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周興兵
美國心理學家布魯諾指出:“學習的最好刺激乃是對所學材料的興趣。”的確,“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如果學生對所學內容感興趣,就會產生強烈的求知欲望,就會積極主動地學習,從而達到事半功倍的教學效果。下面我結合自己的教學實踐,談幾點粗淺的看法。
一、創設情境,巧設導語
“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如果導入設計得好,生動有趣,或者別開生面,或者引人深思,就是讓課堂活躍起來的前奏。例如,可以從引人入勝的寓言故事、膾炙人口的諺語、美妙動聽的音樂、學生關心的社會熱點問題入手,引導學生通過對情境的思考投入到新知識的學習中去,以使學生迅速進入主動學習的狀態。例如,在教學“承擔責任,服務社會”這一單元時,我就用了一個小故事來導入,說的是一群淘氣的小猴子趁猴王和猴叔不在,把鄰居的一棵山果樹扯得稀爛,樹上的山果全吃到肚子里,猴叔回來后,問它們誰吃了山果,結果誰也不敢承認,猴王回來后也問大家誰吃了山果,大家照舊個個往后縮,唯有猴叔站出來,承認是自己允許大家吃的,愿意接受處罰,猴叔挺身而出承擔責任的舉動感化了小猴子們,它們認識到自己的錯誤,紛紛去猴王那里認錯。借此告訴學生:承擔責任需要有廣闊的胸懷,在很多時候,承擔責任無異于承擔風險,有時甚至要蒙受委屈,勇敢地承擔責任,解決了難題,化解了危機,你的人格魅力也因此會得到提升。于是,學生在聽故事的輕松氛圍中感受了責任感。
二、精心設問,引導思考
蘇霍姆林斯基說:“要使你的學生看出和感到有不理解的東西,使他們面臨著問題,如果你能做到這一點,就是成功了一半。”可見,問題意識必須深入課堂。那么,怎樣做呢?過于簡單的問題,學生容易產生惰性和厭倦情緒,而過于難的問題,會挫傷學生思維的積極性。例如,書本上有很多事例都設置了相應的思考題,可我發現大多數學生在回答這些問題時總像是在擠牙膏。更有甚者站起來后直截了當地跟我說不會!而每當我講到一些流行事物、新鮮實事、真實案例時,學生們卻個個雀躍不已。如此看來,學生并非真正“失語”,而是我不會提問。為什么一定要糾纏于書本上的事例呢?教師可以拋開課本上的陳舊事例,利用鮮活的時事、身邊的新聞引發學生的興趣,讓學生感受到真實,激發他們去思考。
三、教學形式多樣化,讓學生樂在課堂
1.上好“活動課”
在課堂上偶爾穿插一些課堂活動,能讓學生在開懷大笑之后有所思考,有所感悟,從而指導他們應怎樣正確面對來自心理、人格、道德情操、法律等方面的問題。例如,在教學八年級下冊“肖像和姓名中的權利”時,師生進行互動表演一個短劇,大概內容為“兩個家庭各有一個小孩子,又是同姓同名,兩家家長都強烈要求對方孩子改名”,以這個主線展開表演。讓學生大膽表演,表演結束后,再讓大家討論誰對誰錯。學生異口同聲回答:“都不對。”起名是每個人的自由,每個公民都有享有姓名決定權和使用權,任何人都不得侵害他人的姓名權。由此再回到書本上,學習本框內容時,就容易多了,可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上好“辯論課”
初中生雖然知識還不夠豐富,但他們已具備了辨別是非的能力,有時他們的知識、能力超乎我們教師的想象。例如,上課時,先讓正方、反方的學生集中一起發表言論,讓他們各選出幾位能說會道的同學上臺辯論,辯論時,教師可充當主持人,也可以學生做主持人。切忌走過場,一定要像正規的辯論一樣,這樣學生才會認真對待。通過辯論,學生不僅拓寬了知識面,還增長了見識,鍛煉了能力。例如,在教學“網絡交往的利與弊”一內容時,請學生分組展開辯論,辯題為“網絡游戲的利與弊”。辯論中學生提到了網絡游戲對于開發人的智力,鍛煉眼耳手腦并用能力,豐富業余生活,放松調節學習是有好處的,但若沉迷于其中,則會影響學習,影響視力,影響身體健康……這些說法讓學生深受教育,許多學生表示將會調整自己玩游戲的時間和方式。
四、享受課堂,共建和諧
當前,思想品德這一學科在我市中考總分中只占50分,常常有一個問題出現在我腦海:“我們的課堂究竟在追求什么?”難道僅僅為了那可憐的50分嗎?而這分數又能引起學生多大的重視呢?顯然,這個很難激起學生的學習熱情,那么我的課堂該怎么辦?一度覺著上課像是上演一場又一場的獨角戲,索然無味、處境尷尬。冷靜思考后覺得,我們的課堂應回到真正意義上的對學生思想品德的培養。應花更多時間去傾聽學生內心的困惑,傾聽之余,我明白只有理解學生的心理狀態,才能給予正確的疏導,這就要求我們必須研究學生。初中生正處于人生的特殊時期,使他們在品德表現、興趣愛好、思維方式等方面又表現出不同特點,只有走進學生心靈,根據學生的心理發展來上課,并且耐心地聆聽學生的傾訴和發泄,讓學生在傾訴和發泄內心的苦悶和煩惱中得到調節,同時,也使我能較深入地理解學生的內心世界,以便給予啟迪和疏導。
當然,除此之外,在思想品德課教學中還可以采取其他一些教學方法。如,社會調查、參觀訪問、觀看愛國主義錄像片、故事會、角色扮演等,我們教師可以根據自身的水平和學生的實際情況,有選擇地去把握。只要我們有的放矢,總會事半功倍的。
編輯 董慧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