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秀建 YANG Xiu-jian;李海青 LI Hai-qing;陳蜀喬 CHEN Shu-qiao;高晉 GAO Jin
(昆明理工大學,昆明 650500)
(Kunmi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Kunming 650500,China)
培養創新型研究生制度改革方向設想
楊秀建 YANG Xiu-jian;李海青 LI Hai-qing;陳蜀喬 CHEN Shu-qiao;高晉 GAO Jin
(昆明理工大學,昆明 650500)
(Kunmi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Kunming 650500,China)
文章首先詳細介紹了國內外學者對創新型研究生的培養提出的對策或建議,分析了其優缺點,其次從課程設置、導師考核以及保障機制探討了適合我國國情的研究生制度改革方向并提出展望。
創新型研究生;培養;改革
近年來,隨著我國經濟實力的快速提升,我國的研究生教育也得到了快速的發展,2013年,我國研究生(包括碩士生和博士生)招生規模達到60.8萬余人,據悉2003年我國碩士研究生招生人數為26萬,10年間招生人數已翻數倍。然而數量的增長并不代表質量同樣提升,根據《2013年中國大學生就業報告》,2013屆碩士畢業生簽約率為26%,而根據各個省份的統計報告,2003年畢業的研究生就業率在90%以上。面對嚴峻的就業形勢,提高研究生的培養質量,改革當前研究生的教育制度,培養創新型研究生是解決上述矛盾的根本出路。
研究生是社會進步和發展所需要的高層次人才,高校應該以培養創新型研究生為目標,把培養和提高研究生的創新能力作為研究生教育的根本落腳點[1]。以高等教育發達的美國為例,其高校非常重視研究生創新能力的培養,著重培養研究生樹立科學精神,不崇拜權威,樹立批判性思維、實證精神,通過靈活的思維,培養研究生從多角度對事物進行思索并提出獨特的見解的能力[2]。而當前我國高校或研究所培養出來的研究生同其相比,其主要的差距在于我國培養出來的研究生創新思維欠缺以及創新能力不足。為此,文獻[1,3-4]探討了提高研究生創新能力的諸多寶貴意見。
文獻[1]建議導師讓研究生自己去主導研究方向、學習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不斷地去發現并解決問題,從而培養研究生善于思索和科學解決問題的能力;要重視對研究生的溝通能力和團隊協作的培養,以提高他們合作創新的能力;導師要加強對學生文獻綜述部分能力的培養,讓他們多看多總結,養成讀書做筆記的好習慣。同時建議研究生培養部門要努力探索有效的研究生培養模式,適當借鑒產學研相結合的研究生培養模式,還應努力為研究生締造良好的學習和研究環境。文章對導師提出的幾點可行性建議對于培養和提高研究生創新能力很有針對性,但沒有涉及課程改革、導師考核改革等其他制度問題。
文獻[3]探討了導師對研究生創新能力培養方面的影響。認為導師是影響研究生創新能力培養的根本性因素。并從導師遴選制度因素,導師的主觀能動性因素(導師的教育理念、導師的責任心和師德師風以及導師自身的創新素質),導師的客觀制約因素(學生導師比偏大、學位層次低、學緣結構差、年齡結構偏老化)三個方面分析了研究生導師隊伍在培養研究生創新能力過程中的作用。文章雖然分析這些因素的對培養研究生的創新能力的作用,但是沒有拿出具體可行的改革方案。
文獻[4]總結了我國研究生創新能力培養存在的諸多問題,主要有:研究生課程體系設置不合理、課程內容滯后;研究生導師缺乏創新精神;研究生學術氛圍不夠濃郁等。文章建議:優化課程體系,更新課程內容,在完善專業基礎知識的基礎上,重點突出專業性和前沿性改進傳統的教學方式;建設創新型的導師隊伍,導師要密切跟蹤本學科發展的前沿,保持學術研究的熱情,用科學的方法引導學生積極創新;努力營造一種相對寬松而又和諧的學習氛圍(適當放寬甚至取消要在相關刊物上發表一定數量的學術論文才授予學位的硬性規定等),定期邀請專家、學者講學,加強學術交流。文章總結全面,改善措施涉及范圍廣,但是提出的對策沒有有效的保障機制,很難評價與實施。
針對培養創新型研究生,文獻[5]從創新型研究生培養模式出發,建議創新型研究生培養模式要體現在四個方面:一是實現多樣化的培養目標,二是培養過程強調對研究生創新能力的培養,三是進行課程體系的優化設計和教學方法的改革創新,四是強調質量管理的嚴格化。鼓勵高校改革研究生培養模式,把教學、科研與生產有機結合起來,一方面積極培養工商業界所需的各類人才,另一方面通過校企合作聯合培養研究生。建議高校應不斷建立健全研究生在上學期間的各種考核制度,淘汰不合格的研究生,以達到分流培養的結果。但文章只是給出了宏觀改革愿望,依然沒有拿出具體改革措施。
通過對已有文獻的研究,總結出培養創新型研究生,除了繼續堅持現行的:以實驗和項目為依托,加強研究生學術交流,加強研究生實習實踐,本文建議還需要從研究生課程設置,導師隊伍以及保障機制三個方面入手改革,才能真正意義上的培養出創新型研究生。
2.1 優化當前研究生的課程設置 課程教學在研究生教育中占有十分重要地位,它是確保研究生學術專研能力培養的關鍵,同時課程教學也是研究生開展課題研究的基礎,它幫助廣大研究生快速了解本學科的過去、現在和未來。而目前各高校的研究生課程內容普遍存在著知識陳舊、沒有具體的針對性(專業課程在一定程度上和本科生課程的內容沒有質的區別)等局限[6]。
國外高校在研究生的課程設置上主張打破學科間的壁壘,加強文理學科知識的交叉滲透,甚至允許學生跨專業、跨學科、跨學院進行學習。這樣在很大程度上避免了研究生知識結構單一,也避免了因知識結構單一給研究生從事科研活動所帶來的阻礙,更有利于研究生尋找學術上的創新點[2]。
改革當前研究生課程設置,建議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對于研究生公共課程,教學內容和考試內容不應傳授或者考察被學生機械記憶的知識,而應培養通過對這些知識的質疑、批判和反思以此來催生新的知識,提高研究生的創新能力;對于學科的專業課程設置,要增加前沿性、實踐性、跨學科性課程的比重,以滿足研究生創新性學習的需要;同時在研究生課程設置上要重視學科滲透和文理交叉,加大選修課的比例,學院做好相關選修課學分機制改進。鼓勵學生根據主修科目提出的要求,結合自己的課余時間和興趣,在導師的指導下,跨專業、跨學科、甚至跨學院選修課程。
2.2 培養創新型導師隊伍 在培養創新型研究生的眾多因素中導師是根本因素[3],研究生創新能力的提高與是否擁有一支創新意識強、科研水平高的導師隊伍密切相關。如何培養一支創新型導師隊伍,如何探索一種能夠充分選拔合格、優秀導師的遴選制度,探索一種激活并持續保持導師學術活力的評估淘汰機制對于培養創新型研究生意義重大。在參考大量文獻資料的基礎上,建議高校從加強導師學術創新激勵機制;改進導師考核機制;建立導師關懷保障機制三個方面入手。
2.2.1 加強導師學術創新激勵機制 高校應大力鼓勵支持研究生導師的學術創新,特別是年輕導師,在科研經費支出上給予如貸款等支持,同時要給予導師適度的創新物質激勵。使其得到與其創新成果相適應的報酬與榮譽。也要注意避免過于擴大物質激勵的作用,把經濟利益過于簡單地與創新成果相掛鉤,既違科研的基本規律,容易把老師引入唯利是圖的邪路上去。對于創新成果優異的教師應該為其提供帶薪攻讀學位、出國深造的機會。
2.2.2 改進導師考核機制 當前高校在教師評價及晉升制度中不同程度的過多看中教師的科研成績,而且時間間隔過短,有的高校甚至一年一次,這使得許多研究生導師忙于申報各種科研課題,寫文章也成了為完成科研任務的簡單拼湊,更是無暇顧及研究生的指導。要改變這種情況,必須改進高校教師考核及晉升制度,高校考核導師的科研成果間隔不得少于兩年。打破導師的終身制,將教師的教學學生評價質量、研究生科研成果及研究生論文質量等標準列入考核評價指標,以此評選優秀研究生導師,發放足額的物質獎勵,以調動導師指導研究生的積極性。對于不能完成科研任務的導師應該根據實際情況適當增加年限,而對于指導研究生考評不合格的導師應該停止其招生。
2.2.3 建立導師關懷保障機制 要建立針對導師的關懷機制。設置一個專門維護導師權利的機構,對于在學術研究過程中有困難的研究生導師應該給予專項經費支持,避免因學校學科發展不平衡導致教學資源分布不均、基礎科研經費投入少、缺乏必備的研究設備等問題。建立針對研究生導師的學術休假制度,以緩沖那些搞基礎研究的導師,確保人本化理念在創新型導師隊伍建設中的落實。
2.3 搭建培養創新型研究生的保障措施 為了加強研究生創新能力培養,進一步提高研究生培養質量,學校應加強產學研結合,與企事業單位聯合培養一部分將來直接到企事業單位就業的研究生。同時要改進當前研究生的科研激勵機制特別是當前的獎學金評價制度。
2.3.1 促進高校與企事業單位的進一步深入合作 產學研結合是以就業為導向,以培養學生的素質為核心,針對用人單位需要,利用學校與企業共同的教育資源,實現課堂教學與實際工作以及科技開發等有機結合[7]。產學研結合是培養研究生創新能力的重要途徑,有利于為研究生提供更多機會投入到生產實踐,從而在實踐當中發現工程問題中的盲點以及自身的不足,進而通過自身的學習、思考、研究用科學的、創新的方法去解決實際中種種困難,從而實現培養創新型研究生的目的。
2.3.2 建立適合學科特色的獎學金長效激勵機制 目前能夠激勵學生踏實學習,努力肯干,專研科研,大膽創新,最重要的方式是設置研究生獎學金。針對當前研究生獎學金制度未能實現設置獎學金的初衷,究其原因是無論學校自身條件如何,無論學院、學科間的差異,其評價方式都一樣,這容易誘發急功近利,投機取巧,亂發論文等不當競爭行為。實際上阻礙了創新型研究生的培養。高校應該根據自己的學科特色,設置評價標準,讓專家小組再進行認定,而不是現行的統一標準。
創新型研究生的培養是一個系統的工程,改革當前高校培養創新型研究生的制度是一個長期而漫長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既需要政府提供資金支持、政策傾斜,還需要分管研究生教育工作的領導在各個環節共同努力以及導師認真負責。本文從研究生課程設置,導師隊伍以及保障機制三分方面探討了培養創新型研究生所需要做出的制度改革措施。另外,當前我國研究生培養中還實行導師個人負責制,有的導師時間精力有限或者忙于自己的科研項目無暇顧及學生,建議以后有條件實行導師組負責制度,這樣既保障了學生與老師交流的時間,同時也有利于學生接觸不同的思想,學術風格,更有利于創新型人才的培養。
[1]羅會蘭,杜連平,李淑芝等.研究生創新能力培養策略的研究與探索[J].江西理工大學學報,2012,33(6):106-108.
[2]張丹丹.美國研究生創新能力培養路徑研究[D].哈爾濱:黑龍江大學,2012.
[3]姜友芬,吳宏翔,熊慶年等.影響研究生創新能力培養的導師因素分析[J].復旦教育論壇,2005,3(6):51-54.
[4]葉建軍.研究生創新能力培養的缺失及其對策[J].寶雞文理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30(4):103-106.
[5]姚潔,朱培君.創新型研究生培養模式研究[J].東北電力大學學報,2012,32(5):75-77.
[6]于忠海,趙瑋芳.研究生課程(研究性)弱化歸因及其改進理念和策略[J].學位與研究生教育,2011,4:34-38.
[7]石倩.碩士研究生創新能力培養研究[D].濟南:山東師范大學,2009.
The Institution Reform Directions on the Training of Innovative Postgraduates
First,this article introduced the suggestions on the training of innovative postgraduates in detail.Some of the schemes are investigated on their advantages and disadvantages.Appropriate reform measures to train innovative postgraduates are introduced through the curriculum,teacher assessment and security mechanism.Some prospects are pointed out.
innovative postgraduates;training;reform
楊秀建(1980-),男,山東海陽人,博士,副教授,研究方向為汽車系統動力學與控制;李海青(通訊作者)(1989-),男,重慶人,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為汽車系統動力學與控制。
G643
A
1006-4311(2014)11-0260-03
昆明理工大學“研究生百門核心課程建設計劃”項目(2013008)資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