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潔/編譯
關于科研評估
張 潔/編譯
這組稿子的內容摘選了今年早些時候《自然》雜志在澳大利亞墨爾本舉辦的研討會上的一些意見。該研討會的主題是如何有效評估科研成果。由于每個國家的科研設施、經濟實力、科研環境以及發展目標均不相同,所以我們不可能找到標準答案。這里我們主要關注從澳大利亞和新西蘭學到的經驗教訓,這兩個國家都有一套科研績效的評估體系。

社會因科學研究而獲益良多。通過科學研究,我們得到新技術,活得更長更健康,并且加深了對宇宙和地球的認識。如何評估研究成果這一問題困擾著全世界的科學家和政策制定者。每個國家的情況不同,比如科研設施,經濟實力,環境和發展目標等都有差異,因而我們難以找到通用的解決方案。
今年早些時候,《自然》雜志在澳大利亞首都墨爾本舉辦了一個研討會。與會者均為頂級科學家,資助者和政府顧問,研討主題是如何評估科研成果。盡管我們為此文觀點負全責,但多多少少會受到與會者們的影響。
無論是澳大利亞,還是新西蘭的研究評估體系,都非常強調科研績效。研究績效是定性判斷,通過引用次數等定量指標來確定。澳大利亞和新西蘭近年來科研水平都有所上升——至少部分應歸功于各自的科研評估系統。
以學術尺度衡量科研成果在很大程度上忽視了研究的社會影響,比如新政策的產生或技術的改進。兩國的學者和政策制定者都在考慮評估研究影響力的好處和存在的困難。需要考慮的一個問題是:能否創建一個有效的指標,讓非學術影響(政策制定,技術改進等)也能和學術影響一起進行比較。
我們希望對澳大利亞和新西蘭學術評估問題的密切關注能引起整個學界對這個問題的思考和發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