患者女性,62歲
主訴
口渴、多飲、多尿6年。
現病史
患者6年前無明顯誘因出現口渴、多飲、多尿,于當地醫院診斷為2型糖尿病,當時空腹血糖9.8mmol/L,糖化血紅蛋白8.4%,醫生給予格列美脲和二甲雙胍治療,糖化血紅蛋白控制在7%~7.5%。1年前,血糖控制逐漸惡化,開始加用基礎胰島素治療,給予甘精胰島素睡前注射,目前藥物用量為甘精胰島素20U,格列美脲6mg Qd,二甲雙胍500mg Tid。患者空腹血糖控制在6.0~6.5mmol/L,餐后2小時血糖控制在10.0~12.0mmol/L,糖化血紅蛋白7.3%。為求改善餐后血糖控制,來本院就診。
既往史
冠心病史6年,高血壓病史2年,目前服用單硝酸異山梨酯緩釋片40mg Qd,阿司匹林100mg Qd,賴諾普利40mg Qd,氨氯地平5mg Qd,心絞痛很少發生且休息后可自行緩解,血壓控制在130~140/70~80mmHg。
家族史
否認糖尿病等家族遺傳病史。
個人史
無煙、酒等不良嗜好。
月經史

體格檢查
身高155cm,體重56kg,BMI23.3kg/m2,血壓134/76mmHg,心率80次/分,腹部、四肢及神經系統檢查未見明顯異常。

表1 胰島素及C肽釋放試驗
實驗室檢查
空腹血糖6.2mmol/L,HbA1c 7.3%,胰島素及C肽釋放試驗結果見表1。
病例特點
* 患者女性,糖尿病病程較長,目前胰島功能較差,單純補充外源性基礎胰島素,空腹血糖控制尚可,但餐后血糖控制較差,所以糖化血紅蛋白不達標。
* 患者有冠心病史,鑒于餐后血糖對心血管健康影響重大,應積極控制餐后血糖;由于患者已存在冠心病,應選擇低血糖風險更低的方案。
治療經過
停用甘精胰島素和格列美脲,二甲雙胍用法及用量不變,給予門冬胰島素30早10U晚10U餐前皮下注射,囑患者每周門診復診一次,復診前一天自測全天七次血糖(三餐前、后及睡前血糖),進行記錄,門診根據血糖監測情況調整胰島素用量(血糖監測結果及方案調整見表2)。四周后,患者的餐后血糖得到明顯改善,并自訴未發生過低血糖。
治療體會
患者糖尿病病程較長,隨著病情進展,胰島功能逐漸減退,因此聯用兩類口服降糖藥且均使用最大劑量仍無法有效控糖,而啟用胰島素治療。最初選擇的是補充基礎胰島素,患者的空腹血糖得到較好的控制,但餐后血糖控制欠佳,因此糖化血紅蛋白仍不達標。這是因為患者胰島功能較差,使用胰島素促泌劑不足以滿足餐后胰島素需求。所以,我們選擇了門冬胰島素30一天兩次的方案,一方面是因為該制劑不僅能夠提供持久而平穩的基礎胰島素,而且速效成分起效迅速,能夠更加有效地控制餐后血糖,另一方面是因為餐前即刻注射,更加方便,患者依從性會更好。之所以選擇門冬胰島素30,而沒有選擇人胰島素30R,是考慮到前者的低血糖風險更低,更適合該患者的病情需求。

表2 血糖監測結果及方案調整
高妍等在“雙時相門冬胰島素30聯合二甲雙胍治療基礎胰島素控制不佳的2型糖尿病患者:療效及安全性評價”中發現,門冬胰島素30聯合二甲雙胍可顯著改善基礎胰島素聯合OAD血糖控制不佳的2型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控制,并具有良好的安全性。
問題
1)以下關于餐后血糖表述正確的有哪些?
A.即使空腹血糖正常,隨著餐后血糖的升高,死亡風險也會增加
B. 中國人群餐后高血糖的比例要高于西方人群
C. HbA1c控制在7%~8%時,餐后血糖對HbA1c的貢獻比空腹血糖更大
D. 門冬胰島素30對餐后血糖的控制要優于人胰島素30R
2)門冬胰島素30每日兩次用作胰島素起始治療的優勢有哪些?
A.相比于基礎胰島素,可兼顧空腹和餐后血糖的控制
B.相比于預混人胰島素,可餐前即刻注射,避免餐前等待
C.相比于預混人胰島素,可更有效地控制餐后血糖,且低血糖風險較低
D.可在不增加新的胰島素制劑和注射裝置的前提下,根據病情變化增加或減少注射次數來獲得滿意的血糖控制
答案提交截止日期為2014年5月15日。答案及獲獎名單將刊登在2014年第5期。
活動須知
1、請登陸www.tnb365.com“銳海拾貝”專欄提交答案或將答案寄至:北京海淀上地信息路甲28號科實大廈A-12A-2(郵編:100085)《糖尿病臨床》編輯部(收)。
2、每期評選6位獲獎者(一等獎1名,二等獎2名,三等獎3名),獲獎名單將連同答案一起刊登,獎品由諾和諾德公司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