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先能 王 丁 張亞冰
(重慶市中醫院,重慶 400011)
和胃理氣湯輔助治療腹部手術后胃癱綜合征的療效觀察
程先能 王 丁 張亞冰△
(重慶市中醫院,重慶 400011)
目的觀察和胃理氣湯治療腹部非胃手術后胃癱的臨床療效。方法60例患者隨機分為治療組和對照組各30例,對照組給予西醫常規治療,治療組從胃管注入和胃理氣湯,并觀察兩組患者臨床療效及不良反應。結果治療組總有效率為90.00%,明顯高于對照組之66.67%(P<0.05);治療組患者胃腸動力恢復時間、平均胃腸引流量、住院時間均明顯少于對照組(P<0.01),而出院前血紅蛋白,血清蛋白和體質量對照組明顯低于治療組(P<0.01)。結論和胃理氣湯治療腹部非胃手術后胃癱安全有效。
胃癱綜合征 和胃理氣湯 腹部手術
術后胃癱綜合征是腹部手術的常見并發癥之一,是一種胃流出道非機械性梗阻為主要表現的功能性疾病,其主要發病機制是胃動力異常[1-2]。其多見于上腹部手術后特別是胃的手術.但非胃上腹手術后亦可發生術后胃癱綜合征。本研究在西醫治療基礎上采用和胃理氣湯輔助治療腹部手術后胃癱綜合征患者,取得良好臨床效果。現報告如下。
1.1 臨床資料 選取本院2010年1月至2012年3月間腹部手術后發生胃癱綜合征60例為研究對象,所有病例均符合術后胃癱綜合征的診斷標準[3],并且所有患者術前均無消化道梗阻病史,無糖尿病、結締組織疾病,均未使用影響平滑肌的藥物。按照隨機數字表法隨機分為治療組和對照組各30例患者,其中治療組男性16例,女性14例;年齡34~63歲,平均年齡(45.60± 11.30)歲;胃癌術后7例,大腸癌術后5例,腹部閉合性損傷8例,球潰穿孔修補術后4例,膽石癥膽囊切除術后6例。對照組30例,男性17例,女性13例;年齡33~64歲,平均年齡(46.60±13.80)歲;胃癌術后8例,大腸癌術后6例,腹部閉合性損傷7例,球潰穿孔修補術后5例,膽石癥膽囊切除術后4例。兩組臨床資料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1.2 治療方法 對照組給予常規治療,包括禁食、胃腸減壓、完全胃腸外營養支持治療、抑酸護胃、胃腸動力藥物治療等。治療組在對照組基礎上給予和胃理氣湯:黨參30 g,白術30 g,茯苓30 g,黃芪30 g,甘草6 g,大黃10 g,陳皮10 g,制半夏10 g,厚樸10 g,枳實10 g,桃仁10 g,赤芍10 g,雞內金15 g。濃煎至100 mL左右,抽空胃管后分3次從胃管內注入,每次30 mL,夾管2 h后再開放胃管引流,每日1劑。
1.3 觀察方法 觀察胃腸動力恢復時間、平均胃腸引流量、住院時間、出院前血紅蛋白、血清蛋白含量及體質量。痊愈:患者腹脹消失,無惡心嘔吐,24 h胃管引流量少于300 mL,可以停止胃管引流。好轉:患者腹脹減輕,24 h胃管引流量大于300 mL,胃管引流不能停止。無效:患者腹脹、惡心,胃管引流量均無明顯好轉,仍需胃腸減壓[3]。
1.4 統計學處理 應用SPSS 17.0統計軟件。計量資料采取組間t檢驗方式進行檢驗,計數資料采取χ2檢驗方式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 見表1。治療組總有效率明顯高于對照組(P<0.05)。

表1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n)
2.2 兩組治療后相關指標比較 見表2。治療組患者胃腸動力恢復時間、平均胃腸引流量、住院時間均明顯少于對照組(P<0.01),而治療后血紅蛋白、血清蛋白和體質量治療組明顯低于對照組(P<0.01)。
表2 兩組治療后相關指標比較(±s)

表2 兩組治療后相關指標比較(±s)
組 別 n 胃腸動力恢復時間(d)平均胃腸引流量(mL)住院時間(d)血清蛋白(g/L)血紅蛋白(g/L)體質量(kg)治療組 30 15.6±2.3△△ 687.6±52.8△△25.6±3.3△△36.6±2.6△△125.6±11.4△△56.6±2.0△△對照組 30 23.5±3.3 1003.5±73.9 36.5±4.7 31.5±2.8 101.5±9.8 51.7±2.8
2.3 不良反應 兩組患者均未發生明顯的不良反應。
腹部手術后胃癱綜合征是指腹部手術后非機械性梗阻因素引起胃排空障礙一組綜合征。近年來腹部手術后胃癱綜合征的發病率呈現上升的趨勢,并且因為胃癱發生后通常持續的時間較長從而容易導致患者術后發生營養不良,導致多種手術并發癥的發生。目前單純西醫治療腹部手術后胃癱綜合征主要是促進患者自然恢復,糾正水/電解質紊亂、胃腸持續減壓和胃動力藥物等治療措施,但是上述治療措施臨床療效均不十分理想,并且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其中胃腸減壓不能促進胃動力的改善,并且持續減壓時間過長會引起患者咽部和肺部感染。胃腸動力藥是治療腹部手術后胃癱瘓的有效治療措施。
中醫學認為腹部手術后胃癱綜合征屬“痞滿”、“嘔吐”范疇。中醫理論認為腹部手術會對中焦脾胃脈絡,可以損耗人體氣血,從而引起脾失健運,胃失和降,食水停滯所致,加屬虛實夾雜之癥,虛乃脾胃之虛,實乃氣滯、血瘀、濕阻之實。因此中醫辨證理論認為補虛瀉實的原則,應用健脾、理氣、降逆、消導的中藥,為此本研究采用應用健脾益氣、行氣通腑和活血化瘀的和胃理氣湯對上腹部手術患者術后胃癱綜合征進行治療。結果顯示,與單純西醫治療的對照組患者比較,采用和胃理氣湯的患者治療效果及胃腸動力恢復時間,平均胃腸引流量,住院時間均有明顯的改善,這是因為方中用黨參、白術、茯苓、黃芪、炙甘草具有健脾益氣之功效,而半夏、厚樸、陳皮、枳行氣導滯,大黃、赤芍、桃仁活血化瘀,輔以雞內金醒脾開胃,諸藥合用可促進胃腸蠕動,明顯提高胃部血液循環,從而能明顯地緩解腹部手術后胃癱綜合征,提供患者術后恢復[3-4]。
綜上所述,本研究認為和胃理氣湯通具有健脾益氣、和胃降濁、行氣通腑、活血化瘀的功效,能顯著改善上腹部術后胃腸功能,提高患者術后恢復時間,并且無明顯的不良反應,值得臨床推廣應用。
[1]K Dong,XJ Yu,B Li,et al.Advances in mechanisms of postsurgical gastroparesis syndrome and its diagnosis and treatment[J].Chin J Dig Dis,Jan 2006,7(2):76-82.
[2]XL Ni,WH Lou,DY Jing,et al.Clinical analysis of 18 cases with postsurgical gastroparesis syndrome after pancreaticoduodenectomy[J].Zhonghua Wei Chang Wai Ke Za Zhi,Nov 2008,11(6):586-587.
[3]毛秉豫,黃國鋒.健脾理氣中藥對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胃腸動力及血漿胃動素作用的研究[J].新中醫,2003,(5):31-33.
[4]田愛平.半夏瀉心湯加減方治療腫瘤術后胃癱的隨機對照臨床研究[J].癌癥進展,2010,8(4):401-403.
1004-745X(2014)04-0757-02
10.3969/j.issn.1004-745X.2014.04.098
△通信作者
2013-1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