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媛紅++李廣超??
摘 要:馬克思主義理論是我們黨進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指導思想和理論基礎,因而也必然是思想政治教育激勵機制的理論依據。在馬克思主義科學理論體系中,包含著豐富的有關思想政治教育激勵機制的思想和理論,其中馬克思主義關于人的需要的理論是思想政治教育激勵機制的動力之源。
關鍵詞:激勵機制;人的需要理論;動力之源
思想政治教育激勵機制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一種重要機制,是加強受教育者對思想政治教育內容由外化到內化的重要環節,也是對馬克思主義人的需要理論的運用與發展。
一、人的需要的內涵
需要作為一般的范疇,是指一切生物與外界進行物質、能量等交換以此維持自身的正常運轉,這樣“一種積極的攝取狀態”[1]。馬克思主義人的需要理論認為需要是指人對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的依賴關系的自覺的反映。眾所周知,一切生物都有需要,哪怕是最低等的生物,需要并非是人類所特有的,人作為自然界生物的一種,也同自然界的其他生物一樣對自己的生存環境和其他方方面面都有需要,需要是人的生命存在的前提。但是人的需要也和自然界其它的生物的需要有又有著本質的區別。
首先,人的需要不同于其它生物的需要。其它生物是在適應外界環境的條件下消極被動地滿足自己的需要,是為了生存的一種本能。而人的需要卻是一種積極主動地需要,人除了適應環境外,更多的時候是在改造環境,讓環境來適應自己。不僅僅如此,人的需要比其它一般生物的需要更為復雜。人是一種自然的存在物但同時人又是一種社會的存在物,所以人的需要也就不僅僅是直接的物質的需要,更重要的是不受物質影響的社會的需要,因此作為社會存在物的人對于自然界來說不是消極被動的接受,而是積極主動的改造自然界。
其次,人的需要即人的本性。馬克思、恩格斯認為 “他們的需要即他們的本性”[2]。它深刻的揭示出對于需要的考察同時也是對人的本性的考察。在馬克思看來,人的需要是人對自己的追求與向往對象的一種精神力量,人的本性是通過人的具體的行為表現出來,而人的具體的行為活動的源動力就是人的需要。
當生產力高度發展以后,出現了大量的剩余產品,人們有了自我意識,于是人類的活動就超出了生存的范圍,人類開始了追求精神需要,正如馬克思所說:“人的感覺、情欲等等不僅是狹義的人類學的規定,而且是對本質(自然界)的真正本體論的肯定”[3]。從物質需要出發進而追求精神滿足,這才是作為人的本性的需要具有的內在規定性。
再次,人的需要是勞動的根源。勞動使人與其他動物區別開來,勞動成為人區別于動物的本質。勞動的前提是人有這種需要。“勞動過程,……是制造使用價值的有目的的活動,是為了人類的需要而占有自然物,是人和自然之間的物質變換的一般條件,是人類生活的永恒的自然條件”[4]。“任何人如果不同時為了自己的某種需要和為了這種需要的器官而做事,他就什么也不能做”[5]。由此可見人有了需要才會勞動,勞動就是為了滿足人的需要。并且只有當勞動不再是謀生的手段而真正成為人的一種需要時,這時人才有意義。
二、人的需要的層次
對于人的需要層次的問題,學者們根據自己所研究的學科出發,從各個不同的方面進行了長期而深入的探討,較著名的是心理學家馬斯洛的“需要層次理論”,他把人的需要劃分為五個層次即生理需要、安全需要、愛與歸屬需要、自尊需要、自我實現的需要[6]。當一個低級需要得到滿足后,另一個高級的需要就會出現,人的各種需要就是在這樣一個過程中不斷的形成與滿足的。這是馬斯洛提出的需要層次論,在一定程度上概括了人的需要的層次,也看到了需要的發展規律,他的觀點也得到了普遍的認同,馬斯洛的“需要層次理論”主要是在心理學的范疇領域內研究人的需要。
馬克思主義人的需要理論將需要作為了一個廣泛的社會歷史范疇來加以研究。根據歷史唯物主義的基本原理,結合人的需要的歷史發展歷程,提出更適合人與社會的馬克思主義需要層次理論。馬克思將人的需要由低到高分為三個層次:生存需要、享受需要、發展需要。恩格斯也十分明確的把人的需要的對象分為:生存資料、享受資料和發展資料。
首先,生存需要。人作為一種社會存在物,首先應該有的是生存的需要,主要包括衣、食、住、用、行等為了生存和生活的需要以及生理需要,這是實現人的其他方面的需要的基礎與前提。“一切人類生存的第一個前提也就是一切歷史的第一個前提,這個前提就是:人們為了能夠‘創造歷史必須能夠生活。但是為了生活,首先就需要衣、食、住以及其他東西。因此第一個歷史活動就是生產滿足這些需要的資料,即生產物質生活本身”[7]。人的生存的需要如果不能得到滿足,人的生命就無法維持,更別說其他的需要了。因此生存需要是人的最基本的需要,也是不可或缺的需要。馬克思經常稱人的生存需要為“必要的需要”。因為生存需要是維持人的生存的最低層次的需要,這種需要比較簡單,也比較容易滿足,馬克思也常稱其為“動物的需要”。但是滿足這種需要只是一種手段,如果僅僅一味追求吃、穿、住、行以及生理需要等最低層次的需要,那只是動物的機能。因此人必然有更高層次的需要。
其次,享受需要。馬克思主義認為,人的需要不應該僅僅停留在生存上,在人的基本生存問題解決了以后,人們就會要求提高生活的質量,優化生存條件。人作為理性的社會動物會產生享受的需要。享受需要主要包括:直接體現在生存需要中的享受需要和與生存需要沒有直接聯系的享受需要這兩種。享受的需要同生存的需要一樣是同人的物質生活相聯系的,也是能夠比較容易得到滿足的。恩格斯認為“人類的生產在一定的階段上會達到這樣的高度:能夠不僅生產生活必需品,而且生產奢侈品,即使最初只是為少數人生產。這樣,生存斗爭——假定我們暫時認為這個范疇在這里仍然有效——就變成為享受而斗爭,不再是單純為生存資料而斗爭”[8]。也就是說,享受是人的一種基本需要,對人的生活來說是完全必需和應當的。人作為理性的動物,人的需要不應當僅僅是生存需要,而應該是合理的滿足人的享受需要,這對于人和社會來說都是有益處的。隨著生產力的發展,享受需要會越來越多,而且也會使越來越多的人得到滿足。當人們的生存需要和享受需要得到滿足后,人們就會自然而然地考慮發展需要了。
再次,發展需要。在馬克思主義人的需要層次結構中,發展需要是人的需要的最高層次的需要,這是人們為了提高自我、完善自我的需要。對動物來說,滿足了生存的需要就足夠了,對人而言卻是不同的,隨著人類的實踐活動水平的逐步提高,人們追求自身的發展是自然而然的。人們不會一直滿足于現狀,總希望自己能夠日益完善,每個人都為實現自己的理想而不斷的提高自己的能力。而“生產勞動給每一個人提供全面發展和表現自己全部的即體力的和腦力的能力的機會”[9]。因此,人的發展是建立在生產勞動基礎上實現的,人的發展需要最基本的就是勞動的需要。“勞動需要在生存需要中是謀生的手段,在發展需要中則是發展目的的本身,是為了在自由勞動中發展其才智與創造力從而獲得精神上的悅愉和滿足。在這里,重要的不是勞動的物質結果,而是勞動過程,是勞動過程中積極的精神體驗”[10]。現實卻是,由于人口的不斷增加,社會的激烈競爭,要求人們要不斷的增加自己的知識和提升自己的能力,不斷的通過努力來建立一個能夠充滿和諧的社會,來保證社會的持續穩定的發展。所以說,發展需要的地位將越來越重要,發展的需要將逐漸上升為最為重要的需要。
以上的三種需要是人的基本需要,只是由于在不同的時代,由于種種原因,側重點不同而已。其中生存需要是基礎,在生產力比較落后的時代,生存需要是人們的主要需要。到了生產力比較發達的時代,當生存需要得到了普遍滿足后,享受需要和發展的需要就自然而然的成為人們的主要需要。這三種需要不僅在內容層次上不同,在性質上也不同。在馬克思主義看來,發展需要更能體現人的本質需要,將每個人的“發展”看作是人類生活的最高的理想和目的。馬克思主義的需要的這三個層次共同構成一個開放的動態需要系統。
三、馬克思主義人的需要理論是思想政治教育激勵機制的動力之源
人的需要是思想政治教育激勵機制存在和發展的動力。這種動力的作用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
第一,人的需要是人的行為的潛在動力。需要一旦被激發出來,就會引起人的積極的身體與心理活動的動機,動機又驅使行為的產生,從而實現人自己的滿足感。從根本上說,需要是產生動機的根源,動機是促成行為的動力。一般情況下,人的行為在都是某種動機的推動下,去達到某個既定目標的。人的行為產生的心理過程是這樣的:當外界信息刺激人腦時,人可能會產生某種生理或心理的需要,當這種生理或心理需要得不到滿足時,就會產生一種心里感覺不是很好的狀態,如果恰好此時遇到了能夠滿足這種需要的目標時,這種不是很好的狀態便會轉化為一種激勵人的行動的動機,在這種動機的推動下,來進行為滿足需要的行為活動以努力實現目標。目標一旦得以實現,需要得到了滿足,這種狀態就會消失。這種需要得到了實現就會成為新的需要的激勵因素,于是新的需要又隨之產生了。馬克思指出:“已經得到滿足的第一需要本身、滿足需要的活動和已經獲得的為滿足需要用的工具又會引起新的需要”[11]。人的需要就像人的生理機體一樣周而復始,循環往復直至生命終結。
第二,人的需要是人的積極性的源泉。要想調動人的的積極性,首要的一點就是要了解人的需要,只有了解了這一點,才有可能運用思想政治激勵機制搞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人的需要越強烈,動機越大,積極性越高,目標實現的可能性就越大;與之相反,人的需要不強烈,動機就會越弱,積極性越小,目標實現的可能性也就會越小。一般來說,人的需要是否能夠得到滿足,將會直接關系到人的情緒和情感。人的合理需要如果能夠得到充分滿足,那么人的積極性就越高,心情也會越舒暢;如果人的合理需要不能夠得到滿足時,人的積極性也會隨之降低,甚至于沒有積極性。思想政治教育激勵機制就是要在適應受教育者的需要的基礎上,激發受教育者的積極性;就是要引導受教育者正確、合理的需要,充分調動其積極性。通過對受教育者的需要的引導,使其積極行動起來,激發他們認識自身合理的需要,并為之而奮斗的動機。
[參考文獻]
[1]趙科天.關于需要的幾個前沿性問題[J].哲學動態,1997,(9):18.
[2][5][7]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514.286.31.
[3]馬克思.1844年經濟學一哲學手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103.
[4]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208.
[6]馬斯洛,許金聲,劉峰等譯.自我實現的人[M].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出版社,1987.152.
[8]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163.
[9]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1.318.
[10]袁貴仁.馬克思的人學思想[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1996.158.
[11]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l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1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