芯片大多只能應用在中低端的產品中,大功率、高亮度LED芯片80%以上依靠進口。
企業低碳技術的自主創新能力薄弱。從科技投入強度看,2011年江蘇的研發支出占GDP達到2.2%,與發達國家3%左右還有較大差距。在企業創新能力來看,江蘇乃至全國的企業在技術研發方面能力不足,企業在一定程度上存在“重生產,輕研發”的傾向,掌握核心技術的企業較少,有相當一部分企業從事著產品的簡單加工和組裝活動,還處于整個產業鏈的低端環節。在加快部署戰略性新興產業的大背景下,面對產業發展對核心技術和裝備的迫切需求,企業仍以技術引進為主,創新還是以外圍技術和外觀設計為主,核心技術的創新數量較少,特別是在一些高新技術領域,國外擁有的有效發明專利數量數倍于國內,如在半導體、光學和發動機領域,國外擁有的有效發明專利數量依次為國內的2.2倍、2.9倍和3.1倍。雖然先進技術的引入推動了我國新興產業的快速發展,但也壓縮了我國自主技術創新空間,從長遠來看,這種局面不利于我國在國際低碳產業鏈中占據領先位置,如果沒有核心技術的支撐,低碳產業將會成為新的低端產業,可能和此前的制造業一樣,淪為世界低碳業的“制造工廠”,成為發達國家污染和能耗的轉移地。可見,技術創新能力不足已成為低碳經濟的軟肋。
低碳技術研發成果轉化不足。由于科技體制長期與市場脫鉤,導致我國的科技成果轉化率普遍偏低。按全國平均水平來說,目前,我國科技成果的市場轉化率不到20%,最終形成產業的只有5%左右,遠遠低于發達國家70%~80%的水平。江蘇太陽能電池生產全國領先、全球知名,太陽能電池的出廠轉化率一般僅在14%~15%,實際運用只有11%左右,生產過程的高能耗和效能的低利用并存。根據1996~2004年的《全國科技成果統計年度報告》,資金問題、市場不成熟、技術成果本身質量不高等因素是制約我國應用技術成果轉化推廣的主要障礙。另外,由于我國基礎科學發展失衡,在材料、控制、系統集成等基礎技術方面差距顯著,導致在某些領域中即便出現了高端技術創新,但是由于缺乏共生技術支持,仍然不能形成系統技術,高科技成果轉化困難。最后,國內低碳技術的研發成果比較零碎,缺乏系統化和工程化,這些先進技術成果轉化為現實生產力水平較低。在核心技術或相關配套技術不到位的情況下,低碳產業的發展必然受制于他國,不僅壓縮了企業利潤空間,也削弱了我國低碳技術自主創新的動力。
低碳技術成本和信息障礙,國際轉讓受制約。
低碳技術的研發和示范需要高額的投資;同時,由于技術尚不成熟,生產成本較高,即便引進先進的低碳技術,在短時間內也難以實現商業化應用。根據IEA預測,要實現藍圖情景下的減排目標,到2050年我國在風電技術上的投資總額高達1.1萬億美元。2008年,歐洲陸上風電項目風力發電投資費用(包括風機、并網、基座、基礎設施等)在145萬~260萬美元/兆瓦之間。在北美,投資費用的范圍在140萬~190萬美元/兆瓦之間;中國在100萬美元/兆瓦左右(全球風能理事會,2009)。風電、太陽能、CCS和LED技術的商業推廣都存在不同程度的成本障礙。在低碳技術應用方面,以CCS技術為例,目前國內CO2捕集成本最低的IGCC電廠即使能夠通過強化采油(EOR)和清潔發展機制(CDM)取得收益,也不能獲得凈利潤,常規煤粉電廠(PC)和NGCC更是入不敷出。在發達國家向中國轉讓先進低碳技術的問題上,技術轉讓方和技術接收方均存在阻礙技術轉讓的障礙。技術轉讓方即發達國家方面,基于國家戰略利益的考慮,發達國家缺乏向發展中國家轉讓先進低碳技術的政治意愿;掌握先進低碳技術的企業缺乏轉讓技術的經濟動力。技術接受方,人才缺乏、技術轉讓費高昂、產業結構分散、政策和法律不完善等都是國際技術轉讓的障礙。
當前,江蘇正處于轉型升級的關鍵時期,推動經濟低碳化增長是轉變經濟發展方式、調整優化經濟結構、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內在要求和戰略選擇,大力發展低碳生產技術對加快江蘇轉型升級步伐,構筑低碳產業體系,提升低碳環境下的產業競爭力,具有重大的戰略意義。這就要求我們應綜合考慮全國及江蘇目前自主創新和技術轉讓面臨的有利與不利因素,提出有利于低碳技術發展的政策建議。
保障低碳技術的研發投入。加大財政資金投入是促進發展低碳技術最直接最有效的手段之一。加大政府在這方面的投資,才能有效鼓勵企業節能減排,促進清潔能源和生態環保產業的發展。政府要引導企業、個人在低碳行業的投資,鼓勵金融機構加大對循環經濟、節能減排技術改造項目的信貸支持,形成穩定的多元化資金投入,為低碳技術的發展提供資金保障;要加大對已設立的低碳技術研究、開發專項資金的支持力度,確保專項資金的合理增長;要建立財政資金支持低碳技術發展的長效機制,形成完善、穩定的低碳技術研發資金供應體系,從而促進低碳經濟的發展。
加強人才隊伍建設。必須將發展低碳經濟相關內容納入國民教育和培訓體系,培養發展低碳經濟研究及實踐后備隊伍;建立和完善發展低碳經濟人才培養引進的優惠政策、評價體系和激勵機制。利用各類人才計劃,引進和培養發展低碳經濟的科研領軍人才,建設發展低碳經濟的科研示范基地,提升科技創新能力和國際影響力。積極引進和大力培養碳金融、碳交易等方面的專業人才,并建立省級發展低碳經濟和相關領域的專家庫,組建專家咨詢隊伍,為江蘇省實施低碳產業路徑計劃奠定人才隊伍基礎。在培養與引進人才的同時,更要充分發揮江蘇省高等院校、科研機構和咨詢機構的優勢,整合資源、聯合協作,切實加強發展低碳經濟的基礎研究和科技研發,積極搭建高端科研平臺、組建專門性機構,加快開展相關的跨學科交叉與集成研究,開展低碳發展宏觀戰略和政策研究,加快發展低碳經濟研究成果的轉化和應用,以扎實的人才基礎推動江蘇省低碳經濟在新的歷史時期更好更快的發展。
加強低碳技術自主創新。政府應組織高等院校、科研機構和科技創新企業加強合作,提高自主創新能力,以培育自主知識產權、自主品牌和創新型企業為重點,注重低碳技術研發和轉化應用,把戰略性新興產業關鍵技術、傳統產業節能減排改造升級技術與低碳產業結構調整結合起來,重點突破太陽能、生物質能、風電設備、智能電網、新能源汽車、化工冶金紡織等傳統產業節能提效控制系統等領域關鍵技術,通過低碳技術自主創新能力提升搶占低碳產業發展制高點,奠定低碳產業結構優化的根本基礎。
完善相關扶持政策。盡快建立碳排放交易制度,進行稅制改革,促進企業減排。在具體實施中對從事低碳技術研發的企業給予一定額度的減免稅收;在財政補貼、政府采購、綠色信貸措施上,鼓勵支持企業進行節能減排技術改造,采用節能環保新設備、新工藝、新技術,加快淘汰落后產能。積極完善針對低碳技術創新的知識產權制度,通過圍繞低碳技術專利申請與授權的快速通道、低碳技術專利發展基金制度、低碳技術專利信息分享機制、低碳技術專利的保護期及低碳技術專利質量監控制度等制度的創新,更好地激勵和保障低碳技術的創新與廣泛應用,滿足應對氣候變化的需求。
加強國際低碳技術合作與交流。江蘇應當借鑒發達國家發展低碳經濟的成功經驗,加強與發達國家的經驗與技術交流,尤其需要加強與歐盟、美國的低碳技術合作,引進、消化、吸收先進適用的低碳技術。積極探索建立與發達國家之間、企業之間、管理培訓機構之間以及其他政府組織和協會之間的學術研究和合作伙伴關系,為環境資源的可持續發展探索新的交流合作機制,實現低碳技術發展的跨越。
(作者單位:江蘇省信息中心)
責任編輯:浩 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