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思遠(上海海事大學 經濟管理學院,上海 201306)
物流業是商品經濟和社會生產力發展到較高水平的產物,是融合運輸業、倉儲業、貨代業和信息業等的一種復合型服務產業。我國物流業的發展,對于優化資源配置、提高經濟運行質量與效率、推進我國經濟體制與經濟增長方式的根本性轉變,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當前,全球經濟發展形勢不容樂觀,美國經濟復蘇緩慢,歐債危機仍在持續。我國經濟增速溫和放緩,使得我國物流業也進入了挑戰與機遇并存的時期。面對新的形勢,物流業要積極應對挑戰、把握有利時機,轉變發展方式,實現持續穩定發展。
近年來,我國物流業發展取得了一定的成績,物流業增加值增長較快,物流基礎設施不斷完善,為國民經濟平穩較快發展起到了重要的支撐作用。物流業被提升到國家戰略高度,發展環境得到進一步優化。目前,我國物流業發展的主要特征如下:
圖1 社會物流總額及增長率
近幾年,我國社會物流總額實現了較快增長,于2012年緩中趨穩,總體保持了平穩增長(見圖1)。從構成情況看,2012年工業品物流總額162萬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同比增長10%,是推動社會物流總額增長的主要動力。受網購等電子商務快速發展推動,快遞等與民生相關的物流發展勢頭良好,全年單位與居民物品物流總額,按可比價格計算,同比增長23.5%,增幅高于社會物流總額13.7個百分點。進口貨物物流總額11.5萬億元,同比增長7.8%。農產品物流總額和再生資源物流總額同比分別增長4.5%和10.2%。
2012年全國物流業增加值3.5萬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同比增長9.1%;2011年全國物流業增加值比上年增長13.9%,增幅提高0.8個百分點。其中,2012年交通運輸物流增加值增長8.7%,倉儲物流增加值增長6.8%,批發、零售物流增加值增長9.8%,郵政物流增加值增長26.7%。
隨著我國經濟的快速發展,每單位GDP的物流需求系數不斷提高,社會經濟的發展對現代物流業的依賴越來越大,國民經濟的各行各業也都在借助物流業的發展來爭取時空優勢,國民經濟發展對物流業發展的依賴度逐步提高。
表1 2006~2011年每單位GDP的物流需求系數
目前,我國的物流基礎設施和設備已初具規模,交通設施規模迅速擴大,綜合運輸體系不斷完善。截至2010年年底,我國公路總里程達到400萬千米,其中高速公路7.4萬千米。2010年公路營業性貨物運輸量244.8億噸,貨物周轉量43 389億噸千米。鐵路運輸方面,我國鐵路營業里程達到9.11萬千米。內河航道通航里程達到12.4萬千米,碼頭泊位總量達到31 634個,2010年貨物吞吐量893 223萬噸,比上年增長16.7%。
經過近幾年的發展,各類物流企業發展迅速,服務水平提高。傳統國有運輸、倉儲企業通過改造,業務重組與資源整合加快,民營物流企業不斷發展。根據中國物流與采購聯合會對中國物流企業50強重點物流企業的統計調查,2010年50強物流企業主營業務收入共達5 927億元,2011年共達7 274億元,同比增長17.5%;2010年主營業務利潤601.6億元,同比增長135.9%;資產總計同比增長11.3%,平均擁有倉儲面積84.3萬平方米。企業服務范圍50強物流企業均超過20個省區市,其中14%的物流企業服務范圍覆蓋近百個國家和地區,業務輻射能力增強。
目前物流需求仍以制造商和商貿類的外資企業、新興企業為主。以高新技術、連鎖經營和電子商務為代表的新興企業,對物流服務的及時性、準確性要求較高,正成為第三方物流服務需求的重要來源。汽車、醫藥、通信電子等行業物流需求快速增長。物流需求已從運輸、倉儲等傳統業務向物流控制管理、配送等增值服務發展,部分企業開始要求全程物流服務。
近幾年,我國的物流產業有了較快的發展,基本具備了相當規模,但由于我國市場經濟機制還不成熟,我國物流業的發展還不能與經濟的發展相匹配,效益不高,目前主要存在以下幾方面問題:
從宏觀層面上看:第一,物流相關法律、規章制度不完善。隨著我國物流業的迅速發展,法律體系及制度的不健全問題開始日益凸顯,影響了我國物流業的健康發展。具體來說,我國物流行業缺乏系統性和專門性的法律體系,層次性也不高,有些法律法規是計劃經濟下的產物,已經難以適應新經濟形勢下現代物流業發展所需要的環境要求,嚴重滯后。法規制度之間不協調,也是我國物流業健康發展的障礙。
第二,市場缺乏統一的管理規劃,基礎設施缺少有效銜接。我國的物流業沒有一個全國統一的發展規劃和產業指導性協調機構,使得我國物流發展呈現出部門化、區域化特征?;A設施缺乏跨區域、跨部門的有效整合,物流在各環節銜接較差,運作效率較低,特別是物資的在途時間、儲存時間、基礎設施的工作效率方面等都需要較大的改善和提高。行業管理存在行業壟斷、重復建設等問題,不利于物流業的進一步發展壯大。
從行業層面上看:第一,物流業結構性發展不平衡。東部發達地區和中心城市中物流相對發達,而廣大中西部及農村物流相對落后;國際貨物貿易發展很快,但服務貿易滯后。物流資源整合不足,物流業和相關產業互動性不強;應急物流、逆向物流和綠色物流等環節比較薄弱。普通倉儲、公路普貨運輸等傳統服務供大于求,供應鏈一體化的專業服務能力不足。
第二,物流標準化體系不健全。信息標準化能夠提高整個物流供應鏈的運作效率,降低物流成本,增強整體競爭力。我國目前缺乏這樣一個準確、及時、透明的標準化體系,許多部門和單位在建設信息數據庫時采用的字段、類型和長度并不一致,很容易形成“信息孤島”現象,影響了物流管理和電子商務的運作效率。在推廣和執行方面,存在物流標準化管理的協調配套性差、各類運輸裝備標準不兼容、物流器具標準不配套等問題。另外,隨著我國物流國際化程度的加深,我國的各種標準同國際標準不能很好的兼容與銜接,也影響了我國的物流效率。
第三,物流人才短缺。我國物流業的迅速發展,形成對相關專業人才的強大需求。特別是與現代物流業發展相適應的高素質人才方面,還存在相當大的缺口。在傳統物流向現代物流的轉變中,城市物流規劃、物流系統運籌、第三方物流技術操作等不同方面的人才均嚴重匱乏。同時,物流專業教育和培訓機制尚未形成,企業從事物流工作的人員大多未經過正規培訓,難以滿足更高水平的物流需求。
從企業層面上看:第一,我國物流企業的技術水平比較落后,集約化程度低。目前我國物流技術應用水平整體偏低,信息化及信息平臺技術、供應鏈技術、物聯網技術等都很不成熟。自動化、智能化的倉儲、運輸、搬運等技術裝備的普及率較低,手工操作還占相當大的比重。物流信息化總體水平較低,只有少量的企業擁有信息管理系統,條碼技術、人工智能技術沒有很好普及,GPS、GIS、ADC、EDI等技術應用不夠理想。物流裝備和技術水平不高,物流技術進步動力不強,大大增加了企業的運行成本和交易成本。
第二,企業規模偏小、整體競爭力不強?,F有物流企業很多是過去倉儲、運輸企業的簡單轉行,多數企業缺乏規范的內部管理、明晰的戰略目標,沒有規范的服務條例和細則,服務質量亟待提高。企業在競爭方面多采用低價競爭,專業化程度低,很難為客戶提供個性化、綜合性的物流服務。集約化經營優勢不明顯,難以充分發揮規模效應和協同效應。
當前,美國和歐盟等世界主要經濟體復蘇乏力,新興經濟體經濟增速放緩,我國經濟也呈現出緩慢增長的狀態。2012中國制造業采購經理指數(PMI)均值低于歷史平均水平,僅高于2008年金融危機時的年均值,為制造業采購經理調查以來的次低點。受國際國內經濟發展形勢放緩的影響,我國物流業運行增長速度也有所趨緩。社會物流總額增速已經連續6個季度放緩,企業效益不斷下滑,投資增速持續回落。經濟增幅放緩成為物流業發展的重要挑戰。
首先,物流市場總體需求不足,企業效益下滑。據中物聯統計,2011年物流企業貨運量比上年增長11.3%,增幅同比回落8.1個百分點;貨運周轉量增長7.8%,增幅回落9.7個百分點;配送量增長25.4%,增幅回落21個百分點。物流企業主營業務利潤額比上年下降40.1%,其中運輸型企業下降103.1%。道路運輸企業主營業務利潤額比上年增長21.8%,增幅提高5.8個百分點,拉動主營業務利潤額增長2.0個百分點;水上運輸企業主營業務利潤大幅下降98.2%,影響物流企業主營業務利潤下降46.7個百分點。運輸的需求降低,也加劇了物流行業的無序競爭。
其次,經營成本加大,物流企業生存和發展面臨較大壓力。土地、燃油等各項物流要素普遍短缺,成本持續攀升,而物流服務價格上升空間有限。近年我國職工收入水平增長較快,運輸型物流企業的職工工資也同步增長,企業的經營成本增加,路橋費、管理費等各項費用也有不同程度的增加。企業對相關的設備如車輛的維護、改造,也增加了資金需求。在經濟放緩時期,一般籌資不暢,只能擠占企業的流動資金,導致企業資金經營成本增大。多數企業在高成本、低收益、微利潤的狀態下運行,缺乏發展后勁。
未來一段時期,我國物流業的產業地位、發展模式、產業格局等逐步產生重大變化?!笆濉逼陂g也是物流業大發展的有利時機,變化中包含著新的機遇,主要體現在:
第一,產業地位受到進一步重視。2009年,國務院發布我國第一個物流業發展專項規劃《物流業調整和振興規劃》,并列入“十大產業規劃”。2011年6月,國務院常務會議研究部署促進物流業健康發展工作,并正式下發了《國務院辦公廳關于促進物流業健康發展政策措施的意見》,提出了推動物流業發展的9項政策措施。國家發改委、財政部安排專項資金,支持物流業重點建設項目。國家發改委、商務部、國家標準化管理委員會組織專家,研究編制各類專項規劃,《糧食物流專項規劃》、《農產品冷鏈物流發展規劃》、《商貿物流業發展專項規劃》、《2009年~2011年物流標準專項規劃》已經正式發布。各地區、各部門認真貫徹國務院文件精神,物流業產業地位不斷提升,政策環境進一步改善。
第二,物流發展模式逐步實現轉變。經濟增速趨緩和要素成本提高,迫使物流企業提高現代化水平,減輕企業發展對增長速度的依賴。從原有的成本驅動、速度優先的粗放式增長方式向創新驅動、效益優先的集約化增長方式不斷推進,從單一功能、比拼價格的傳統經營方式向高效率、精益化的現代服務模式轉變。
第三,產業格局調整加快。隨著鐵道部的撤銷并成立國家鐵路局,一個覆蓋公路、鐵路、水運、空運四大運輸方式的大交通部形成。鐵路規劃職能并入交通運輸部后,政府將統籌規劃鐵水公空發展,有效協調公路、鐵路建設交叉、火車站地鐵銜接等問題,使得多種交通運輸方式更加協調統一,減少矛盾,形成真正意義上的大交通格局。鐵路大部制的改革,將對全社會物流成本降低產生重大影響,極大地拓展物流業的發展空間。
第四,組織方式變革深入。經濟全球化時代,世界經濟競爭已經進入供應鏈競爭階段。物流企業更加關注最終客戶需求,與客戶企業間聯系更加緊密,為整個供應鏈創造差異化競爭優勢。電子商務的出現和發展也刺激了郵政快遞的需求,為包裹郵寄和快遞服務提供了巨大的發展機遇,一些新興的物流企業也因此瞄準電子商務這一新的物流需求市場而迅速崛起。
新形勢下,物流業發展不僅要積極應對經濟增幅放緩帶來的挑戰,同時應抓住產業發展的新機遇,轉變物流發展方式,提高信息化水平,逐步向現代物流轉變,實現跨越式發展。
首先,進一步完善現代物流體系。政府應制定全國統一的物流業法規,加強各種設施的標準化建設,推進鐵路、港口、公路、物流園區、倉儲中心等基礎設施之間的無縫對接。促進物流信息整合,實現物流、商流、資金流與信息流的“四流合一”。完善物流稅費體系,以適應一體化運作模式,擴大營業稅差額納稅試點范圍。培養和引進專業技術人才,積極打造高素質的物流人才隊伍。
第二,提升企業管理水平和服務質量。企業應轉變發展戰略,調整組織結構。壓縮費用開支,提高資源利用效率;重視物流成本管理,降低供應鏈各環節成本;推進科學績效管理,實施考核評價并不斷改進。充分利用現代先進信息技術,改造傳統物流服務模式,開發個性化的定制服務模式,優化服務品質;推動產業鏈延伸服務,逐步由物流功能服務向增值服務延伸,由分散式物流向一體化供應鏈服務拓展,滿足多樣化物流需求。
第三,探索企業重組聯盟的擴張手段。大型物流企業可以通過重組與并購,逐步形成一些擁有成熟商業模式、核心能力和服務產品,在特定市場處于領先地位的大型第三方企業。中小企業可以開展多種形式的聯盟合作,在優勢領域和優勢區域做精做專。各地物流企業通過橫向聯盟,加強溝通和合作,既減少行業間的無序競爭,又形成規模效應,降低經營成本。物流企業可以利用資本市場實現發展壯大,通過參股、合資、合作等形式進行資產重組,合理配置資源和健全經營網絡,以適應市場競爭。
第四,積極探索產業融合的組織方式。物流業加強與商貿業融合發展,改造傳統流通渠道,創造新型流通模式;加強與金融業融合發展,開發供應鏈融資新模式,提升物流業對整個供應鏈的掌控能力。在國內經濟增速放緩的大背景下,物流企業通過物流服務所獲得的利潤也在逐年下降,物流金融的出現能夠給第三方物流企業帶來新的利潤增長點。大型第三方物流企業增加了金融服務這一項,并將其作為增加企業利潤、爭取更多客戶的一條有效途徑。將物流服務與金融服務緊密結合起來,必將成為企業增加利潤、提升競爭力的新突破口。
[1]朱明俐.中國物流業發展現狀分析與對策探究[J].學理論,2011(10):61-62.
[2]趙永紅.我國現代物流業發展現狀、問題及對策探討[J].時代金融,2012(9):200.
[3]曾慶云,李亞云.經濟放緩時期運輸型物流企業的發展困境與出路[J].中國市場,2009(2):156-157.
[4]車美玉.淺談我國物流標準化[J].商業經濟,2013(1):57-59.
[5]沈潔.淺析我國物流金融服務的現狀及對策[J].財會研究,2013(2):78-80.