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雄英
(浙江中醫藥大學附屬金華市中醫醫院,浙江 金華 321017)
中西醫結合治療重癥中暑的臨床觀察
章雄英
(浙江中醫藥大學附屬金華市中醫醫院,浙江 金華 321017)
目的觀察中西醫結合治療重癥中暑的臨床效果。方法將重癥中暑患者隨機分為兩組,其中對照組采用單純西醫常規治療,觀察組在此基礎上配合醒腦靜注射液及生脈注射液靜滴,觀察兩組療效及高熱持續時間、發熱持續時間、癥狀體征恢復時間及并發癥發生情況。結果觀察組總有效率為95.00%,顯著高于對照組的62.50%(P<0.05);且觀察組高熱持續時間、發熱持續時間以及癥狀體征恢復時間均顯著短于對照組(P<0.05),并發癥發生率低于對照組(P<0.05)。結論在西醫常規治療的基礎上,配合醒腦靜及生脈注射液治療重癥中暑療效確切,顯著降低了患者多臟器功能障礙綜合征的發生率,具有較好的臨床應用前景。
重癥中暑 中西醫結合 生脈注射液 醒腦靜注射液
重癥中暑為夏季常見的急癥之一,發病率較高。常發生在高溫和濕度較大的環境中,由于高熱對機體的影響使得體溫調節中樞障礙,汗腺功能衰竭和水/電解質紊亂,引起機體多系統發生一系列病理變化的綜合征[1]。目前西醫上的治療主要是物理降溫、戴冰帽、靜滴冰鹽水、糾正水/電解質酸堿平衡紊亂、吸氧等進行對癥治療,研究證實其效果并非十分顯著。而傳統中醫藥在降溫、促醒、改善微循環以及抗休克等方面有良好的治療效果,已逐漸引起人們的重視[2]。
1.1 臨床資料 選取本院2010年5月至2013年8月收治的80例重癥中暑的患者為研究對象,所有患者均滿足《內科學》(第7版)[3]重癥中暑的分型標準,且排除心、肝、腎等重要臟器功能障礙患者。按照數字隨機的方法將患者分為兩組。觀察組40例,其中男性28例,女性12例;年齡 31~61歲,平均(49.80±7.10)歲;發病至就診時間0.5~19 h,平均(6.70±1.30)h。入院時淺昏迷32例,中重度昏迷8例;熱射病12例,熱衰竭23例,熱痙攣5例。觀察組40例,其中男性26例,女性14例;年齡為32~60歲,平均(48.70±7.30)歲;發病至就診時間0.5~21 h,平均(6.90±1.10)h;入院時淺昏迷31例,中重度昏迷9例;熱射病13例,熱衰竭21例,熱痙攣6例。兩組患者年齡、性別、病情等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臨床資料比較(±s)

表1 兩組臨床資料比較(±s)
組 別 n 呼吸(次/min)心率(次/min)平均動脈壓(mmHg)觀察組 40 24.58±5.08 126.62±11.08 59.02±7.82對照組 40 25.90±4.79 130.63±12.06 58.93±8.21體質量(kg)體溫(℃)62.62±7.18 42.00±1.12 62.08±7.12 41.96±1.24
1.2 治療方法 兩組患者入院后予緊急救治均給予吸氧,留置導尿管、進行生命體征的監護,包括冰帽物理降溫,同時根據體溫的高低給予氯丙嗪25 mg加入0.9%氯化鈉注射液500 mL靜滴;維持呼吸及循環功能,及早建立靜脈通道,積極補充鈉離子,在尿量>30 mL/h時進行補鉀;必要時給予甘露醇25 mg靜脈滴注,12小時1次;奧美拉唑40 mg靜脈推注,12小時1次,并給予能量合劑及腦細胞營養劑等藥物治療。觀察組在上述治療基礎上根據病情給予生脈注射液50 mL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500 mL靜滴,每日1次;醒腦靜注射液20 mL加入0.9%氯化鈉注射液500 mL靜滴,每日1次。
1.3 觀察指標 觀察兩組患者治療的療效,以及觀察兩組患者高熱持續時間、發熱持續時間、癥狀體征恢復時間及并發癥發生情況。
1.4 療效標準 參照《中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中暑的相關標準[5]。治愈:患者臨床癥狀及陽性體征基本消失,體溫完全恢復正常,無反復。好轉:患者臨床癥狀和體征減輕,發熱減輕。無效:臨床癥狀及體征無改善或加重,發熱未減輕或有反復。總有效率(%)=(治愈+好轉)/總例數×100%。
1.5 統計學處理 應用SPSS17.0統計軟件。計量資料以(±s)表示,組間進行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 見表2。觀察組總有效率明顯高于對照組(P<0.05)。

表2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n)
2.2 兩組患者臨床癥狀及陽性體征消失時間比較見表3。觀察組高熱持續時間、發熱持續時間以及癥狀體征恢復時間均顯著少于對照組(P<0.05)。
表3 兩組患者臨床癥狀及陽性體征消失時間比較(h,±s)

表3 兩組患者臨床癥狀及陽性體征消失時間比較(h,±s)
組 別 n 血壓恢復時間 意識恢復時間 癥狀改善時間觀察組 40 0.82±0.21△ 0.30±0.11△ 7.22±3.18△對照組 40 2.53±0.77 1.21±0.19 12.47±4.53高熱持續時間 發熱持續時間0.44±0.16△ 3.11±0.57△1.43±0.37 5.37±0.63
2.3 兩組患者治療時并發癥情況 觀察組出現1例腎功能不全,1例DIC,其并發癥發生率為5.00%;而對照組有3例腎功能不全,2例DIC及2例肺水腫現象,并發癥發生率為17.50%。兩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兩組患者均無死亡病例出現。
中暑人數和因中暑死亡的人數持續高居不下,尤其是重癥中暑死亡率更高。流行病學資料顯示,高溫期間,美國城鎮地區10萬人中有20人發生中暑,每年死于中暑人數約為240人,而中國中暑的發病率和死亡率未見明確報道[6]。隨著高溫極熱天氣強度和頻率增加,中暑的發病率和病死率還會繼續升高。中暑尤其是重癥中暑嚴重威脅著人類的生命健康,若不及時治療,一旦發生多器官功能障礙綜合征,其死亡率極高,不容忽視。然而,中暑的發病機制至今尚未定論。故目前西醫治療主要是針對患者的癥狀進行對癥支持治療和有效預防并發癥的發生。
中暑屬中醫學“暑厥”范疇,暑為陽邪,其性炎熱,內郁化火故發熱,灼蒸人體,汗為心之液,心主神明,汗液過泄,損傷心氣,故暑厥患者出現神志昏迷;暑濕外犯,外邪內濕互結,氣機升降失衡,肺不升清則呼吸不利,腎不降濁則可尿量減少,氣滯則血瘀,瘀血不循經則出血[7]。且暑熱病邪酷烈,傳變迅速,常徑入氣分,若不能及時清解,最易入營入血,直中心包,或有深入肝經而見神昏、痙厥。中醫治療以清暑益氣,開竅醒神為基本原則。
生脈注射液是以生脈散為基礎藥物組成,其中人參為君以補肺氣,麥冬、五味子養陰清熱、斂肺生津為臣,三者共奏益氣斂神,生脈固脫之功效,尤其適用于中暑傷津脫液,氣津兩傷之證[8]。而醒腦靜主要有麝香、郁金、冰片、梔子組成。系在古方安宮牛黃丸的基礎上改制成的靜脈注射用藥,現代藥理研究認為該藥有鎮靜,抗驚厥,鎮痛,解熱抗炎,增強免疫功能,和保護腦組織的功能[9],具有清熱解毒、涼血活血、開竅醒腦功效,適用于暑熱之邪由氣入營,蒙蔽心包之證。研究證實,重癥中暑死亡率與高熱持續時間成正比,降溫速度的快慢直接決定患者預后的主要因素,通常應在1 h內使直腸溫度降至37.8~38.9℃[10-11]。重癥中暑由于身體嚴重脫水,導致電解質的紊亂,常誘發多器官功能障礙,從而導致死亡。故在積極消除暑熱的同時需要積極預防患者并發癥的發生。
綜上所述,在西醫一般對癥治療的基礎上,配合醒腦靜及生脈中藥聯合治療重癥中暑療效確切,顯著降低了患者多臟器功能障礙綜合征的發生率,具有較好的臨床應用前景。
[1]周晶.中西醫結合治療重癥中暑26例[J].中國中醫藥現代遠程教育,2010,8(31):63.
[2]林海桐,寧觀林.中西醫結合治療重癥中暑的療效觀察[J].河北醫學,2011,17(4):488-489.
[3]陸再英,鐘南山.內科學[M].7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7:958-961.
[4]童華生,陳譯,唐柚青,等.烏司他丁對重癥中暑患者血管內皮細胞損傷的保護作用[J].廣東醫學,2011,6(32):1574-1576.
[5]劉志鋒,蘇磊.胃腸功能障礙與炎癥反應在中暑發病機制中的作用[J].廣東醫學,2010,31(6):787.
[6]羅鋼,晏新,楊思進.中西醫結合救治重癥中暑并發多器官功能損傷1例[J].中國中醫急癥,2008,4(17):559-560.
[7]劉永生,段莉周,成鴻.痰熱清注射液治療重癥中暑療效觀察[J].中國中醫急癥,2007,16(9):1062-1063.
[8]趙興.醒腦靜注射液在搶救急危重患者中的應用進展[J].天津醫藥,2012,24(4):145-147.
[9]劉輝,宋青,周飛虎,等.亞低溫在勞力型熱射病治療中的應用[J].解放軍醫學雜志,2010,35(9):1148-1150.
[10]戴躍龍,白慧穎,王海虹,等.中西醫結合治療重癥中暑的臨床研究[J].中國中醫急癥,2012,21(6):881-883.
R594.1+2
B
1004-745X(2014)04-0743-02
10.3969/j.issn.1004-745X.2014.04.089
2013-09-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