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慶利,安學濤
(1.北京體育大學,北京 100084;2.海南政法職業學院,海南 海口 571100)
專題報道
全國大學生空手道錦標賽賽事綜述與發展對策研究
岳慶利1,安學濤2
(1.北京體育大學,北京 100084;2.海南政法職業學院,海南 海口 571100)
“2014年全國空手道論文報告會”論文精選
編者按:為進一步推動我國大學空手道項目的發展,提高項目發展的科學化水平,更好地為大學生成長發展服務,中國大學體育協會空手道分會于2014年11月14~17日在南京六合區舉辦了科研學術交流活動。本次活動由中國大學生體育協會主辦,北京博克森體育文化發展有限公司、江蘇省蘇體實業發展有限公司六合分公司、南京成星體育發展有限公司承辦,南京六合區體育局、南京六合區教育局協辦,南京成星體育發展有限公司策劃。本屆論文報告會收錄的論文內容涵蓋了空手道賽事發展研究、歷史源流與文化研究、運動訓練研究、社會化推廣研究等領域。本刊精選了部分研究成果,以展示我國大學生空手道運動的發展現狀及未來發展趨勢,引發研究者的共鳴,積極開展學術探討,進一步推動空手道學術研究的深入與繁榮。
采用文獻資料、訪談法等研究方法,對全國大學生空手道賽事及體系建設進行探究。研究認為,第4屆全國大學生空手道賽事有如下特點:1)比賽精彩,不同組別特點突出,成績分布相對均衡合理,禮儀文化特色鮮明;2)賽事運行緊湊順利,賽事推廣取得突破,賽事價值不斷提升;3)裁判工作有條不紊,隊伍建設基本成型。賽事總體發展具有如下特征:1)承辦賽事主體多元化,賽事得到基本保障;2)參賽規模基本穩定,發展潛力有待挖掘;3)訓練體系基本建立,物質條件進一步改善;4)高校區域分布不均衡,自主發展特征突出;5)運動員組別設計合理,組別群體分布出現不均衡現象;6)培訓工作基本常態化,規范化水平有待加強。建議:1)加強交流,共同提高;2)積極布局,點面結合;3)加強培訓,完善隊伍;4)加大宣傳,打造品牌。
大學生體育;空手道;體育賽事
全國大學生空手道錦標賽自2010年以來已經舉辦了4屆,4a來大學生空手道賽事在中國大學生體育協會的領導下,得到了中國空手道協會及各方的友情支持與幫助,項目在高校的開展不斷深入,賽事的運作更加規范高效,影響力不斷擴大。作為一個新項目應該說取得了顯著發展成果,特別是空手道項目為學生的成長發展提供了新的平臺,為高校的人才培養作出了積極貢獻[1]。起源于中國武術,發端于日本,推廣于世界的空手道項目,已經非常國際化,成為世界體育文化交流融合發展的新領域。與中國文化淵源很深的空手道項目,自國家2006年引入發展以來,便在大學的土壤中生根發芽,凸顯了國家決策的正確與項目本身的魅力[2]。崛起中的中國,以更加自信的姿態融入到世界文化的交流發展洪流中,體育強國建設戰略的實施,全民健身事業的發展,為空手道項目在青少年群體中的開展提供了更為廣闊的發展空間。空手道項目即將迎來發展5a的新起點,有必要對項目發展與賽事進行研究梳理,為未來發展提供參考與借鑒。
1.1 研究對象 以全國大學生空手道錦標賽賽事為研究對象,了解空手道運動在我國大學生中開展與推廣的基本情況,及空手道運動體系建設中存在的不足。
1.2 研究方法
1.2.1 文獻資料法 以“大學生體育”、“空手道賽事”、“對策研究”等為關鍵詞,通過中國期刊網進行相關文獻檢索、查閱、分析,了解了相關研究在國內的總體情況,為分析賽事提供了較好的認知基礎。
1.2.2 訪談法 對中國大學生體育協會與中國大學生體育協會空手道分會的部分管理者,及部分運動員進行了電話及郵件訪談,進一步明晰了對賽事的基本認知及賽事未來發展的思路。
2.1 比賽精彩,組別特色鮮明,凸顯大學生空手道賽事活力 在努力拼搏中充分展現自己的自信與對獲勝的渴望,享受難得的賽場過程,使每一場比賽都非常精彩,這是比賽給大家留下的總體印象。本次比賽在分數相等后的判定中,借鑒中國大學生體育協會空手道分會裁判工作的經驗,首次采用了高分技術先得分者優先、先得分者優先、犯規少者優先的依次判定標準,激發了選手在比賽中的積極性、主動性。同時,基于鼓勵進攻與得分的總要求,運動員的訓練成果能夠在比賽中得到有效體現,增強了運動員使用技術的自信心,提高了比賽的觀賞性。值得一提的是,香港城市大學表現突出,在個人型、團體型上表現非常突出,為大家展示了較高的競技運動水平,得到了觀眾的陣陣喝彩,同時收獲了4枚金牌,成為賽事的一大亮點。各隊運動技術水平普遍提高,不同的組別特色非常鮮明。A組(即運動訓練專業、民族傳統體育專業)學生作為專業運動選手整體保持了較高的競技水平,為B組(即體育教育專業)和C組(即普通學科類專業)的學生起到了技戰術示范指導作用。B組和C組選手因訓練時間長短和比賽經驗多少呈現競技水平高低相應搭配特點,運動員一般是大1進隊訓練、大2與大3進行比賽積累經驗、大3及大4達到高水平,隊伍建設呈現良性循環發展,湖南師范大學與湖州師范學院是這一規律及特點的突出代表。這一點正體現了大學生空手道賽事的活力與潛力,大學生隊伍在4a中是動態發展的,只有做好年級的銜接,及時補充新人,才能保持隊伍的良性發展,而團隊建設中師生的相互學習與提高也為學生成才提供了有效的實踐平臺。
2.2 成績分布相對均衡合理,禮儀文化特色鮮明 此次比賽各隊取得了自我比較滿意的成績,做到了文明與競技的統一,為各隊的良性發展提供了基本的保證。參賽的25支代表隊,有22支代表隊得到獎牌,獲獎比例為88%,其中,15支代表隊有金牌,比例為60%,成績分布相對往屆賽事比較均衡合理(表1)。做到這一點并不容易,大家認識到各隊之間既是競爭更是命運共同體,既要保證賽事的公平公正,又要在成績上相互支持,較好地處理了眼前與長遠利益的關系。從賽事整體來看,形成了賽事特有的禮儀文化特色。大學生作為文化傳承的特殊群體[3],他們積極進取的精神狀態,對于禮儀的理解與認真實踐,形成了這項賽事的獨特風景。例如,香港城市大學選手的型的決賽,其極富張力與感染力的整套演練,有力地提升了整個賽事的品質與文化底蘊,賽事成為傳播體育美的魅力課堂,是一次讓全體人員感動的視覺盛宴。這種鮮活質感的育人方式與過程,極具示范榜樣作用,相比說教更有教育價值與激勵意義。盡管在比賽中有個別教練員因為誤會了裁判員的判斷結果表現得比較激動,有失大學教師的風度,背離了空手道禮儀的基本精神,但只是個別現象。

表1 全國大學生第4屆空手道錦標賽成績統計
2.3 賽事運行緊湊順利,細節不足之處亟待完善 隨著辦賽經驗的積累,賽事運行主要環節的把握,各項準備工作的落實,總體上看比較緊湊順利,受到各方的一致好評。協會與大學會員單位之間、協會與辦賽單位之間、協會與裁判員隊伍之間、協會內部關系等各方面,溝通比較順暢,工作氛圍比較寬松,各項工作落實到位并富有效率,保證了賽事運行的順利與成功。處于起步階段的大學生空手道賽事,在各方積極努力下,營造了良好的內外部環境,奠定了未來持續健康發展的基礎。但是,由于每次辦賽的地點、人員、環境的差異,在一些環節上、細節上還是有改進與提高的空間,例如,賽場秩序優化、志愿者工作的細化、空手道體育文化的宣傳等方面,可以做得更細致,進而提升大學生賽事的文化特色、育人特色。把空手道賽事打造成不僅是簡單的體育賽事,更是文明禮儀宣揚的平臺,充分展示大學生群體在先進文化建設方面的引領示范作用,成為互為學習進步的大學課堂的有機組成部分,為國家人才培養做出自己的積極努力[4]。因此,完善細節非常具有現實及戰略意義,需要加強管理與研究,創造精品賽事品牌。
2.4 裁判工作有條不紊,隊伍建設基本成型但須加強 裁判工作比較順利,沒有出現任何顛覆性比賽場次,專業水平進一步提高,保證了賽事安全、平穩、有序地開展,得到了各隊與組委會的一致肯定。由于鍛煉機會少、經驗不足等原因,導致判罰存在一些細節上的瑕疵,精細化程度存在不足,有待逐步改進提高。由于空手道項目的特殊性,對裁判員的整體要求比較高,裁判員成長有其自身的特殊性,整體素質與空手道競技水平提高存在高度的正相關。因為空手道在我國整體處于起步與發展推廣階段,尤其是大學生賽事1a只有1次,賽事相對較少,導致積累裁判經驗的機會少,因此,裁判員隊伍建設的矛盾比較突出。此次中國大學生體育協會空手道分會的裁判員隊伍,由中國中學生體育協會空手道分會、中國大學生體育協會空手道分會選調的裁判員及隨隊裁判員3個部分組成,各占約1/3,是現階段保證賽事順利進行的最優選擇。從賽事運轉與執裁實際情況看,隨隊裁判員能夠積極向老裁判員學習,執裁水平得到較大幅度的提高,盡管裁判員隊伍存在一些問題,但基本能滿足項目發展的實際需要。中國大學生體育協會空手道分會經過4a的積累與沉淀,擁有了1支比較穩定的20~25人的裁判員隊伍,是賽事推廣及項目發展的重要力量。由于事業發展整體處于初創階段,整個裁判員隊伍建設水平還比較低,表現在執裁能力、實際經驗、隊伍穩定等方面。但機遇與挑戰并存,需要協會抓住機遇提前謀劃,加大裁判員隊伍建設的力度,為更好地發展壯大自己做好準備。
2.5 賽事推廣取得突破,賽事價值不斷提升 中國大學生體育協會空手道分會與北京博克森體育文化發展有限公司簽訂了3a賽事承辦及推廣合同,成為大學生空手道賽事發展中的一個里程碑。賽事的基本經費得到有效保障,賽事的社會文化價值得到拓展,協會更能專心于賽事的精細化管理與品質提升。建立推廣賽事的良好合作伙伴關系,需要協會更加努力地提升項目推廣的力度,不斷完善自身體系建設,以更加規范、高品質的工作贏得發展機會,使合作雙方成為互惠互贏,更有建設性的發展伙伴,從而提升賽事的整體價值。體系建設的重點包括會員單位的拓展、競技水平的鞏固提高、裁判員隊伍建設、項目文化宣傳、科研工作的推進等,也只有提升整個項目發展的厚度與廣度,才能在競爭激烈的項目發展中取得優勢。合作公司將通過央視錄播及其他媒體形式,宣傳中國大學生體育協會空手道分會,展示空手道項目的魅力,也是因為看到了項目發展的獨特魅力。但這種魅力的體現最終通過運動員、教練員、裁判員及工作人員整個團隊的每個人、每個行動來體現,因此,從業者更要積極行動做好本職工作,不斷提升賽事的美譽度、知名度。
空手道作為中國大學生體育協會的新項目,經過4a的發展取得了良好的成績,最直接的體現是很多學生因為參與這個項目而取得更好的自我提升與發展,這也是這項賽事的最大魅力。但發展的任務與壓力無時無處不在,因為競爭是這個時代最大的特征。
3.1 承辦賽事主體多元化,賽事得到基本保障 通過協會的積極努力,力主通過社會力量支持辦賽的原則,4屆比賽試驗了高校自身(1次)、高校與當地政府結合(1次)、體育局與文化公司結合(2次)3種辦賽形式,大學、體育行政部門、地方政府機構、文化體育公司等成為承辦賽事的主體,是賽事的主要依托(表2)。每屆賽事承辦主體的性質都有所不同,呈現出多元化特征,從一個側面表明賽事舉辦模式還處在摸索之中。協會通過4a的辦賽實踐積累了寶貴的工作經驗,辦賽單位也獲得了相應的經濟效益與社會效益,賽事舉辦得到基本的保障,取得的發展成果較為突出。不同的辦賽主體對賽事的重視與支持力度存在較大差異,也決定了整個賽事的精彩程度與影響力,這也給協會未來辦賽提供了重要的工作方向與啟示。要看到,總體還處在初創摸索階段的空手道賽事,辦賽效益水平還相對較低,吸引力、影響力不夠強,品牌的形成還需時日,從業者要更有耐心與定力。
3.2 參賽規模基本穩定,發展潛力有待挖掘

表2 全國大學生空手道錦標賽基本情況統計
表2給出了4屆賽事的基本情況統計,首屆賽事的規模就達到頂峰,第2~4屆賽事參賽單位穩定在25個、運動員270人左右,參賽的總規模比較穩定。參加首屆賽事后,13個單位、113名運動員的流失有其自身主客觀因素,主要原因是運動員不分組別,造成了部分單位和運動原因水平懸殊及最終成績不理想,付出與回報難成比例而放棄下屆比賽,這也從一定程度上看出了參賽單位的短視及辦賽的頂層設計的重要性。第2屆比賽,依據運動員的競技水平進行了科學分組,迅速穩定了隊伍。空手道是新興項目,推廣的整體水平不高,盡管項目本身比較有優勢,但受制于認知不足、教練員人才缺乏、硬件等基本條件有限、培訓力度不夠等因素,整體發展處于一個鞏固提高的態勢。相比于全國2 000多所大專院校的數量,僅僅25個單位參賽,項目發展的潛力不言而喻。現有的規模是成績更是挑戰,項目的普及工作與賽事的影響力亟待提高。2012年首次以部分中學生為主參加協會的比賽,便引起了很大的反響,這一嘗試為協會的未來發展積累了有益的經驗,中學生從大學生比賽中得到的熏陶與教育效果令大家津津樂道。由于受多種因素的影響,中學生層次的比賽沒有繼續推進,但發展的潛在市場給了大家驚喜。從已有參賽單位的實際效果觀察,項目已經給所在學校及師生的發展營造了良好的平臺,為其他學校的參與提供了示范與引導作用,相信經過努力發展潛力會逐步轉化為實際效果。
3.3 訓練體系基本建立,物質條件進一步改善 從湖南師范大學、湖州師范學院等各參賽單位看,因為是中國大學生體育協會主辦的比賽,能普遍得到所在單位的重視,并納入到所在大學的教學訓練體系之中,在教練員選用、運動員選拔、訓練實施、日常比賽與保障、成績激勵等方面制度化,大學生空手道基層訓練體系基本建立。因為空手道項目不是奧運項目,在學校內部的受重視程度不同;又因為學校性質與實際情況之間的差異,在訓練的不同方面存在不足也是客觀存在的。從4a的發展過程來看,受后奧運時代、全民健身、體育強國建設等因素的綜合影響,大學生體育越來越得到重視與支持,條件得到進一步改善,很多單位在思考自身的優勢與發展策略,打造特色體育,強化特色辦學的理念,空手道成為這一特色中的重要選項[5]。對物質條件差異的認識需要更理性的觀察,既要關注校方領導、制度等客觀因素,也要注意教練員自身主觀認識與實際努力的不足,而不能簡單地對比,要以更加積極的態度與實干精神來改善內外部環境。
3.4 高校區域分布不均衡,自主發展特征突出

表3 全國大學生空手道錦標賽第1~4屆參賽情況統計

32 天津體育學院 1、2、3、4 33 天津城市建設學院 1、2 34 天津農學院 1 35 河南師范大學 2、4 36 河南洛陽理工學院 1 37 河南鄭州大學 1 38 廣東佛山科學技術學院 2 39 廣州星海音樂學院 1 40 西安體育學院 1、2、3、4 41 陜西西安科技大學 2、3 41 陜西西安郵電學院 2、3、4 43 江蘇淮陰工學院 2 44 江蘇南京審計學院 1 45 江蘇蘇州大學 1 46 云南師范大學 1 47 云南紅河學院 2 48 哈爾濱體育學院 4 49 武漢體育學院 1、2、3、4 50 湖南師范大學 1、2、3、4 51 福建集美大學 1、2
表3給出了4屆比賽全部參賽單位的基本情況,高校區域分布不均衡、自主發展特征較為突出。不均衡體現為“點多而面不足”:有11所高校參加了全部的4屆比賽,占25所高校的44%,11所高校中除了北京占3所之外,其他都是區域單一的點,分別是上海市、天津市、西安市、長沙市、湖州市、蕪湖市、香港;安徽省是區域性高校發展最好的,隊伍最多達12個,9個比較穩定,其中,安徽工程大學發揮了輻射帶動作用;北京市和香港的區域性發展次之,各有3所固定的學校,有形成面的潛力;上海市、浙江省、天津市、西安市固定學校1~2所,要積極地、及時地做好工作,形成區域性的影響力。“點多而面不足”是自主發展造成的,依靠高校間的相互影響及教練員的人脈影響力而發展成現今規模,其中凝聚了很多熱愛空手道的師生的心血。不均衡、自主發展態勢形成的原因很多,但要真正發展壯大自己,協會要正視責任與使命。發展不均衡其實也是機遇,要積極規劃組織,加強點的示范引領作用,帶動更多面的形成,形成點面均衡、有機融合的發展態勢,夯實賽事的基礎工作。
3.5 運動員組別設計合理,組別群體分布不均衡特征顯現 主要是因為對首屆比賽參賽人數不足的擔憂,未對運動員依據運動條件精細分組,只是把在國家體育總局注冊的運動員分為甲組,其他高校在冊的學生分為乙組。這個保守的想法讓首屆比賽甲、乙組人數嚴重不均衡,普通學科學生與未注冊的運動訓練專業學生同場競技,技術與身體條件差異過大,競賽效果打了折扣,導致部分單位退出了第2屆比賽。協會根據大學生群體構成的實際,在第2屆時及時進行了運動員分組,A組為體育類院校運動訓練專業、民族傳統體育專業學生,B組為體育教育專業的學生,C組為普通高校學科專業學生。從第2~4屆比賽來看,同質性群體比賽不僅保證了比賽的公平與公正,而且運動成績設置增加了2倍,有效降低了各隊獲得成績的壓力;就分組情況來看,組別群體的分布不均衡特征顯現(表4~表5)。男女總體比例為2∶5;A組人數遞減趨勢明顯,男生多個體重級別的人數少于6人,女生多個級別的人數在3人以內;B組人數3a內分別為102、58、82人,起伏較大,平均在80人左右規模;C組人數呈穩定增加態勢,且人數于2013年超過總人數的4成以上,成為賽事的第1運動員群體。不言而喻,人數與賽事的競爭精彩程度、運動員競技水平的提升等呈正相關,從實際情況來看,B組、C組人多、場次多,對運動員的鍛煉價值更大。組別分布的不均衡有客觀的原因,但相比于整個組別的群體的人的基數而言,人數的潛力還是很大的,但A組人數方面出現的問題需要給予足夠的重視。

表4 全國大學生空手道錦標賽年度組別分布情況統計(1)

表5 全國大學生空手道錦標賽年度組別分布情況統計(2)
3.6 培訓工作基本常態化,規范化水平有待加強
表6給出了近年來教練員、裁判員學習培訓情況的統計,即,在不同區域已舉辦10次培訓,培訓人數達到459人次,培訓內容豐富且比較系統,說明協會非常重視培訓工作,培訓工作的開展基本滿足了項目發展的需要。2010~2012年都是3次培訓,2013年沒有1次培訓,培訓工作的計劃性還有待提高。培訓對象是大、中學校教師及在校大學生、空手道從業人員(成年),范圍比較寬,參與性廣泛,是符合實際發展需要的。培訓時間一般選在學校體育教學工作空檔期進行,是比較人性化的舉措。隨著事業的發展,更為精細化、專業化、符合實際需要的培訓工作應是方向,應優化配置培訓資源,做到以從業人員為本,使各方的積極性得到充分發揮。

表6 全國大學生空手道協會教練員、裁判員培訓工作統計
4.1 加強交流,共同提高 大學生空手道項目經過4a成長至今,發展與提高是大家共同面對的任務,加強與促進交流尤為重要,需要在4個方面積極推進:1)運動隊單位間的技術人員交流。例如,北京體育大學派高水平實習生帶中國公安大學學生訓練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因此,應創造更多條件促進交流與提高;2)裁判員交流。應利用賽事、培訓等機會,以老帶新,加快新裁判員成長,提高裁判員隊伍整體業務水平;3)推進階段性的科研交流,制訂計劃引導支持從業人員結合實際開展研究,發揮高校的科研優勢,推動空手道項目向深層次發展;4)加強與外部交流,加強宣傳,爭取單位支持、社會支持。
4.2 積極布局,點面結合 增加參賽單位數量是具有戰略意義的工作,只有普及工作不斷取得突破,才能最終提高整體發展水平與質量。1)要制訂激勵措施,根據現有單位分布情況,確定重點工作單位及區域發展戰略,發揮其區域性的輻射帶動作用,爭取讓區域內更多高校參與進來,發揮以點帶面的輻射作用;2)要推動舉辦區域性賽事,積極完善賽事層次,發揮以面促點的拉動作用。視情況可制訂“未來5a隊伍拓展計劃”,每年增加10支隊伍以上,形成至少3~5個區域性的賽事,隊伍穩定在60~80支的規模。
4.3 加強培訓,完善隊伍 運動員、教練員、裁判員、管理推廣員、科研人員等,是事業持續健康發展依托的主體力量,要從事業發展的高度尊重并依托他們,團結一切有利于發展的力量。要根據發展的不同階段針對不同隊伍的實際,創造條件開展學習、培訓工作,提高隊伍整體素質,穩步推進協會建設。處于發展初期,要切實考慮被培訓個體的付出成本,盡量創造條件降低培訓成本,保護從業人員的積極性,提高培訓的時效性、計劃性,使隊伍建設不斷完善,打造有機融合、配置最優的團隊。
4.4 加大宣傳,打造品牌 信息時代條件下,對自我發展迫切的社會組織而言,做好宣傳包裝推介工作非常重要[6]。這里講的宣傳更多指公益性、商業性方面的價值宣傳與開發,緊扣人的全面發展,發掘項目在人才培養、文化傳承、社會服務與進步、健康身心等方面的價值,積極利用各種媒介資源及智力資源,逐步形成社會知名度、美譽度高的品牌。競爭促使宣傳已經變成精細化、專業化的工作,成為發展內涵的重要組成部分,要切實提高認識并使之常態化、系統化、專業化。
大學生是我國比較特殊的青年群體,對其身心發展與意志品質培養,空手道提供了一個安全又很有教育特色的好選擇[7]。經過中國大學生體育協會空手道分會4a的努力與積累,大家逐漸接受空手道為中國武術的理念,空手道正在成為我國大學生生活的有機組成部分。大學生體育項目之間競爭激烈,空手道應抓住新興項目的后發優勢,努力拓展發展空間,積極拓展體育健身教育的發展增量,為我國大學生全面健康發展作出積極的貢獻。根據賽事的總結與發展實際,提出建設性的發展對策,對工作實踐具有積極的指導作用,將促進大學生空手道項目在高校的更快發展。
[1]于海龍.我國高校空手道開展現狀及發展趨勢[D].北京:北京體育大學,2013.
[2]許聲宏,楊旖旎.空手道運動在中國高校的推廣及管理[C].第九屆全國體育科學大會論文摘要匯編(2),2011,1.
[3]文達.空手道在中國發展現狀的分析與研究[D].北京:北京體育大學,2013.
[4]呂曉標,衛志強.我國空手道運動發展策略探析[J].體育文化導刊,2008(12):69-72.
[5]龐俊鵬.我國空手道運動開展現狀的調查研究[J].武漢體育學院學報,2010(6):69-73.
[6]呂景章,黃步東.日本空手道與中國武術的對比研究[J].山西科技,2008(2):92-93,103.
[7]陳新富.空手道進入普通高校的可行性研究[J].搏擊:武術科學,2010(11):62-64.
Event Summary and Research on Development Strategy of National University Karate Championship
YUE Qing-li1,AN Xue-tao2
(1.Beijing Sport University, Beijing 100084, China;2. Hainan Vocational College of Political Science and Law, Haikou 571100, Hainan China)
Adopting research methods of literature consultation and interview, this thesis explores national university karate championship and its system construction. Research shows that 4thNational University Karate Championship possesses following characteristics: 1) splendid competition, distinct features in different groups, full of etiquette culture. 2) Smooth competition management, breakthrough in competition promotion and increasing competition value. 3) Systematical refereeing, formed team construction. Competition development has following characteristics: 1) diversif i ed event host and basicguarantee of event. 2) Stable participating teams and potential development. 3) Established training system and improved material condition. 4) Imbalanced university region distribution with distinct independent development feature. 5) Reasonable athlete grouping but still with imbalance in distribution. 6) Standard training work but still need to be improved. Suggestions: 1) Enhancing communication and improving together. 2) Actively distributing and integrating. 3) Strengthening training and improving team. 4) Increasing publicity and building brand.
university student sport; karate; sports competition
G80-052
A
1004-7662(2014 )12-0025-07
2014-11-28
岳慶利,副教授,碩士,研究方向:民族傳統體育與大學生教育。通信作者:安學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