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繼君
(重慶市綦江區人民醫院,重慶 410420)
自擬黃芪二術除濕湯加減治療肛門墜脹300例
楊繼君
(重慶市綦江區人民醫院,重慶 410420)
目的觀察黃芪二術除濕湯治療的治療肛門墜脹的療效。方法將300例肛門墜脹患者依據臨床表現結合辨證論治方法分為濕熱下注、氣滯血瘀、及脾胃虛弱3個證型,根據證型給予加減后的黃芪二術除濕湯進行直腸滴入治療,療程10 d。結果自擬黃芪二術除濕湯加減直腸滴入對各種證型的肛門墜脹治療均有效。結論自擬黃芪二術除濕湯加減能夠有效的治療各種證型的肛門墜脹,切實改善患者的生活質量。
肛門墜脹 直腸滴入 中醫治療
近年來,筆者給予肛門墜脹患者直腸滴入自擬黃芪二術除濕湯,收到良好的效果。現報告如下。
1.1 臨床資料 共收集2009年1月至2012年1月年本院以肛門墜脹為主訴、排除器質性病變患者300例。年齡22~75歲,男性122例,女性178例;病程30 d至3年。診斷標準:臨床表現以肛門墜脹為主癥,或午后墜脹加重,伴有腸鳴、腹脹、矢氣頻作等癥狀,也有矢氣及便后緩解;肛門、直腸、乙狀結腸、纖維結腸等內窺鏡診查排除炎癥、潰瘍、腫瘤等;鋇劑灌腸未見結腸黏膜形、色改變。并排除菌痢、阿米巴痢疾、血吸蟲病、腸結核等特異性疾病與肉芽腫性結腸炎、放射性結腸炎。臨床中肛門墜脹多見濕熱下注,氣滯血瘀及脾胃氣虛證。中醫辨證分型符合以下標準。(1)濕熱下注證。其臨床表現為肛門墜脹,有灼熱感,或會陰部隱痛,或面赤身熱,小便短赤,腹脹便結,或大便表面附有膿性黏液,舌紅苔黃膩,脈弦數。局部檢查:肛緣皮膚可有潮紅,肛門指診肛隱窩處有壓痛,或前列腺壓痛,或直腸前壁宮頸部有舉痛;肛鏡檢查示直腸黏膜充血潮紅,或有黃色膿性分泌物附著,或肛隱窩充血、肛乳頭肥大。(2)氣滯血瘀證。肛門墜脹,或腰骶部疫痛,或刺痛隱隱,有時向大腿或會陰部放射,伴憂愁抑郁,胸悶不舒,暖氣頻頻,矢氣不暢,常有便意感,或曾有肛門手術史,舌紅苔薄白,脈弦澀。局部檢查或可見手術瘢痕,肛鏡檢查示直腸黏膜呈暗紅色,指診可捫及齒線上痔區有硬結(3)脾胃虛弱證。肛門墜脹,疲勞乏力,納呆便溏,氣短易汗,舌質淡,苔薄白,脈細弱。局部檢查:肛門指診示直腸黏膜柔軟,活動度較大,鏡檢查示直腸黏膜呈淡紅色,直腸前壁可見黏膜堆積腸腔。
1.2 治療方法 予以黃芪二術除濕湯,方藥為黃芪30 g,白術30 g,蒼術21 g,防風12 g,白芷12 g,當歸15 g。濕熱下注加黃柏15 g,黃芩15 g,滑石30 g;氣滯血瘀加川芎15 g,土鱉9 g,枳殼15 g,紅花10 g;脾胃虛弱加薏苡仁30 g,黨參30 g,升麻9 g。以上藥物根據辨證處方5劑,每劑水煎取汁800 mL,取藥液200 mL,約40℃左右,裝入輸液袋,連接一次性導尿管,以石蠟油潤滑導尿管并緩慢插入肛門內約10 cm左右,直腸滴入藥液,每日2次,30 min后可以排便,治療10 d。
1.3 療效標準 痊愈:治療后肛門墜脹消失,解便順暢,隨訪1年未復發。有效:肛門墜脹較治療前明顯減輕。無效:治療后無明顯好轉。
見表1。結果示經治療肛門墜脹個證型均取得了較好療效。

表1 肝門墜脹各證型療效(n)
肛門墜脹是肛腸科的常見癥狀,可歸屬于中醫學“后重”范疇,可單獨存也可與其他疾病伴發出現。目前肛門墜脹沒有統一的診斷標準。臨床表現多為肛門墜脹難忍,可放射到腰骶、臀部及大腿,常會有便意頻頻、里急后重之感,下午及晚間墜脹感明顯,平躺時減輕。該病遷延不愈,嚴重影響患者的生活質量。西醫多應用抗生素抗炎治療,療效有限,且長期使用抗生素,副作用大,往往會使肛門墜脹更加嚴重。中醫學認為,該病病因病機復雜,風、熱、濕、燥之邪侵襲人體,停留于肛門大腸,局部氣血不和,經絡阻滯,濕熱、瘀血、濁氣結聚不散而成。筆者認為肛門與六腑相連,關系甚為密切,而六腑以通為用,因此對于此癥的治療應采用清熱利濕、祛風行氣、活血通便之法。自擬黃芪二術除濕湯,方中黃芪具有益氣健脾之功,有升提下垂臟腑之效,為君藥;白術,蒼術健脾除濕助黃芪之功,為臣藥;白芷祛風除濕加強白蒼二術除濕之功,當歸活血祛瘀加強局部血液流通,促進新陳代謝。 濕熱下注明顯者加黃柏黃芩滑石;氣滯血瘀顯著者加川芎、土鱉、枳殼、紅花;脾胃虛弱加薏苡仁、黨參、升麻。該方針對引起肛門墜脹的病因“風、熱、濕、燥”之邪,起到清熱利濕,祛風行氣,活血祛瘀的作用,使大腸氣機通利,升降有序,肛門墜脹消失。且該方加減治療肛門墜脹效顯著,費用低廉,且無毒副作用,能夠很好的改善患者的生活質量,易于實施,值得臨床推廣使用。
1004-745X(2014)04-0770-02
10.3969/j.issn.1004-745X.2014.04.106
2013-12-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