尚高崗
(河北省秦皇島市中醫院,河北 秦皇島 066000)
活血利水法治療肺心病心力衰竭38例
尚高崗
(河北省秦皇島市中醫院,河北 秦皇島 066000)
目的觀察活血利水法治療慢性肺心病心力衰竭的療效。方法將75例入選患者隨機分為兩組,兩組均給予常規西醫治療,治療組在此基礎上加用以血府逐瘀湯合苓桂術甘湯加減的中藥。結果治療組總有效率94.74%,優于對照組的84.62%。結論活血利水法治療慢性肺心病心衰具有較好療效。
肺心病 心衰 活血利水
肺源性心臟病 (簡稱肺心病)是由支氣管-肺組織、胸廓或肺血管病變致肺血管阻力增加,產生肺動脈高壓,繼而右室結構或功能改變的疾病,是一種常見病、多發病。急性發作期并發癥多,死亡率高。重癥患者除了積極控制感染及保持呼吸道通暢,心力衰竭的改善是重要的一環。肺心病根據其臨床表現,可歸屬于中醫學“肺脹”、“咳喘”、“痰飲”等范疇。筆者近年采用血府逐瘀湯合苓桂術甘湯加減治療慢性肺心病急性發作期38例,療效確切。現報告如下。
1.1 臨床資料 選取秦皇島市中醫院肺心病合并心衰患者77例,隨機分為兩組。治療組38例,男性23例,女性15例;年齡47~73歲;病程5~13年。對照組39例,男性21例,女性18例;年齡44~74歲;病程4~15年。兩組性別、年齡、病程、病情輕重程度經統計學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1.2 治療方法 兩組均給予吸氧,控制感染,解痙平喘,強心、利尿、擴血管,糾正酸堿平衡等支持療法。治療組在此基礎上通過辨證論治,加用以血府逐瘀湯合苓桂術甘湯為主方加減的中藥:當歸15 g,桃仁12 g,紅花15 g,枳殼12 g,川芎15 g,生黃芪30 g,牛膝15 g,桂枝10 g,澤瀉20 g,茯苓15 g,桔梗12 g,白術15 g。氣滯明顯者加青皮12 g,烏藥10 g;水濕壅盛者,加通草15 g,葶藶子15 g,倍澤瀉;喘息重者加地龍12 g,杏仁10 g,陳皮12 g,清半夏15g;痰熱者加浙貝母15 g,鮮竹瀝15 g,魚腥草10 g。7 d為1療程,連用兩個療程。
1.3 診斷標準 中醫診斷標準參照《中醫內科學》[1]肺脹診斷標準,西醫診斷標準參照《內科學》[2]慢性肺源性心臟病診斷標準。
1.4 療效標準[3]顯效:咳嗽、咯痰、喘促、心悸、氣短、胸悶、紫紺、浮腫等臨床癥狀明顯消失,心肺功能恢復正常或提高2~3級以上。有效:上述臨床癥狀明顯緩解,心肺功能提高1~2級以上。無效:上述臨床癥狀無緩解,心肺功能改善不明顯。總有效率為顯效與有效之和。
1.5 統計學處理 應用SPSS17.0統計軟件。計量資料以(±s)表示,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見表1。結果示治療組38例,總有效率94.7%。對照組39例,總有效率84.6%,治療組療效優于對照組(P<0.05)。

表1 兩組療效比較(n)
慢性肺心病屬于中醫學“肺脹”范疇。《靈樞·脹論》曰“肺脹者,虛滿而喘咳”。隋代《諸病源候論·上氣鳴息候》云“肺主于氣,邪乘于肺則肺脹,脹則肺管不利,不利則氣理,故上氣喘逆,鳴息不通”。明確指出上氣鳴息系“脹則肺管不利”即氣道阻塞所致。病機主要為痰、濕、瘀、虛合而為病。慢性肺心病病程較長,常反復發作,痰瘀互結是病機的關鍵[4]。治宜溫陽益氣,健脾化飲,活血化瘀。方中當歸、桃仁、紅花、川芎活血化瘀,使水道通暢,痰濕得化;牛膝袪瘀血,通血脈,引瘀血下行,使心脈瘀血得散,生黃芪益氣固衛,健脾利水;桔梗開宣肺氣,載藥上行,和枳殼一升一降,開胸行氣;茯苓健脾利濕化飲,配以澤瀉加強淡滲利濕之功;桂枝溫陽化飲,白術為佐,健脾燥濕,使脾氣健運而不聚濕。現代藥理證明血府逐瘀湯主要有抑制血小板聚集[5],改善心功能,抗心律失常,改善血液流變性及微循環,抗缺氧,鎮痛,抗炎,降血脂及增強免疫功能等作用。可有效改善肺心病心衰引起的肺血管阻力增加,肺小動脈管腔狹窄,肺微循環血流淤滯等高凝狀態。苓桂術甘湯提取物有明顯的利尿作用,有較強的抗心肌缺血及抗心律失常作用,并有較強的抗血小板聚集的作用。和西醫提倡的強心、利尿、擴血管等治療原則暗合,且有綜合性的調節作用。故而兩方聯合應用,效果確切。
[1]周仲英.中醫內科學[M].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2006:1.
[2]葉任高,陸再英.內科學[M].6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出版,2007:6.
[3]王凈凈,龍俊杰.中醫臨床病證診斷療效標準[M].長沙:湖南科學技術出版社,1993:332-336.
[4]羅麗雯.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病因病機探討[J].陜西中醫學院學報,2007:3.
[5]張玉華,華浩明.血府逐瘀湯治療心血管疾病及其機理研究進展[J].中醫藥信息,2010,27(5):118-120.
R541.5
B
1004-745X(2014)04-0697-02
10.3969/j.issn.1004-745X.2014.04.060
2013-07-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