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賓 方丹
“被告人路某的行為構成綁架罪,依法判處無期徒刑。”得知這個消息,被綁架兒童的母親唐靜(化名)再也忍不住,熱淚奪眶而出。她執著了12年的尋找終于有了結果,纏繞在她心中12年的心結也終于解開。
這是一起令人心酸卻又充滿溫情的案件。年僅四歲的兒子磊磊被人強行拐帶,10多年來音訊不明、生死不知。為了找尋孩子的下落,唐靜歷經千辛萬苦卻依然等不來撥云見日。無奈之中,她一頭扎進了纏訪、鬧訪的泥潭。然而,12年的上訪之路,隨著案件經抗訴后獲得改判而終結。
上訪讓她心力交瘁
事件要回溯到1999年的夏天。8月26日這天,唐靜年僅四歲的兒子磊磊在她自家經營的商店門口玩耍。唐靜一沒留神,兒子不見了。唐靜第一時間報了警,經警方偵查,原來是她的雇員路某因對工資不滿,將孩子強行拐走。幾經周折,當年9月28日路某在廣西壯族自治區柳州市被抓獲,但是被害人磊磊卻一直沒有下落。2000年11月,上海市虹口區人民法院以拐賣兒童罪判處路某有期徒刑15年。
得知這個判決,唐靜當場崩潰了,她哭喊著:“我的孩子到底在哪?路某拐走了我的孩子還隱瞞事實逃避責任,他罪該萬死,你們司法機關卻只判他坐15年的牢,天理何在……”
唐靜無法接受這樣的結果,她認為路某沒有得到應有的懲罰。唐靜心中的悲憤找不到宣泄的出口,最終轉化成了對司法機關的滿心怨恨。
為了“討回公道”,唐靜一頭扎進了纏訪、鬧訪的深淵。她手持標語在司法機關門前靜坐示威;她在車站喊冤、拉橫幅在馬路鬧市招搖而過;她在網絡著名論壇發帖詆毀司法機關并揚言鬧訪;她四處攔截領導行車跪喊青天……一些信訪接待部門說起唐靜無不感慨連連、一聲嘆息。為了“鬧出聲響”,唐靜無所不用其極,10多年來,先后至北京、上海、廣西、貴陽、福建、海南等地的政法委、司法機關上訪、鬧訪80余次,尋子之路走到哪里,她就鬧訪到哪兒,成了全國不少地方信訪、司法等機關接待部門的“常客”。
10多年的上訪讓唐靜心力交瘁,然而,兒子沒有找到,上訪也沒有結果。
一線希望:向檢察院申訴
到了2010年,唐靜仍然沒有從失去孩子的痛苦之中走出來,沒有結果的上訪也讓她愈發心灰意冷。經人指點,唐靜了解到檢察機關是法律監督機關,若到檢察院申訴,或許還有解決問題的一絲希望。于是,3月18日,她走進了虹口區檢察院控申科接待室的大門,也走上了一條“救贖”之路。
聽了唐靜上訪的“特殊經歷”,虹口檢察院的領導高度重視,檢察長包案化解并親自掛帥,成立了由“資深檢察官”、“辦案能手”等骨干構成的專案化解小組,派遣控申干部上門與唐靜談心并公布專線手機24小時隨時接聽她的訴求,檢察官用“誠意”感化穩控唐靜情緒,同時又主動聯系政法委、公安、法院等有關部門,對案件進行研判分析,尋找化解突破口。
經過仔細地甄別分析,專案組意識到,唐靜的訴求其實不僅在于法律方面,還包括情感上的訴求。
經過多次“會診”,專案組最終確定了這起“特殊信訪”的化解工作主線:貫徹“合法申訴、理性維權、正確引導、真情幫護”的方針,將唐靜通過“纏鬧信訪”表達訴求的非理性路徑,引向通過“刑事申訴”維護合法權益的正確軌道,為化解該案走出了關鍵的一步。
專案組進一步明確,對法律上的訴求,采取對案件事實、證據、程序嚴格復查,尋找抗訴點的辦理方案;對情感上的訴求,采取心理疏導、社區幫護、生活信心重塑等相結合的綜治手段,有的放矢地各個擊破。
主次分明的化解方案,也讓大家堅定了信心,信訪積案的化解前景呈現出希望的曙光。
得來不易的關鍵證據
化解工作全面啟動。為了詳細了解當年的細節情況,專案組派人不厭其煩地多次聽取信訪人陳述,并走訪公安、法院等地審查原始卷宗。
事情畢竟已經過去了10多年,當年的證人有很多已經離開上海,而要固定證據,則必須找到當年的證人。專案組派出人員,遠赴金華、杭州等地多方尋找,終于找到了關鍵證人江某。江某提供的一個情節引起了檢察官的注意。他證實,路某拐帶孩子后曾多次撥打過唐靜的電話,但由于電話設置了“呼叫轉移”等原因,一直沒打通,于是路某找到江某,請他轉告唐靜索要贖金5萬元。專案組敏銳地意識到該案的疏漏之處:路某在犯罪過程中具有勒索財物的目的和行為,而原審對此情節未作評價。
由于在事實和證據收集方面獲得了新的進展,檢察院多次聯合公安、法院和上級檢察院等召開案情匯報會,邀請法律專家研討案情,分析難點,對證據進行重新整理,對路某主觀目的及客觀行為再次綜合評價。種種跡象表明磊磊很可能已經遇害,可以認定路某作案動機主要系報復和索要贖金。由此推翻了原審判決中關于路某以拐賣為主觀動機的認定,為抗訴奠定了法律和事實基礎。
2010年9月,虹口區檢察院根據重新核查的事實和證據,認為路某行為符合綁架罪的主客觀構成要件,原審判決認定其犯拐賣兒童罪缺乏事實依據,遂向上級院提請抗訴并獲得支持。
案件破冰情感融冰
隨著案件復查工作艱難破冰,情感上的融冰之路也在同時進行。
唐靜多年上訪,形成了防備的性格,如何使她對檢察院產生信任,既是心理疏導的重點,也是難點。為此,專案組委派生活經驗豐富,有“接訪達人”之稱的資深女檢察官開展接訪工作。一杯熱茶,一句“你受苦了”,一次次貼心安慰和開導讓唐靜淚如雨下,她說:“從來沒有人這么同情、關懷和理解我,這位檢察官大姐真是好人。”
檢察官常主動上門,傾聽唐靜的訴求,問詢她的需要,和她進行情感互動。唐靜對檢察官傾訴著這十多年來的痛苦和委屈,說到動情之處,檢察官也落下傷心的眼淚。慢慢地,唐靜堅硬的心理防線漸漸松懈,久違的信任得以建立。上門開導的檢察官與唐靜年齡相仿,也有自己的孩子,對唐靜的失子之痛感同身受,她推心置腹地開導唐靜,對整個事件進行入情入理的分析,最終,唐靜在她的幫助下,終于走出了思維誤區,回到理性軌道。
融冰之路依然艱巨漫長。兒子下落不明,是生是死都不知道,這始終是唐靜心中解不開的心結。專案組通過多種形式對唐靜尋子給予積極幫助。一方面通過聯系新聞媒體、借助檢察微博等發布尋人信息、關注網絡打拐收集線索信息、引入“寶貝計劃”NGO組織提供援助等方式,發動社會力量搜尋磊磊的下落;另一方面通過工作關系,聯絡各地的公安、檢察等司法機關,為唐靜尋子提供便利和幫助。除此之外,專案組還找到了路某的親屬,希望家人的勸解、親情的感召能夠讓路某說出磊磊的真實下落。看到專案組所做的一切,唐靜感動在心,她停下了四處上訪的腳步。
2012年2月22日,對唐靜來說是個值得銘記終身的日子。上海市第二中級人民法院對路某以綁架罪作出改判,判處無期徒刑。看到這期待已久的結果,唐媽媽淚流縱橫的臉上卻露出了久違的笑容。不久后,在一個陽光明媚的春日,唐靜帶著一面錦旗再次來到虹口檢察院,她感慨地說:“12年了,我沒有一天能睡得安穩,謝謝你們的幫助,法律是公正的……我會盡我所能地去幫助身邊的人,無論磊磊在與不在,我都會很好地生活下去……”
結案回訪關注信訪人新生活
案件獲得改判,抗訴有了圓滿的結局,但是,唐靜有沒有走出過去的陰影,她的生活狀態究竟怎樣?這些問題牽動著檢察官們的心。為此,虹口檢察院控申科對唐靜開展了為期一年的結案回訪工作。
他們聯合唐靜居住地所在的街道、居委會,不定期對其進行家訪;引入社會“心理志愿者”,開展公益服務,給予專業疏導;首辦檢察官經常電話回訪或上門看望,安撫唐靜受傷的心靈……現在,唐靜已成為社會公益組織“寶貝回家”的志愿者,終于找到了心靈的港灣。
現在,開展對信訪人的回訪反饋,已經成為虹口區檢察院控申科的常規性工作。近兩年來,他們從辦結的涉檢信訪案件中挑選出社會影響大、化解耗時長、容易發生矛盾反復的案件,在尊重信訪人個人意愿的前提下,采用當面會談、上門家訪及電話、信函回訪等相結合的方式,對原信訪人進行案件回訪。在做到“案結、事了、人和”的同時,及時收集群眾意見、總結化解涉檢信訪的經驗,促使控申檢察工作不斷改進。
另外,據虹口檢察院控申科科長陳善德介紹,近些年來,該院接到的刑事申訴案件的數量逐年下降,“在我看來,這是個好現象。一方面,普法工作的開展讓老百姓法律意識更強,法律知識更豐富;另一方面,隨著司法改革的深入,司法機關的工作更加規范化,更能體現公平和正義。”
2013年的一個“檢察長接待日”里,唐靜又一次走進控申科接待室,面對檢察官,她微笑地細數著一年來與丈夫相互扶持的生活瑣事和生意經營的狀況。在談到她作為“寶貝回家”的志愿者竭盡所能幫助別人尋找失子的情況時,她顯得很滿足。優雅的舉止、恬靜的語態,唐靜與一年前判若兩人,她終于走出陰霾,踏上了全新的生活旅程。
點評:注重法理與情理的結合,是本案得以化解的一大亮點。虹口區檢察院一方面立足法律監督職能,通過認真復查,找到本案的疏漏之處,果斷提請抗訴獲得支持,使案件得以改判,解開了上訪人唐靜的心結;另一方面在情理上,以“情系百姓,保障民生”的理念和“真情化雨,潤物無聲”的人文關懷,用愛心溫暖民心,用誠信化解民怨,通過情理交融的勸慰和推心置腹的開導,幫助唐靜走出了思維誤區和陰影困境,重揚人生風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